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平滑肌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特征包括气道慢性炎症,气道对多种刺激因素呈现的高反应性,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以及随病程延长而导致的一系列气道结构的改变,即气道重构。
典型哮喘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①反复发作性喘息、气促,伴或不伴胸闷或咳嗽,夜间及晨间多发,常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②发作时及部分未控制的慢性持续性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哮鸣音,呼气相延长;③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可变气流受限的客观检查:①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 )增加>12%,且FEV 1 绝对值增加>200ml];或抗炎治疗4周后与基线值比较FEV 1 增加>12%,且FEV 1 绝对值增加>200ml(除外呼吸道感染)。②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一般应用的吸入激发剂为乙酰甲胆碱或组胺,通常以吸入激发剂后FEV 1 下降≥20%,判断结果为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③呼气流量峰值(PEF)平均每日昼夜变异率(至少连续7天每日PEF昼夜变异率之和/总天数7)>10%,或PEF周变异率{(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值)/[(2周内最高PEF值+最低PEF)×1/2]×100%}>20%。
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同时具备气流受限客观检查中的任何1条,并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及咳嗽,可以诊断为哮喘。
治疗哮喘的药物可以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以及重度哮喘的附加治疗药物(表1,表2)。
需要每天使用并长时间维持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包括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全身性激素、白三烯调节剂、长效β 2 受体激动剂(LABA)、缓释茶碱、甲磺司特、色甘酸钠等。
又称急救药物。这些药物在有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包括速效吸入和短效口服β 2 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药、短效茶碱和全身性激素等。
主要为生物靶向药,如抗IgE单克隆抗体、抗IL-5单克隆抗体、抗IL-5受体单克隆抗体和抗IL-4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其他还有大环内酯类药物等。
表1 哮喘患者长期(阶梯式)治疗方案
注: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BA:长效β 2 受体激动剂;SABA:短效β 2 受体激动剂;LAMA:长效抗胆碱药物。
表2 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级
续表
传统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β 2 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茶碱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等。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哮喘的一线用药,吸入为首选途径,主要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β 2 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维持时间4~6小时)、长效(维持时间10~12小时)及超长效(维持时间24小时)3种。长效β 2 受体激动剂(LABA)又可分为快速起效如福莫特罗、茚达特罗、维兰特罗及奥达特罗等和缓慢起效如沙美特罗。