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镊是眼科手术中的常用工具,用于夹取、固定和分离组织。
显微镊全长约10~12cm,尖端精细,尖端的平台接触面长约5mm,且对合良好。非使用状态下镊尖相距为6~8mm,手持显微镊准备操作的工作状态时镊尖间距为4mm左右。显微镊柄部为扁片形,夹持力好,重量轻,且易于制造。显微镊的内侧面有1~2个定位销(图3-1),有防止尖端错位的功能。
1.有齿镊 有齿镊的镊取功能主要在于镊齿可使组织变形,尽管它的夹持面很小,但却有良好的牵拉能力,尤其适合于精密的“点”夹持和固定(图3-2)。
其夹取力在两齿之间。开启是由于两端的镊齿暴露,对组织可能有划伤,但当关闭后可作为一种钝性器械,进入眼内等精细组织。有齿直镊一旦咬住了组织,作用力就告完成,完全关闭镊取部并不是夹取组织的目标,反而会损害组织。镊齿的大小和尖锐度必须与被镊取组织的厚度和质量相符。现代的有齿镊多配有定位销来预防镊尖及镊齿完全关闭。对于坚韧的组织如角膜和巩膜,镊齿必须尖锐才能穿入组织,固定夹持。
图3-1 通过定位销调整夹力
图3-2 有齿直镊
有齿镊主要利用其末端的小齿来抓取较坚硬的组织,如眼睑皮肤、筋膜、肌腱、骨膜以及角膜、巩膜等。选用有齿镊时还应注意镊齿的长短,作角膜、青光眼、白内障等手术时,最佳齿长为0.12mm,故0.12mm镊齿的显微镊是目前最常用的显微手术镊。此外,双齿微镊对夹取微小组织更为适用。
2.无齿镊 按其尖端的形状可以分为直镊和弯镊。弯镊打结,不挡视线,便于操作(图3-3);直镊打结灵活方便(图3-4)。其尖端部分细而光滑,平台部分长约5~7mm。人工晶状体镊均为弯镊,弯曲部分长约10~12mm,用于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后襻。有的显微镊一侧尖端咬合部呈锯齿状,可增加夹持组织的牢固性。
无齿镊主要用于夹持脆弱娇嫩的组织,如球结膜、血管、神经等。对角膜、巩膜等坚韧组织应使用尖齿镊以便镊齿能穿入组织而达到牢固夹持的目的。
图3-3 无齿弯镊
图3-4 无齿直镊
3.撕囊镊 撕囊镊用于白内障手术中的连续环形撕囊,其设计类似无齿弯镊,而在其尖端有一垂直向下的尖端,用于刺破并夹持囊膜(图3-5)。撕囊镊的夹持部分应对合精密,否则可导致无法夹持住游离的囊膜瓣。此外撕囊镊尖端应小巧灵活,稍有张力。一些适用于微小切口超声乳化手术的23G撕囊镊(图3-6)设计类似于内界膜镊,可通过0.8mm切口进行环形撕囊。
图3-5 撕囊镊
图3-6 23G撕囊镊
4. 视网膜镊用于剥离黄斑前膜、玻璃体视网膜增殖膜等,也有更为精细专用于内界膜剥离的内界膜镊。有垂直方向或不同角度视网膜镊,其头端及两叶末端形状各异,有的头端弯成直角,也有的末端为钩子形状(图3-7)。视网膜镊头,需安装在配套设计的手柄上使用。
图3-7 视网膜镊
A.视网膜镊;B.内界膜镊;C.内界膜钩
5.眼内异物镊 眼内异物镊有两种类型,一种尖端三爪或四爪,另一种尖端平直为平镊,适用于摘除较大或表面光滑的异物(图3-8)。眼内异物镊头,也需安装在配套设计的手柄上使用。
图3-8 眼内异物镊
眼科显微剪因功能不同,其长度和尖端刀刃部分设计相差较大。尖端刀刃有直和弯两种,弯剪利于灵活操作,且不挡视线,应用最多;直剪多用于切口的修剪。
常用的显微剪有如下几种:
多为弯剪,把柄较长,利于握持。刃口长约6~7mm,闭合时剪尖较钝,操作时不易损伤组织,可以双方向剪开。用于剪开角膜移植植片和内眼手术的角巩膜缘切口(图3-9)。
图3-9 Castroviejo角膜成形——切除剪
另一种角膜弯剪刀分左和右两种(图3-10),分别作角膜左、右或上、下侧切口,操作时配套使用。剪尖到关节长约10mm,外侧剪刃较内侧长0.5mm,全长约102mm。多用于白内障摘出角膜切口的延长或角膜移植术中角膜植片及植床的制作。
图3-10 Anis角膜弯剪
为眼前段显微手术最细小的剪刀。其前端的刀叶有直、弯形或呈角形,尖端可为尖或钝形,常用于小梁切除术中剪除角巩膜小梁组织(图3-11)。
图3-11 Cohan-Vannas弯剪
具有锐利的弯形尖端,但不如装有弹簧且能做精细手术的结膜剪(图3-12)。
图3-12 Storz细直线剪
结膜剪尖端的两叶间相距较大(5mm),以易于连续地做较长的结膜切口及分离结膜下组织。两叶剪柄的末端需有一个弹性良好的钢质弹簧,剪刀的尖端为钝头(图3-13),以利于做结膜瓣或行眼肌手术时进行钝性组织剖分,且刀叶的弯曲度最好与巩膜的弯曲度一致。其刀叶长约15mm,剪的全长为100mm,剪柄与刀叶间呈30°角,因此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时,手术野内只能见到剪刀叶,而剪刀柄在视野范围以外。
