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仰卧位,支架托支撑小腿,抬高约15cm( 图1-5a )。常规消毒和铺单。大腿部安装止血带备用,常规不使用止血带,仅在出血阻碍镜下视野时使用。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TA)外侧缘( 图1-5b箭头 )、胫距关节(talocrural joint,TC)和外踝(lateral malleolus,LM)做标记后,于TC水平线和TA外侧缘的交叉点标记关节镜前内中入路(medial midline,MM),在LM内侧缘延长线上距离TC以远约10mm处标记关节镜前外侧辅助入路(accessory anterolateral,AAL)。
图1-5 a.体位。b.体表解剖标志和切口入路标记
要点:止血带的使用
使用止血带会给肌肉组织带来一定的损伤,对术后康复训练产生不良的影响,从而延缓运动功能的恢复 [39] 。所以,特别是对运动员应尽量避免使用止血带。不得已使用时,止血带压力为收缩期血压+100~150mmHg [40] ,加压时间为2小时以内 [41] 。松止血带30分钟后全身代谢才会恢复正常,所以如果继续使用止血带,至少要保持30分钟的间隔 [42,43] 。
将22G针头从MM入路插入踝关节内,注入10ml关节手术用的灌注液(调整后的乳酸林格液)( 图1-6 )。
要点:刺入22G针头
如果MM入路的位置正确地对应胫距关节间隙,22G针头可以毫无抵抗地全部刺入。
使用11号尖刀在22G针头刺入部行约5mm的纵向皮肤切开( 图1-7a )。仅切开真皮层,蚊式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关节囊直达关节内( 图1-7b )。
图1-6 关节内注入灌注液
图1-7 a.尖刀切开MM入路皮肤。b.蚊式钳钝性分离
图1-8 MM和AM入路镜下ATFL的观察范围对比
图1-9 a.MM入路定位。b.踝前神经血管束解剖。*为踝前神经血管束
要点:MM和AM入路镜下ATFL的观察范围对比
前内侧入路(antero-medial,AM)位于TA内侧,而前内中入路(MM)位于TA外侧。从AM入路观察只能看到ATFL的腓骨(LM)附着部,而从MM入路观察可以看到ATFL的腓骨附着部至距骨(T)附着部的整体范围,手术操作也相对更容易( 图1-8 )。
踝前神经血管束( 图1-9b *)位于踇长伸肌腱(extensor hallucis longus,EHL)和趾长伸肌腱(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EDL)之间的深层行走,MM入路位于胫前肌腱(tibialis anterior,TA)和EHL之间可以避免神经血管损伤。
将关节镜的钝棒和外套筒通过MM入路插入踝关节内( 图1-10a ),拔出钝棒后,将直径2.7mm的镜头插入外套筒,观察关节内情况( 图1-10b )。
要点:镜下关节内的观察顺序
为了避免遗漏,最好按照顺序一步步地进行镜下观察。在本中心,探查顺序如下:距骨滑车中间部(ITD)→距骨滑车内侧角(MC)→距骨滑车内侧部(MTD)→距骨内踝间隙→内踝关节面远端(MMT)→胫骨前缘(AT)→距骨滑车前缘(ATD)→距骨体外侧部(LTD)→下胫腓前韧带(anterior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AITFL)→距骨外踝间隙(LM)→外踝关节面远端(CT)→距腓前韧带(ATFL)( 图1-11 )。
图1-10 a.关节镜钝棒和外套筒插入关节内。b.关节镜插入关节内
图1-11 镜下关节内的观察顺序
图1-12 a.镜下AITFL近端。b.镜下AITFL远端。*为AITFL。PL,胫骨远端关节面;LM,外踝;TD,距骨滑车;CT,外踝关节面远端
按以上镜下探查顺序观察后,将光源电缆朝向外侧,关节镜前端朝向内下方,沿着AITFL( 图1-12 *)的近端( 图1-12a )向远端( 图1-12b )查看,就可以观察外踝关节面。
接下来就可以观察到整个ATFL走行,确认残留韧带纤维的状况。正常情况下ATFL和AITFL在腓骨附着部相连续性,但在本例中二者分离( 图1-13 *),ATFL向下移位,失去了张力。