短效β 2 受体激动剂(SABA)常用药物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茶碱类药物主要有多索茶碱、氨茶碱等,能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同时改善心肌供血,预防心力衰竭。白三烯调节剂和抗胆碱药均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及扩张支气管的作用。吸入性抗胆碱药,如短效抗胆碱药(SAMA)异丙托溴铵和长效抗胆碱药(LAMA)噻托溴铵,具有一定的支气管舒张作用。现阶段临床药物治疗已经从单独用药向联合用药方向发展,如ICS+LABA+LAMA三联复合制剂氟替卡松-维兰特罗-乌美溴铵干粉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格隆溴铵气雾剂,都是在ICS+LABA复合制剂基础上再加LAMA。重度哮喘患者使用吸入的三联复合制剂更为方便。分子靶向治疗成为哮喘患者新的治疗方案。支气管热成形术目前已成为哮喘治疗的新兴技术。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本病属中医学“哮证”“哮病”范畴。
过敏为主因,风盛为长。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的形成和反复,是过敏体质、吸入物、呼吸道感染、气候变化、药物、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运动或疲劳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哮喘的急性发作多与过敏原相关,与过敏性鼻炎、湿疹、荨麻疹等疾病关联发作。中医虽无“过敏”术语,但很多过敏性疾病可归于“风证”范畴。哮喘的突发性、阵发性、反复性亦颇符合风证“善行而数变”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既来自自然界的不正之气,也可因人体本身脏腑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动而由内滋生。风易合邪为害,外风除风寒、风热外,亦有夹暑、夹燥、夹火,甚至有风温夹寒、寒束热郁者,还应包含各种花粉、真菌、螨虫乃至细菌病毒等致敏原及“食物生风”(食物过敏)等;内风则主要与肝风有关。
痰瘀伏肺。传统以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哮喘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肺气闭阻,宣降失常,必然会影响肺的布津行血,使津聚成痰、血滞为瘀,痰、瘀相互为患。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使痰湿内盛。痰瘀相伴为病,则形成邪实坚固的哮喘。
风盛痰阻,气逆血瘀,正气亏虚。外风引动内邪是哮病发作的始动环节,痰瘀内伏为哮喘发病的主要夙根,气逆是哮喘发作的病机关键,正气亏虚是哮喘发病的内在条件。
在肺,后期可波及心、脾、肾。
药理研究证实,祛风药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减轻机体对过敏因素的应激反应、抗组胺、抗过敏性炎症的作用。
通络贯穿疾病治疗始终。活血化瘀调血,重用虫类搜剔药以搜剔肺经伏邪,增强平喘、降逆之功。由此而产生的理气降逆、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之法,是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最全面、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法则。血活,络自通,瘀自去,瘀去气可行,壅可散,痰自化。
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病由肺影响及脾、肾、心。肺气日益耗散,累及脾肾。肺虚气不化津,痰浊内蕴,肃降无权;脾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积湿成痰;肾之精气亏虚,不能化气生水,阳虚水泛成痰,或阴虚热灼津液成痰,气虚则肾不纳气,出现气喘、气短。祛邪不忘扶正,缓解期应注意补益肺脾,滋阴润肺,温肾助阳。
治疗应按“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进行辨证治疗。发作期以祛邪治标为主,缓解期以补虚治本为主,治疗选方上采用“辨病+辨证”模式。
临证中,治疗荨麻疹等过敏性皮肤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肠易激综合征,同一机理,常常兼症出现。诊断中,一并诊治。
炙麻黄6g,杏仁12g,苍耳子5g,地龙10g,全蝎3g,威灵仙10g,川芎15g,半夏12g。
