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骨折治疗手法

骨折治疗手法一般是指以《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外治法中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为基础而发展形成的“正骨八法”。

一、手摸心会

手摸心会是在骨折整复前后,必在患处仔细触摸,先轻后重,由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以了解骨折移位的情况及整复结果。

二、拔伸牵引

拔伸牵引是正骨八法中的重要步骤,也是整复骨折、脱位的基本手法,主要作用是克服肌肉抗力,矫正重叠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纵轴,将远、近骨折段对抗牵引,然后按照正骨步骤改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牵引力的大小因人而异,小儿、老年人及女性患者,牵引力不能太大;反之,青壮年男性患者肌肉发达,须用大力。对肌肉丰厚的患肢如股骨干,则应结合骨牵引。但肱骨干骨折,虽然肌肉比较发达,在麻醉下重叠移位比较容易纠正,因而不能用力过大而导致断端分离。

三、旋转屈伸

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间的旋转及成角。接近躯体的近侧骨折段位置不易改变,而远侧骨折段因已失去连续,故可移动。在牵引下将骨折的远端或旋转或屈伸,使其与近侧骨折段方向一致,用远端对近端,将骨折的远近两端恢复到正常轴线上,使成角畸形得以矫正,重叠移位也易于克服。如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须在拔伸牵引手法下屈曲,屈曲型则须伸直。多轴性关节,如肩、髋关节附近的骨折,一般在3个平面上移位(矢状面、冠状面及水平面),复位时要改变几个方向,才能将骨折复位。如肱骨外科颈内收型骨折复位时,牵引方向是先在内收内旋位,而后外展,再前屈上举过顶,最后做向内旋转动作,然后用手指扣紧骨折端,防止再次移位,把上举的肩关节慢慢落下,方能矫正骨折断端的嵌插重叠、向外向前成角及旋转移位。总之,骨折断端最常见的4种移位(侧方移位、重叠移位、成角移位、旋转移位)经常是合并发生的。所以,在拔伸牵引下,为矫正旋转及成角移位而必须应用旋转屈伸或外展内收手法。

四、端挤提按

端挤提按又称提按端挤或端提捺正,主要用于纠正侧方移位。侧方移位可分为前后侧(即上下侧)和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前后侧移位以提按手法为主,内外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操作时,术者借助掌、指分别置于骨折断端的前后、左右,用力挤压,迫其复位。手法应用力适当,方向明确,部位确实,着力点稳固。术者的手指与患部皮肤要紧密相贴,透过皮下软组织而直接作用于骨折断端,切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擦。

五、摇摆触碰

摇摆触碰主要用于横断骨折、锯齿型骨折和短斜形骨折,纠正其尚存的裂隙。术者可用双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稍稍左右或上下摇摆骨折远端,待骨折断端骨擦音逐渐变小并消失后,骨折断端即紧密吻合。横断骨折易发生于骨骺端松、密质骨交界处。骨折复位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位的夹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部紧密嵌插,复位后更加稳定。

六、按摩推拿

按摩推拿主要用于调理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受扭曲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得以理顺,对关节附近的骨折更为重要。操作时手法要轻揉,按照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自上而下进行。

七、夹挤分骨

夹挤分骨主要用于纠正并列骨的骨折,如尺桡骨双骨折、胫腓骨双骨折,骨折段因骨间肌或骨间膜的收缩而互相靠拢。复位时,应以两手拇指及示、中、环三指,由骨折部位的掌背侧夹挤骨间隙,使靠拢的骨折断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应稳定,并使双骨折就像单骨折一样一起复位。

八、折顶回旋

折顶回旋用于横断或锯齿形骨折。若患者肌肉发达,牵引力量不够而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位时,用折顶手法。术者两拇指用力按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骨折端原有成角。依靠拇指感觉,估计远近断端的骨皮质已经相连,而后骤然反折。反折时环抱于骨折段的四指将下陷一端猛一上提,而拇指仍然用力将突出的骨折另一端继续向下推,用力大小以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单纯前后方重叠移位者,正位折顶;同时有侧方移位者,侧向折顶。此手法多用于前臂。

回旋手法多用于骨折断端之间有软组织嵌入的股骨干骨折或肱骨干骨折或经过不正确处理造成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有软组织嵌入的横断骨折,须加重牵引,使两骨折端分离,嵌入的软组织常可自行解脱,而后放松牵引。术者两手分别握住远、近骨折段,按原来骨折移位的方向逆向回旋,导引断端相对,从断端触碰音的有无和强弱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

背向移位的斜面骨折,虽大力牵引亦不能使断端分离,必须参照受伤原理,判断背向移位的路径,以骨折移位时的相反方向,施行回旋手法。回旋时,必须谨慎,以免损伤血管、神经。如感觉有软组织阻挡,即应改变回旋方向,使背对背的骨折断端变成面对面后,再整复其他移位。 21hXZhTndRafL1yjSM6soDPgrSlVg4wb6y4W3ujTAMp9cdI6YTSOmDY/DsXi5zk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