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常用测量方法

一、人体力线的测量

1.人体重力线

位于人体的正中,从侧面观,相当于乳突、下颈椎、肩关节、第12胸椎体、第2骶椎体、髋关节、膝关节、内踝的连线。

2.上肢力线

肱骨头中心、桡骨头和尺骨头应当在一条直线上。正常肘关节有生理外翻角(携带角)。

3.下肢前负重线

即取下肢伸直位,做髂前上棘至第1、2趾蹼间的连线。正常时该线通过髌骨中点或稍偏外。正常膝关节有10°左右的外翻角,如果前负重线经过髌骨内侧缘或更远,则为膝内翻畸形;反之,经过髌骨外侧缘或更远,则为膝外翻畸形。在治疗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骨折,或手术矫正膝内、外翻畸形时,应注意前负重线的恢复。

4.下肢侧负重线

即站立位,自大粗隆顶点至外踝的连线。正常时,该线通过腓骨小头侧方骨中点。如果侧负重线通过腓骨小头前方,则为膝反张;通过腓骨小头后方,则为膝关节伸不直(屈曲畸形)。治疗近膝关节或关节内骨折,或矫正膝反张、膝关节屈曲畸形时,应注意侧负重线的恢复。

二、长度测量

1.骨科测量的常用标志

(1)骨性标志:

枕外隆凸、第7颈椎棘突、肩峰、肱骨外上髁、髂前上棘、外踝、内踝等。

(2)表浅静脉标志:

头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等。

(3)肌腱标志:

股二头肌肌腱、肱二头肌肌腱、跟腱等。

(4)皮肤皱襞标志:

臀沟、腘横纹等。

(5)身体标志线:

前正中线、锁骨中线、腋中线、腋后线、后正中线等。

2.长度测量的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注意有无先天、后天畸形,防止混淆。

(2)患肢与健肢须放在完全对称的位置上,如患肢在外展位,健肢必须放在同样角度的外展位;肢体有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

(3)先定出测量的标志,定点要准确,可在起点及止点做好标记,皮尺要拉紧。

3.长度测量的方法及适用范围

(1)目测比拟法:

取肢体的对称点,比较其高低,可以了解肢体有无长短上的差别。此法特别适用于3岁以下的儿童,因年幼用皮尺测量可能因不合作而难以准确。

1)上臂长短:

两上臂紧贴胸壁,肘关节屈曲,比较鹰嘴突的高低。

2)前臂长短:

双手合掌,两前臂并拢,肘部支撑于桌面上,比较尺骨茎突和手指尖的高低。

3)大腿长短:

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度相等,比较两膝盖的高低。

4)小腿长短:

仰卧,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度相等,足掌平置在检查桌上,比较两膝盖的高低。

(2)皮尺测量法:

测量时应将两侧肢体置于对称位置,常是以健肢仿效患肢的姿势。测量时先定出测量标志,并做好记号,然后用皮尺测量两标志点间的距离。如有肢体挛缩而不能伸直时,可分段测量。测量中若发现肢体长于或短于健侧,均为异常。

1)上肢长度:

从肩峰至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上臂长度:

肩峰至肱骨外上髁。

前臂长度:

肱骨外上髁至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至尺骨茎突。

2)下肢长度:

髂前上棘至内踝下缘,或脐至内踝下缘(骨盆骨折或髋部病变时用)。上述测量方法均为下肢的间接长度,表示下肢与骨盆的位置关系;而下肢的直接长度则是下肢的真正长度,即股骨大粗隆顶点至外踝下缘的距离。

大腿长度:

髂前上棘至膝关节内缘,为大腿的间接长度;股骨大粗隆至膝关节外缘为大腿的直接长度。

小腿长度:

膝关节内缘至内踝下缘,或腓骨头顶点至外踝下缘。

(3)X线片测量法:

此法较精确,但需要拍摄X线片,仅在个别病例中应用,如对股骨干骨折判断有无过度牵引时,应以X线片测量为准。

(4)肢体真假长短的判断:

肢体的长短差别有实际性长短(真性)与形式上长短(假性)之不同。

1)实际性长短差别:

主要是肢体正常骨骼结构的实质性破坏所致,常见如下原因。①真性延长:多见于创伤、慢性炎症对骨骺局部的刺激,使骨骺加速生长。②真性缩短:常见于关节脱位、关节结核等所致的骨质破坏、骨折断端嵌插或重叠移位,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及骨骺损伤等。

2)形式上长短差别:

无骨骺结构的实质性破坏,主要是肢体畸形所致,常见如下原因。①假性延长:见于髋关节前脱位、髋关节半脱位、髋关节外展强直位、马蹄足等。②假性短缩:髋关节屈曲畸形、内收畸形及骨盆倾斜等。