炙麻黄、杏仁为对药。麻黄性温辛散,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外解表发汗,内止咳平喘。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可直接松弛平滑肌,发挥拟肾上腺素样作用,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达到平喘效果。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为止咳喘要药。药理研究表明,苦杏仁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酶等,可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平滑肌兴奋程度,改善肺功能,从而防止哮喘的发生。麻黄与杏仁配伍,一宣一降,符合肺的生理气机,且一刚一柔,互制其偏,平喘止咳之力益彰,故前人素有“麻黄以杏仁为臂助”之说。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归肺经,常用量6g,可宣通鼻窍,又独能上达颠顶,疏通脑户之风寒,为风病要药,且无辛香走窜、升泄过度、耗散正气之虑。地龙咸寒,清热息风、止痉平喘,常用量10~30g,依据病情程度调整选用。虫类药物性善走窜,剔邪搜络,善祛除肺络中痰瘀等病理产物。地龙配麻黄,寒温平调,清宣肺气,解痉平喘,均为治疗哮喘的要药;药理研究表明,两药均有扩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的作用,配伍使用可以发挥良好平喘效果。地龙配全蝎,增强祛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功。《本草便读》言全蝎“走脏腑,行经络”,不但能祛经络之风,还能内走以除脏腑之邪。苍耳子配地龙,具有脱敏定喘之功;炙麻黄、苍耳子、地龙三药,为常用配伍药物,具有脱敏、宣肺定喘之力。威灵仙通经络,性走窜,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可解除支气管、环咽肌痉挛。川芎辛温升散,利肺散邪;川芎、地龙、全蝎合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痉之功。半夏性滑利痰,为治痰要药,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无论寒热均可用之。全方宣降结合,疏风通络,动静结合,功在止哮平喘,但其治则贵在祛风(脱敏)通络解痉。
(1)如咳喘伴咳痰色白,泡沫痰,喷嚏,流清涕,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取小青龙汤之意,“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鼻部症状明显,偏寒者可加辛夷、白芷、细辛、鹅不食草、桂枝、白芍、甘草;偏热者再加藿香、胆南星、石菖蒲、鱼腥草。鼻塞明显,加露蜂房,因其性味甘平,主入肺经,有宣肺解表、攻毒散结、祛风止痛之功。现代研究表明,露蜂房主要含有蜂胶和蜂蜡等有效成分。药理实验表明,露蜂房的水提液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对急性渗出性炎症,与醋酸氢化可的松有相似作用。
(3)若痰多气逆不得息,加橘红、葶苈子、茯苓、制南星以祛痰定喘,热象明显可加黄芩、瓜蒌、蒲公英、鱼腥草、连翘。
(4)大便不通,腹胀满,舌苔黄厚而干者,加大黄、枳壳,以清里热、通腑气,腑气通而哮喘自平。
(5)刺激性干咳,夜间明显,肺阴不足,加沙参、麦冬、天花粉,取麦门冬汤之意。
(6)若有恶风畏寒者,因“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应予疏风解表,加荆芥、防风;老年人卫表不固,加黄芪、防风、白术。
(7)胸满严重者,加瓜蒌、香附。
(8)咳嗽严重者,加紫菀、款冬花。
(9)如患者对地龙过敏或服后有恶心呕吐、胃肠不适,可去地龙,加葶苈子、苏子,以降肺气。
(10)痰壅气急者,发作常因情志郁怒悲伤所致,加木香、沉香、枳实、郁金、柴胡、香附等,取四磨饮之意,气降痰自清。
苍耳子5g,地龙20g,乌梅10g,蝉蜕6g,防风10g,灵芝12g,生黄芪30g。
苍耳子配地龙,具有脱敏通络定喘之功。乌梅酸涩平,善敛肺涩肠生津,具有脱敏之功,是祝谌予创制的名方过敏煎的药物组成之一;蝉蜕甘寒,宣散风热而能透疹止痒,药理研究证实有抑制变态反应作用;两者一散一敛,共奏祛风脱敏除痒之功。笔者常用乌梅、蝉蜕治疗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防风、灵芝为对药。防风以“疗风”最著,故名,功效主要为祛风解表、胜湿止痛、防邪外侵,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主要有抗过敏、抗炎作用。灵芝味甘能补,性平偏温,入肺经,补益肺气,温肺化痰,止咳平喘,可扶正固本,调节人体正气,提高免疫力,是一味很好的抗过敏药,无论寒热皆可用之,具有“仙草”之称。生黄芪较炙黄芪,善治外病,益气固表作用强,还兼有利水消肿之效;炙黄芪经过蜜炙,温热之性较强,善于补肺脾之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患者鼻黏膜及支气管黏膜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故多用生黄芪。全方以宣肺疏风、扶正抗过敏为主导思路,以生黄芪、防风取玉屏风散之意,扶正固表。