图1-13 镜下ATFL和AITFL。*ATFL和AITFL在腓骨附着部分离
图1-14 a.刺入22G针头。b.镜下针头位置
图1-15 尖刀切开AAL入路
稍微背伸踝关节使外侧的关节囊松弛。一边观察ATFL,一边在从皮肤上看到的光环中心部刺入22G针头( 图1-14a )。关节镜下确认针尖在ATFL的前上方,通过移动针头可以容易地接近外踝和ATFL( 图1-14b )。
拔出22G针头,将11号尖刀从入针点刺入关节囊,沿纵性方向切开约5mm( 图1-15 )。用直蚊式钳钝性分离软组织,制作AAL入路( 图1-16 )。
图1-16 直蚊式钳完成AAL入路
图1-17 a.插入导钻套。b.钻孔定位
要点:AAL入路制作技巧
在以往制作AAL入路和MM入路一样,只用手术刀切开真皮层,然后用直蚊式钳分离软组织,再穿透关节囊。但是在术中,灌洗液浸润到AAL入路周围的皮下组织,导致软组织肿胀,阻碍了关节镜的视野。因此,本中心将尖刀沿纵行方向直接从皮肤上切开至关节囊,减轻了皮下组织渗液导致的肿胀,这样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良好视野。
从AAL入路插入导钻套( 图1-17a ),钻孔定位于下胫腓前韧带的远端(外踝关节面远端以近5mm、外侧5mm的位置)( 图1-17b )。
相对于腓骨长轴成略小于45°角并且与距骨外侧壁平行钻孔,注意不要穿透对背侧及内外侧腓骨皮质 [43] ( 图1-18a ),然后,通过导钻套敲入锚钉( 图1-18b )。
锚钉置入后,交替牵拉缝线的两端,查看缝线是否顺利地滑动,而且锚钉不从骨道内脱出( 图1-19 )。
图1-18 a.导钻套角度。b.敲入锚钉
图1-19 确定缝线滑动性及锚钉牢固性
专栏 ◆ 寻求更好的缝合线锚钉
各个运动医学公司都销售不同的缝合线锚钉产品,但这些锚钉产品性能没有太大的差别,难以选择。作者通过尝试,选用了最适合笔者的技术和理论的产品。
当初笔者认为锚钉骨道的直径尽可能越小越好,采用了1.4mm型号的锚钉(JuggerKnot TM ),缝线为1号线(MaxBraid,Zimmer Biomet)。但是因为出现好几次在打结操作中缝线断裂的病例,所以改为1.5mm型号的锚钉(JuggerKnot TM ),缝线为2号线(MaxBraid,Zimmer Biomet),之后没有出现术中断线。在骨质比较脆弱的儿童和中老年女性中,出现过打结操作中锚钉从骨道脱出的情况,所以对于有脱出风险的病例,本中心曾用过在骨道内固定牢固的锚钉(SUTUREFIX Ultra Soft Anchor TM ,Smith&Nephew)。当前使用的是在骨道内固定效果更强的锚钉(Q-FIXTM,Smith&Nephew)。但这些锚钉的缺点是骨道直径比JuggerKnot锚钉的骨道更大,手术操作也稍复杂。
目前,还没有发现契合我理想的缝合线锚钉,期待更好的产品出现。
图1-20 a.外侧韧带的大体解剖。b.陈旧性外侧韧带损伤的示意图。c.外侧韧带修复的示意图
要点:缝合线锚钉的腓骨骨道定位
距腓前韧带(ATFL)和跟腓韧带(CFL)通过外侧距跟韧带(lateral talocalcaneal ligament,LTC)连结,一体化附着在外踝(LM)上( 图1-20a )。腓骨远端的无名结节FOT(fibular obscure tubercle)存在于ATFL和CFL的附着部交汇点,是制作骨道时的良好地标 [37] 。FOT位于关节镜下外踝关节面的远端以近5mm,以外5mm处,是ATFL腓骨附着点外上缘的位置。
另一个地标是下胫腓前韧带(AITFL),在正常情况下,ATFL的前方纤维与AITFL的远端纤维合并附着在外踝上( 图1-20a *),因此,可以在AITFL腓骨附着部的远端钻骨道。
陈旧性外侧韧带损伤中,大部分例子都是ATFL,CFL和LTC作为一个单元从腓骨上剥离 [30] ( 图1-20b ),在ATFL的腓骨附着点外上缘的骨道( 图1-20b白色圈 )置入缝合线锚钉,只修复ATFL,就可以自动修复CFL和LTC( 图1-20c )。
在18G针头上穿过2-0尼龙线( 图1-21a ),于AAL入路将带线针头插入关节内( 图1-21b )。