图3-13 结膜剪
用于玻璃体网膜病变的机化条索、增殖膜及积血的剪切,其结构如图3-14所示。为方便术中进行不同方向的操作,设有垂直、水平及斜面三种类型。水平剪有不同的倾斜角度和长度,主要用于分离视网膜前膜;垂直剪包括前后剪切的垂直剪及左右剪切的垂直剪,前者刀叶与柄垂直,主要用于剪切与视网膜面平行的膜或桥状条索,后者用于剪切玻璃体腔内的各种膜和条索。
图3-14 Rappazzon眼内剪及其手柄
眼科显微剪较易损坏,在使用时不可剪坚韧的组织,应经常保持清洁、保持刀刃口锋利,防止跌落、碰撞,损伤剪尖。
非显微手术器械,但常在显微手术中配合使用,多用于分离眼外肌、剪开结膜、分离筋膜囊、剪开无菌切口胶贴。眼科剪操作往往欠灵活,尖端较为粗大,不能用于细微组织的分离、剪开和切断。
图3-15 Storz眼科直剪
显微持针器分为柄部、关节阻栓部和持针部三部分。全长约120~140mm。前端的持针部长约7~10mm,尖端呈钝圆形,咬合面光滑,闭合良好,边缘无棱角,能够夹持缝针和缝线进行打结。弹簧式(图3-16)的柄呈半圆形或,内侧面有定位销,防止用力过大损伤前端的持针部咬合面,非使用时因弹簧的作用,持针部自动张开约3mm。弯的持针部前段角度在30°~45°,使用时轻轻旋转手指并向前推动缝针,即可完成缝针的进针动作。
普通手术持针器用于上直肌固定缝线和眼睑部皮肤等操作的缝合(图3-17)。
图3-16 弹簧式持针器
图3-17 Corboy持针器
刀柄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为解剖刀柄,刀柄结实,不易损坏。使用11号的小尖刀片(图3-18),用于切开皮肤、巩膜瓣的解剖以及角膜缘的切开。
图3-18 普通刀柄与刀片
第二种为弹簧式刀柄(图3-19),剃须刀改制成的尖刀片作刀具。用时需要把剃须刀片对半折断,以45°斜角将刃面断成小片,每片具有4~6mm的锋刃,夹于刀柄的刀片钳口内,其尖端与刀尖成一条直线。用于作皮肤、角膜、巩膜等组织的切开,操作灵活,更换简单,刀刃锋利。由于刀刃较软,不适宜于作较厚的皮肤切开,以免破损致伤口内残留异物。
图3-19 弹簧式刀柄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专用手术刀,包括巩膜隧道分离刀、前房穿刺刀、角膜穿刺刀(图3-20)。刀柄为高分子聚合材料,刀片固定于刀柄上。因其刀尖极易损坏卷曲,使用时要轻取慢放,用毕清洗干净,用塑料套保护刀刃。隧道分离刀的前端和两侧均有刀锋,刀体部略厚,3.5mm宽。有直和弯的2种,弯的刀片与刀柄呈15°~45°角。角膜穿刺刀(又称15°刀)的刀尖薄而锐利,仅一侧有刀锋,用于作周边角膜侧切口。
图3-20 白内障手术用刀
钻石刀,基本结构由刀和刀柄组成。钻石刀的宽度有1~3mm等规格,厚度0.2~0.5mm,宽度和厚度可以根据要求制作,刀锋的形状有斜形、棱形(双刃)、三刃刀,因不同用途其形状亦不相同。刀锋的长度可以调控,特别适用于放射状角膜切开或白内障摘除等手术。刀柄由优质金属制作,通常为铁、不锈钢和其他珍贵金属。刀柄前端有钻石刀固定装置和刀锋保护装置,后部为带有刻度的刀锋长度调节装置(图3-21)。刀锋长度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精确调整。
图3-21 钻石手术刀
其末端钝圆光滑,用以使脱出的虹膜复位、分离虹膜前及后粘连、辅助人工晶状体植入、整复粘连在切口或伤口的玻璃体(图3-22)。
图3-22 虹膜复位器
冲洗针头多用27~30号针头,末端钝圆,呈30°的弯曲角度(图3-23)。用于冲洗泪道、结膜囊和前房,湿润角膜、使虹膜复位、整复脱出的玻璃体和前房形成,使角膜切口水肿而密闭等操作。
图3-23 冲洗针头
晶状体劈核技术自1993年由Kunihiro Nagahara提出后,被白内障手术医师广泛使用,该方法可通过机械劈核来减少超声乳化能量的释放。劈核器需具备良好的刚性与弹性,以便处理不同硬度的核块。其尖端有一弯折尖端,长度1~2mm不等,可有一处或多处刃口(图3-24)。此外一些劈核器尖端可有一钝圆形设计(图3-25),可对晶状体后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常规的劈核刀之外,一些针对硬核白内障所设计的预劈核器(图3-26),可通过埋入核块内将核块分开。
图3-24 劈核器
图3-25 钝头劈核器
图3-26 预劈核器
简单的开睑器为钢丝开睑器(图3-27)制成,每页宽约14mm,开睑范围宽约18mm。开睑时眼睑缘形成六边形,当成正六边形时,暴露面积最大。此外还有杠杆式开睑器等。
图3-27 钢丝开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