(1)如有畏寒怕冷,乏力,纳呆形瘦,加党参、茯苓、炙甘草,取四君子汤意,以培土生金。
(2)如汗多者,加桂枝、白芍、生龙骨、生牡蛎。
(3)如咳甚,咽痒者,加炙麻黄、枇杷叶、炒杏仁、百部,降气止咳。
(4)如伴大便稀溏、腹痛,则加炒白术、炒白芍、陈皮(与防风合用,则为痛泻要方),痛甚者易陈皮为青皮。
(5)合并荨麻疹者,可酌加墨旱莲、白鲜皮、茯苓皮、地肤子,清热凉血,除湿止痒。
(6)合并湿疹者,可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增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功。
(7)伴胃脘痞满、纳差、烧心反酸者,可加鸡内金、炒谷麦芽、煅瓦楞等。
(8)呼多吸少,肾失摄纳,肢冷水肿者,加真武汤,又可加补骨脂、菟丝子、紫河车、蛤蚧熬制膏方久服;或常服发酵冬虫夏草菌粉补肾益肺,止咳平喘。
(9)缓解期,治以补益肺脾,滋阴润肺,温肾助阳,常合用山药、太子参、白术补益肺脾,北沙参、麦冬、百合养阴润肺,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滋肾助阳。
荣某,女,35岁。初诊日期:2020年11月18日。
反复发作性气喘、胸闷5年余,再发1周。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性气喘、胸闷,就诊于当地医院,肺功能检查示小气道功能障碍,口服茶碱片及孟鲁司特钠片,症状较前减轻,但每遇冷热环境交替及生气后出现气喘反复发作,伴腹痛、腹泻,多次就诊于呼吸内科及消化科,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周前,患者与家人争吵后出现气喘再次发作,喉中可闻及哮鸣音,自行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症状未见明显减轻。
今就诊于我科,现症见:气喘、胸闷,喉中可闻及哮鸣音,伴腹胀,腹泻,腹痛,排气或排便后症状减轻,呃逆,烧心,失眠,烦躁,纳呆。舌红苔白,脉沉弦。
2019年于当地医院消化内科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
双肺可闻及散在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捻发音及胸膜摩擦音。
胸部正侧位片示双肺纹理增重。肺功能检查示小气道功能障碍,激发试验阳性。
炙麻黄6g 杏仁10g 苍耳子6g 地龙15g 全蝎2g 威灵仙15g 川芎15g 半夏12g 炒白术20g 白芍10g 陈皮12g 防风10g 柴胡10g 枳实10g 黄连6g 吴茱萸1g 桔梗12g 生甘草6g
6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20年11月24日。服药6剂后,气喘、胸闷较前减轻,腹胀缓解,腹泻次数减少。现间断气喘,夜间多见,腹泻,腹痛,排气或排便后症状减轻,纳眠好转,舌红苔白,脉沉弦。上方去黄连、吴茱萸,加葛根30g、穿山龙20g、香附10g、玫瑰花15g。
2020年12月1日。服药6剂后,气喘、胸闷明显缓解,排气增多,腹胀明显减轻,夜眠可,食欲增加。现易生气,情绪不佳,冷热环境交替仍觉胸闷不舒,舌红苔白,脉沉弦。方选脱敏增免汤合痛泻要方加减(脱敏增免汤加炒白术20g、白芍10g、青皮12g、柴胡10g、枳实10g),10剂。
半年后随诊,患者情绪转佳,气喘、胸闷未再发作。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肺功能检查,支气管哮喘合并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明确。初诊方中哮平方(炙麻黄、杏仁、苍耳子、地龙、全蝎、威灵仙、川芎、半夏)解痉平喘,缓解患者胸闷、气喘症状;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抑酸止痛;痛泻要方(炒白术、白芍、陈皮、防风)合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佳,且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痛泻要方合四逆散具有松弛胃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等作用。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临床以腹痛、腹胀、便秘及腹泻等为主要表现,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等特点。