针头尽可能在ATFL的深部(后方)贯穿韧带,顺时针方向旋转针头数次,使尼龙线缠绕针头( 图1-22a ),然后同次数逆时针方向旋转针头,形成逐渐扩大的尼龙线套圈( 图1-22b )。
图1-21 a.带线针头。b.AAL入路插入带线针头
图1-22 a.旋转带线针头。b.制作线圈
图1-23 a.插入探钩。b.勾住套圈
于AAL入路将头端设计有小挂钩的探钩插入关节内( 图1-23a ),利用头端的小挂钩勾住尼龙线套圈( 图1-23b )。
先拔出针头( 图1-24a ),再拔出探钩,将尼龙线套圈引导到AAL入路外( 图1-24b )。
要点:拔出针头后再引导尼龙线套圈到AAL入路外
如不拔出针头就拔出探钩,尼龙线可能会在针尖处断裂。因此先拔出针头再拔出探钩,将尼龙线套圈引导到AAL入路外。
要点:探钩前端的新设计
为了更安全高效地进行手术,改良和开发手术器械是必要的。以往的探钩在从关节内拔出时,有钩伤软部组织的危险。因此,与施乐辉日本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将挂钩的前端改良成了位于轴的同侧面内侧,且尖端朝向轴中心方向的所谓“睡眠结构”的形状( 图1-25 )(CROCHET挂钩type T2TM,施乐辉日本分公司)。由此,降低了拔出探钩头时钩伤软组织的风险。
图1-24 a.拔出针头。b.拔出探钩和尼龙线套圈
图1-25 头端设计有小挂钩的探钩
图1-26 a.一条锚钉尾线插入尼龙线套环。b.拔出尼龙线。c.锚钉尾线实现残留韧带过线
图1-27 制作第一个线结。*为第一个套环
图1-28 制作第二个线结。
为第二个套环
将锚钉的一条尾线的1/2部分插入尼龙线套环中( 图1-26a ),将尼龙线拔出( 图1-26b ),引导该条尾线以折返线圈形式贯穿残留韧带( 图1-26c )。
过线的锚钉尾线旋转半圈后,形成第一个套环,将对侧尾线(蓝色线)穿入套环内( 图1-27 *)。
过线的锚钉尾线再旋转半圈,形成第二个套环(
图1-28
),将过线的尾线穿入自身旋转形成的第二个套环内(
图1-28红线
)。
拉紧过线的锚钉缝线( 图1-29红线 ),收紧第二个套环形成的远端线结。
要点:拉线和线结收紧
打结时,用力拉紧过线的锚钉尾线(红线),先收紧第二个套环形成远端线结,再拉紧对侧尾线(蓝线),该线在近端线结内滑行,将韧带残留端拉到腓骨附着部。收紧使二者紧贴,因有收紧的远端线结的压迫可避免近端线结松动导致的不贴服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把线结收紧很关键。
术者用腹部顶住足底将踝关节维持背伸0°位,用力拉紧对侧的尾线( 图1-30蓝线 ),该线在近端线结内滑行,将韧带残留端拉到腓骨附着部。
图1-29 收紧远端线结
图1-30 打结
将韧带残留端拉到腓骨附着部后,再继续拉紧对侧尾线,因有收紧的远端线结的压迫可避免近端线结松动导致的不贴服现象。( 图1-31a 为打结前 ,图1-31b 为打结后)。
之后再做两个打结( 图1-32a )和用推结器推紧线结( 图1-32b )。
要点:改良lasso-loop缝合法
lasso-loop缝合法最早是由肩关节外科医生Lafosse在2006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的止点重建缝合方法( 图1-33 ) [44] ,因缝合的牢固性强 [45] ,lasso-loop缝合法被广泛应用于包括肩关节在内的各种镜下止点重建手术。但该方法在打结过程中会出现对侧线(蓝线)的松弛现象,导致ATFL断端不贴服腓骨附着部和韧带松弛。改良lasso-loop缝合中,因对侧尾线先穿入过线尾线旋转的第一个套圈,过线的尾线再穿过自身旋转形成的第二个套环内。系结时,用力拉紧过线的锚钉尾线,收紧远端线结,再拉紧对侧尾线,该线在近端线结内滑行,将韧带残留端拉到腓骨附着部。因有收紧的远端线结的压迫可避免近端线结松动导致的不贴服现象,可以得到稳定牢固的线结强度。应用改良lasso-loop缝合法后几乎没有复发的例子,患者可以更早地恢复体育运动。
图1-31 a.镜下打结前。b.镜下打结后
图1-32 a.追加两个打结。b.用推结器推结
图1-33 lasso-loop缝合法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