三、肢体周径测量

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上肢

上臂在腋皱褶平面、三角肌止点处环绕肱二头肌中段做测量。前臂在最粗处测量最大周径,在最细小处测量最小周径。

2.下肢

大腿在髌骨上缘10~15cm处做测量。小腿在小腿最粗处做测量。

通过肢体周径的测量,可了解其肿胀程度或有无肌肉萎缩等。肢体周径变化可见如下几种情况:①粗于健侧,较健侧显著增粗并有畸形者,多属骨折、关节脱位;如无畸形而量之较健侧粗者,多系伤筋肿胀等。②细于健侧,多为陈伤或有神经疾患而致筋肉萎缩。

四、角度测量

常用的方法有3种,最简单的是目测比拟法,比较准确的是量角器测量法,更准确的是X线片测量法。这里介绍前两种。

1.目测比拟法

方法简便、迅速,叮嘱患者做几项简单动作,视其完成情况,如果某项动作不能正常完成时,再进一步做个别检查。

(1)上肢:

患者直立位,双侧上肢自然下垂,观察对比肘关节伸直功能。双侧上肢上举,两手合拢,放在颈后,观察对比肩肱关节外展、外旋及肘关节屈曲功能。双手置于背后,手指触及对侧肩胛骨下角,观察对比肩肱关节内旋、后伸功能。两肘屈曲,靠紧胸壁,掌心向上下翻转,观察对比尺桡关节的旋转功能。合掌法观察对比桡腕关节的屈伸。

(2)下肢:

双足跟提起,足尖着地,慢慢下蹲,至足跟能触及臀部再站起,观察对比髋关节屈曲、外展,膝关节屈曲、伸直及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情况。

(3)颈部:

屈颈时颏部可触及胸骨柄,后伸时鼻尖与额部在同一水平,为屈伸活动正常;耳垂能触及同侧肩部,为侧屈活动正常;下颌能触及同侧肩部,为旋转活动正常。

(4)腰部:

伸膝位,腰前屈中指指尖可达到或接近足部,后伸时中指指尖达到腘窝上方,为屈伸活动正常;侧屈时,中指指尖达同侧膝关节侧方,为侧屈活动正常;腰椎旋转,双肩连线与骨盆横径成30°交叉角时,旋转活动正常。

2.量角器测量法

此方法简便、数据准确,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测量方法。注意量角器的选择,大关节的屈伸、内收、外展等活动,常用双叉式量角器测量;前臂旋前、旋后活动度的测量,以罗盘式量角器更为适宜;指关节活动用指关节量角器测量更为准确。测量角度时,应先确定顶角和形成该角的2条边,即其上下肢体的轴线。可先在肢体两端找出定点,在此两点间定出轴线,将角度尺的轴心放于顶角,两臂置于与轴线一致的直线上,即可测出其角度。根据各关节的特点,确定所测的运动平面,按常规可选用冠状、矢状水平位进行。

常用的记录方法有两种。

(1)中立位0°法:

即以关节中立位为0°,每个关节从中立位到关节运动所达到的最大角度。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0°,完全屈曲时可成140°。

各关节中立位(0°)的标准如下。

1)肩关节:

上臂自然下垂,并靠近胸壁,屈肘90°,前臂伸向前。

2)肘关节:

上臂与前臂成一直线。

3)前臂:

上臂贴胸,屈肘90°,拇指向上。

4)腕:

手与前臂成一直线,手掌向下。

5)拇指:

拇指伸直,与第2指相并。

6)第2~5指:

伸直位,以中指为中心测量第2及第4、5指外展,测量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的屈曲和过伸。

7)脊柱:

直立,两眼平视,下颌内收,测量屈、伸,左侧屈、右侧屈,左旋、右旋。

8)髋关节:

平卧位,腰不过分前凸,两侧髂前上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肢自然伸直,髌骨向前。

9)膝关节:

股与小腿成一直线,测量屈曲及过伸。

10)踝关节:

足纵轴与小腿成90°位,测量跖屈及背伸。

11)足:

足尖向前方,趾与足底平面成一直线。

(2)邻肢夹角法

以2个相邻肢体所构成的夹角计算。如肘关节完全伸直时定为180°,完全屈曲时可成40°,那么关节活动范围是140°(180°~40°)。

对不易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功能可用测量长度的方法以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椎前屈,可测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时,测下垂的中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EKWL1Czq1sobS4MJbpvr9xJTDvmfS3J+ap854oXTSilkWlvA285gvhXxJMeFZxR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