张大爷退休以后,活动身子骨的方式,就是帮儿子带孩子和散步。近日,天气突然降温,他喷嚏不断,有时伴有头痛。儿子带他去医院检查,发现除了感冒,张大爷的血压和血糖都高了。医生说,这是由于天气突然降温,身体不适应引起的。老友王大爷来看望他说,变个天,就把你击垮了,你这抵抗力不行啊。仅仅散步是不够的,还需要抽出时间专门进行运动,尤其应加强力量训练。王大爷说自己2年前听从运动医学专家的指导开始锻炼,尤其注重力量练习,目前身体健壮,完全能够适应天气变化。在王大爷和儿子的鼓励下,张大爷听从运动医学专家的指导进行体育锻炼,目前参加锻炼2个月了,感觉自己的力气又回来了。
老年人科学运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的合成代谢会慢慢减弱,其中蛋白质分解大于合成,致使老年人的肌肉含量逐年降低,这是一种生理现象。肌肉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含量、加快糖代谢、改善骨质,可以减缓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衰退速度,是增加身体功能的良好方式。为了更好地生活,老年人在有氧运动的基础上可增加抗阻运动(力量训练)。比如爬低层(2~3层)楼梯、哑铃练习等,但应避免大重量杠铃练习。
虽然劳动和体育锻炼都是体力活动,但两者并不能等同。首先,体力劳动是某个或几个肢体环节(肌肉群)不断重复的单调运动,如割稻子、麦子等就是长期弯腰动作。相比之下,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全身各环节与肌肉群的全面、均衡发展。其次,长时间、机械重复的体力劳动运动强度不够,同时会让人产生疲劳和厌倦之感,而体育锻炼会使人变得愉悦,富有朝气。最后,劳动并不能满足人的社交需求,而体育运动可以通过促进群体间积极互动,满足个体的社交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感官和心肺功能,动作能力(包括精细动作和平衡、动作速度)都将退化。多数老年人动作能力退化的典型顺序为:手和足末端的精细动作和中心平衡能力、肢体动作速度能力、躯体感觉知觉能力、整体动作耐力。
(1)进入老年后,个体的精细动作能力随着大脑功能的衰退逐渐降低,随后持续下降,主要表现在手指控制与足踝稳定平衡能力。建议采用等长训练(肌肉两端起止点固定下的肌肉收缩方式),如抓球等,老年人等长训练项目的选择须咨询医生。
(2)75~83岁,老年人的肢体动作能力下降较为突出,面对应激情况,不能及时做出动作反应。建议采用等张训练(肌肉收缩缩短和放松交替进行的方式)练习肌肉功能,比如负重蹲起、轻负荷卧推或挺举等。
(3)84~89岁,老年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能力逐渐降低。建议强化四肢功能练习,即练习手劲和脚或踝部肌肉力量,延缓感官功能的衰退。
(4)90岁以上,老年人的心肺功能逐步衰退,动作功能不能长时间保持,从而逐渐失去身体的各个肢体环节的动作耐力。建议采用腹式呼吸或逆腹式呼吸等方式进行深层肌肉功能练习,对抗心肺功能的衰退。
老年人如果运动时动作幅度过大、强度过高或者负荷总量偏大,都容易造成运动损伤。此外,许多老年人都会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可以跑得和以前一样快、跳得一样高,而在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同时,往往会发生运动损伤。
参与运动之前应该挑选合适的运动装备,做好准备运动,选择适合的项目,如快走、慢跑、太极拳、游泳、乒乓、舞蹈、手杖操、彩巾操、柔力球等,注意运动量的控制,以及器材、场地、环境、时间、气候的选择。
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是可控而不可治愈的,因此慢性病患者等到彻底康复后再进行体育锻炼是不对的,应该尽早通过体育锻炼控制病情。
运动负荷强度和量的监控要做到主客观相结合。如果每次运动时感到发热、微微出汗,运动后心胸舒畅、精神愉快、轻度疲劳、食欲及睡眠较好、脉搏稳定、血压正常,说明运动量适宜,身体状况良好,可继续运动;如果运动后出现头痛、胸闷、心跳不适、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及明显的疲劳、厌倦现象,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或暂时停止一段时间。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适合的运动,比如,重度高血压患者不能进行举重训练,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宜跳绳。此外,老年人锻炼时可以利用运动时的心率来控制运动量。运动的适宜心率一般为170减去年龄,可以通过运动手环进行心率监控。
术后患者、肿瘤患者仍须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化疗期间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宜从身体关节拉伸、肌肉功能、心肺功能三个方面进行系统锻炼,遵循个体差异性、递增负荷等原则,由个人锻炼逐步转变为集体锻炼进行运动强身。
除了腿部、胸背部等大肌肉群的练习,针对手、足部位的力量或功能练习也非常重要。人类运动功能衰退是由远端到中心的过程。60岁之后,人体手部力量下降明显,步速也由于脚部和腿部力量的下降而减慢。比如70岁老年人的手劲相当于10岁儿童,在拧瓶盖或拿捏等活动中感觉吃力,女性更甚。通过参与小球类运动、徒手抓握等功能性动作练习,可以增加手部力量与精细动作能力。此外,通过提踵、脚尖走、绳梯跑等动作练习可以提高踝关节功能,从而增加机体的稳定性和位移速度等能力。关注手劲和脚部力量,因为手、脚小关节肌肉功能关乎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