近年来,相关研究表明,哮喘患者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比非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高20%,且两者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具体表现为:支气管哮喘、肠易激综合征均与变态反应有关,食物过敏或不耐受均能导致二者发生,其中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IgE、IgG分别作用于变态反应的速发相和迟发相;支气管哮喘、肠易激综合征均与内脏高反应性相关。一些研究间接表明,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摄入或吸入特定过敏原后会引发IBS相关胃肠道症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二诊,患者现间断气喘,夜间多见,腹胀,与情绪相关,烧心、反酸较前缓解,故去黄连、吴茱萸,加葛根、穿山龙以加强解痉平喘之效(研究表明,葛根、穿山龙均具有抗气道炎症和调节免疫的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有较好治疗效果),加香附、玫瑰花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三诊,患者气喘、胸闷明显缓解,处于支气管哮喘缓解期,冷热环境交替仍觉胸闷不舒,方选脱敏增免汤以调理体质,改善患者过敏体质,并合用痛泻要方以达到肺肠同治的效果。
王某,女,50岁,2019年5月1日初诊。
鼻塞、流涕10年,发作性咳嗽、气喘5年,加重1天。
患者于10年前遇刺激性异味或冷空气后出现鼻塞、喷嚏频发,未规律诊治,鼻部不适间断发作。5年前在鼻部不适基础上出现咳嗽、气喘,活动后加重,完善相关检查诊为支气管哮喘,不规律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咳喘症状间作。1天前受凉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伴咳嗽、气喘加重,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效果欠佳。
神清,精神差,咳嗽、咳痰,痰多色黄,质黏不易咳,伴气紧,稍动则喘,鼻塞,流涕,喷嚏频发,咽痒、鼻痒,纳食差,夜眠差,大便干结不畅,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
炙麻黄6g 杏仁12g 黄芩15g 半夏12g 茯苓20g 地龙20g 全蝎3g 苍耳子6g 细辛3g 辛夷6g 白芷10g 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5月8日。服药后咳嗽、气喘明显减轻,夜眠可,仍鼻塞、流涕、喷嚏频发,痰多不易咳。
炙麻黄6g 杏仁12g 款冬花15g 黄芩12g 苍耳子6g 细辛3g 辛夷10g 露蜂房12g 地龙20g 白果10g 甘草6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2019年5月15日。服药后咳嗽、咳痰减轻,气喘好转,鼻塞、流涕减轻。
苍耳子5g 地龙20g 乌梅10g 蝉蜕6g 防风10g 灵芝12g 生黄芪30g 炙麻黄6g 杏仁12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患者以鼻塞、喷嚏、流涕伴咳嗽、气紧为主要症状,西医诊断应为“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笔者认为,两者皆属本虚标实,以正气不足为本,痰瘀实邪为标,正所谓宿痰内伏,外邪引动,发而为病。治则上应注重治病求本,表里同治,未发应“先安未受邪之地”,解表的同时应注意顾护正气,防止病邪入里传变。在治疗上,因“外邪犯肺,上先受之”,且患者多素体本虚,应提倡“肺鼻同治”,故发作期治疗以解痉平喘为主,缓解期以补肺增免为主。患者一诊、二诊处于哮喘发作期,合并过敏性鼻炎,以止哮平喘为主。一诊方中炙麻黄、杏仁、黄芩清热化痰,在解痉平喘基础上重用虫类药地龙、全蝎以搜剔肺经伏邪、夙根,解除气道痉挛,使肺管通利以利于浊痰排出,使肺之宣发肃降功能恢复。二诊以炙麻黄、白果、款冬花化痰止咳平喘,苍耳子、细辛、辛夷、露蜂房通窍止涕。三诊处于哮喘缓解期,治以补肺增免,以脱敏增免汤为基础,可缓解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接触过敏原(花粉、尘螨、动物毛屑等)诱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哮喘的发作。全方可宣肺平喘,固护鼻窍,同时益肺增免。
宿某,女,40岁。初诊日期:2018年11月18日。
反复发作性气喘17年。
患者自2001年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反复发作性气喘、胸闷,就诊于当地医院,查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服用茶碱、吸入沙丁胺醇及沙美特罗替卡松粉,症状可缓解,但每逢春秋季节及遇冷空气后出现气喘反复发作,近年来愈发严重,各地求医,均未见明显效果。
