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显微手术基本操作要点,概括起来就是稳、准、轻、巧。肉眼下的手术基本操作,例如切开、剪切、分离、缝合、打结等,都是用手或较粗的眼科手术器械进行,而且多是通过手腕、前臂等动作来完成的。而显微手术的基本操作主要是通过手,尤其是手指的动作来完成,加之显微镜下的视野只有2~3cm范围,动作稍大,就移出视野而无法进行操作。眼科手术历来以其精巧细致而著称,一刀一剪、一针一线都应按照一定的手术原理和操作规范来进行,要求步步到位、处处准确,否则将导致手术尤其是显微手术的失败而背离手术目的。因此,要成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显微手术医生,就必须练好稳、准、轻、巧、快、细的显微手术基本功。
即操作稳健。坐位手术要牢稳,坐姿自然舒适,手术者的双手小鱼际应稳妥地放置在患者额部适当位置作支撑。显微镜下各种操作要应手得当,顺势利导,手不颤抖,不可粗暴迁就。此外助手在协助手术者缝合、打结、剪线和冲洗等操作时,也要动作稳妥、符合术者的要求。
即定位准确。显微眼科手术是在细小薄弱的组织上进行操作,要求精细而准确,细小的误差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医源性损伤。
即快捷轻柔。眼部组织结构精细、脆弱,显微手术操作应避免猛烈、粗暴,不可过度牵拉、夹捏、挤压,应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不顺手的动作。
即敏捷灵巧。正确握持眼科显微手术器械,熟悉眼部各组织的特点和各类器械、仪器、材料的性能,双手配合下适宜的操作方向、力度、速度等,是操作的灵巧的基本条件。显微镜下的操作应得心应手,顺势自如。
初习者因习惯于肉眼下操作,进行显微手术操作需要一个训练与适应的过程。初习者在手术显微镜下双手所持器械不能准确移动到目标部位,操作空间、距离、力度和速度也与心理预期不一致,即会出现所谓“过点”(past point)现象。这是由于眼科手术显微镜的目镜与镜身呈一定的角度,目镜、镜身与视野中的物体间并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致,初学者把手术器械的头端伸到所见的视野范围以外,而不能与目镜注视下的设计点一致。同时,初习者常感到视野狭小、光线暗淡,手眼不能协调,针线常常弯曲折断,加之强迫姿势,时间久了常出现头晕眼花,甚至心烦意乱,许多人在开始十分不习惯,难以坚持显微镜下操作。
动物眼的显微手术是眼科显微手术操作训练的必经之路,这是初学者从肉眼手术操作过渡到临床显微手术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新的显微手术,如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角膜移植等科学研究的基础和重要方法。临床医生应当把动物显微手术训练作为过渡桥梁,只有经过严格的训练,熟练掌握了显微手术的基本操作技术,才能进行临床操作。
1.熟悉眼科手术显微镜、显微手术器械和缝合材料的基本构造、组成、性能、使用及操作方法,才能得心应手。
2.掌握眼科显微手术基本理论,培养严谨的态度和严格的作风。不论在动物体上或人体上操作,绝不迁就每一个不规范的操作,养成一丝不苟、严格谨慎的作风。
3.勤于实践,反复训练。可以先从动物实验(如猪眼)开始训练,掌握规范的切开、缝合、打结等显微基本操作技术,然后逐步过渡到临床,开展相对简单的外眼手术,如组织的间断缝合、翼状胬肉切除术等,经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方法,使手术技能渐趋娴熟。
4.循序渐进,自然过渡。训练初期,不必强制性地改变习惯的操作方法,可先把某些操作仍放在肉眼下进行,在适应显微镜下环境后,逐步增加手术显微镜下的操作。训练时,选择显微镜放大倍数应由低到高,施行的组织应由大到小,缝合针线应粗到细,做到水到渠成,自然过渡。
显微镜下操作有其特殊的规律性,即使肉眼下手术有一定经验的医生,如不经过训练即开始行显微手术,也会很不习惯,易犯以下错误:如使用显微镜时的身体姿势不正确;未养成双眼视的习惯,易犯操作幅度过大的错误;器械定位不准,用力不当、手指抖动等。开始时,常常出现手、眼不协调,通过目镜看清视野时却看不见自己的器械,辨不准方位,无法进入手术区。操作时,不习惯在放大的情况下使用显微手术器械,对持针器、显微镊等器械的握持力量可能掌握不均,如力量过小,容易引起针的偏歪,线夹不住而脱落;力量过大,针又容易被折断、变形、弯曲或拉断缝线等情况。动作幅度过大时,针线超过视野看不到,偏离焦距,则视物不清。动作粗暴时甚至可撕破和损伤重要组织。