今就诊于我科,欲膏方调理,现症见:间断气喘、胸闷,平素有鼻塞流涕症状,遇冷空气或花粉、油、烟等刺激性气体加重,皮肤易出现皮疹,瘙痒,接触洗衣粉时多见,伴纳呆腹胀,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睡眠尚可,大便不成形、一日3次。舌红苔白腻,脉沉。
炙麻黄6g 地龙15g 威灵仙15g 射干12g 全蝎2g 穿山龙20g 苍耳子6g 露蜂房10g 细辛3g 辛夷10g 白芷12g 藕节12g 炒杏仁12g 白芍20g 葛根30g 生地黄15g 栀子10g 黄精20g 黄芪20g 防风10g 党参20g 白术15g 茯苓15g 半夏12g 当归15g 淫羊藿15g 杜仲15g 乌梅10g 蝉蜕10g 玄参10g 天花粉20g 石斛15g 灵芝12g 枸杞30g 大枣3枚 桔梗12g 生甘草6g 焦四仙各10g
16剂,水煎制膏
人参50g 川贝母30g 紫河车粉60g 蛤蚧5对 鹿角胶50g 龟甲胶100g 阿胶250g 蜂蜜250g 收膏
2019年10月9日。患者自诉服用膏方后,哮喘发作次数减少,且发作时症状也明显减轻,可正常工作,但偶遇刺激性气体及冷空气时仍觉胸闷不舒,平素长期吸入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停药后症状易反复。今再次就诊,欲膏方继续调理。
黄芪30g 防风10g 炒白术20g 苍耳子6g 细辛3g 辛夷10g 秦皮10g 露蜂房10g 炙麻黄6g 白果10g 地龙12g 射干12g 威灵仙15g 全蝎2g 党参20g 茯苓15g 半夏12g 陈皮10g 山茱萸10g 五味子10g 熟地黄15g 灵芝12g 穿山龙20g 杜仲15g 淫羊藿15g 白芍20g 生甘草6g 黄芩10g 栀子10g 山楂15g 谷麦芽各10g
16剂,水煎制膏
人参50g 龟甲胶100g 紫河车粉60g 蛤蚧3对 鹿角胶100g 阿胶200g 红糖150g 收膏
2020年10月11日。患者诉服用膏方2年后,免疫力显著提高,未见哮喘发作,且已经停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现时有打喷嚏、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故继续给予膏方治疗。
苍耳子5g 细辛3g 辛夷6g 白芷6g 薄荷6g 露蜂房5g 炙麻黄5g 炒杏仁6g 地龙10g 射干10g 威灵仙10g 穿山龙10g 炙杷叶10g 乌梅10g 蝉蜕6g 黄芪10g 桂枝6g 炒白芍6g 五味子6g 防风6g 生地黄10g 玄参10g 灵芝6g 党参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半夏6g 陈皮6g 枳实5g 桔梗10g 生甘草6g 焦四仙各15g
16剂,水煎制膏
紫河车粉30g 阿胶200g 黄明胶100g 收膏
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
①患者反复发作气喘、胸闷,伴鼻塞流涕,遇冷空气或花粉、油、烟等刺激性气体症状加重;②应用茶碱、沙丁胺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③当地医院行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肺脾气虚。
①患者感受外邪,气喘频繁发作,为卫气不固,肺气虚弱,不能抗邪于“门户”外的表现;②面色萎黄,为脾之主色,加之神疲乏力、纳呆腹胀、气短懒言,可知脾虚运化失常。
特禀体质。患者平素皮肤易出现皮疹,瘙痒,对各种刺激性物质如洗衣粉、花粉等均过敏。
患者哮喘反复发作,间断胸闷、气喘,治疗上予哮平方(炙麻黄、杏仁、苍耳子、地龙、全蝎、威灵仙、川芎、半夏)加减止哮平喘;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加减疏风散邪、通利鼻窍(其中苍耳子疏风散湿,上通脑窍,外达皮肤;辛夷通九窍,散风热,能助胃中清阳上行头目;白芷主手足阳明,上行头面,通窍表汗,除湿散风;薄荷泄肺疏肝,清利头目)。患者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伴神疲乏力、纳呆腹胀、气短懒言等肺脾两虚症状,治疗上加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及六君子汤健脾益气固表,合用脱敏增免汤(苍耳子、地龙、乌梅、蝉蜕、防风、灵芝、生黄芪)宣肺疏风,扶正抗过敏,改善患者过敏体质。龟甲胶、阿胶滋阴益肾,紫河车粉、蛤蚧、人参补益肺肾之气、固本护元,蜂蜜辅助成膏的同时和中缓急、调和诸药。全方重补而又非呆补,补益药物配伍攻邪之药,动静结合,以补肺、健脾、补肾、益气为主,辅以止咳、化痰、和胃,利用冬藏的天时,调和阴阳,补益气血,达到防治兼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