为纠正上述常见错误与不当,最基本的方法是多练习、多操作、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显微手术操作方法。例如为减少较长时间手术所致的疲劳,可以适当调整座椅、手术台及显微镜三者的高度,颈部与腰部保持自然放松,两肘分开与臂部呈三点支撑以稳定躯干。初学显微手术者一开始就训练双眼观察的习惯,并特别注意调节好瞳距,这样在显微镜下视物有立体感,操作准确性好,减少组织及缝线的损伤。
操作时术者手的动作应在焦距清晰的平面上进行,也可以将手术器械先在物镜与手术平面之间移动,一旦目镜中看到器械的模糊影像,即将器械放低,这样就能准确到达操作平面,但不可做大幅度的上下或左右移动。手指抖动是由于情绪紧张、上肢位置不当和用力过紧造成的,除消除紧张情绪外,应注意将肘部、腕部在手术台上及病人的头额部的合适位置,为无名指和小指提供支撑,尽量多使用拇指、示指和中指以执笔式握持手术器械。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基本上可克服手抖动的毛病。
眼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眼科显微手术技能培训是临床带教的重要内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眼科手术一个微小的失误都有可能给病人带来不可逆的结构及视力损害。因此,在进入临床前,眼科医生必须经过完备的临床前培训,做好能力、思想及心理的准备,才能保证病人的利益及临床操作的安全。
传统的手术培训模式被概括为“See one,Do one,Teach one”,也就是所谓的“师徒制”的教学方法。但是,随着相关法律的出台、医患关系趋于紧张以及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原因,医学生的临床动手机会少之又少,这种以“患者”为实践对象的传统手术技能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当今环境。为了增加医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切实改善医学生临床前培训现状,许多模拟培训方法逐渐出现。
临床前的手术培训十分重要,不仅仅是手术技能的培训,同样也要对学员的自信心及面对、处理的问题的能力进行加强及锻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实验模型,如离体动物眼、塑料模型眼及尸眼逐渐被应用于手术培训,尸眼是人眼手术培训的完美模型,但是获得困难限制其应用,塑料模型眼价格昂贵,与此相比,离体动物眼价格便宜,容易获得,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眼科手术的临床前培训。
非动物组织训练是指使用合成材料进行手术步骤的模拟训练,现在已经应用于白内障手术、斜视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等。例如,使用锡箔纸进行撕囊的训练、使用硅树脂覆盖鹌鹑蛋模拟剥膜的过程等,研究表明在Wet-lab前进行Drylab训练可以提高Wet-lab中的操作表现及成绩。
早在20世纪90年代,外科手术模拟器就已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在眼科领域,与白内障手术相关的模拟器则在21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主要包括EYESi、Phaco Vision、Microvis Touch以及HelpMeSee MSCIS simulator这四种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手术模拟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YESi模拟器,其是一种高仿真虚拟现实手术模拟器,整套系统包含一个头部模型、一个用于操作的基于计算机信号传输的模拟眼、一套手术显微系统、一个操作显示器和脚踏,其系统内置模块包括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以及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的各个手术分解操作模块。虚拟现实模拟训练,无须耗时、反复的动物模型准备过程,没有生物安全顾虑,并且可按照训练要求,打乱手术步骤前后次序提供强化的训练场景,还可提供客观、及时的训练反馈建议,能使得学生迅速发现认知、技能上的不足,尽快改进、提高,有助于手术判断、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