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是发生于胰腺腺泡或腺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国内外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以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5~2.1):1,且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中医古籍无“胰腺癌”病名,但可散见于“腹痛”“痞满”“积聚”“伏梁”“胃脘痛”“黄疸”等病证的记述,辨病时可视主症归入相应疾病范畴,亦可直接以“胰腺癌”命名。
按组织类型分类,胰腺癌可分为导管腺癌、黏液性非囊性癌(胶样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未分化癌、巨细胞癌、肉瘤样癌、腺泡细胞癌、胰胚细胞癌等。以导管腺癌最为常见,约占90%。大约70%的导管腺癌位于胰头部。按浸润与转移的方式分类,分为直接蔓延、局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嗜神经生长。
多数胰腺癌患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常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
上腹部疼痛是胰腺癌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多由轻逐渐加重,主要原因为肿瘤致胰管或胆管梗阻,使胰管或胆管内压力升高,或侵犯胰包膜导致腹痛或腹部不适。当肿瘤侵犯腹腔神经丛,可出现持续剧烈的腰背部疼痛,患者可因疼痛出现蜷曲体位以缓解疼痛,且这样的疼痛以夜间明显。同时,肿瘤导致周围胰腺组织慢性炎症,也可能是引起疼痛的机制之一。疼痛的主要部位因肿瘤发生的部位而有差异,胰头癌多在右上腹,胰体尾癌则多偏左。
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的突出表现。黄疸往往是胰头癌的首发症状,但并不是胰头癌的早期症状。肿瘤越接近壶腹部,黄疸出现越早;肿瘤远离壶腹部,黄疸出现较晚;如肿瘤局限于体、尾部时,可无黄疸。黄疸一般呈进行性加重。同时有尿色加深,呈浓茶或酱油色,大便颜色变浅,甚至呈陶土色;皮肤、巩膜黄染,可有皮肤瘙痒。梗阻严重时,可在右侧肋下扪及肿大的胆囊。偶尔可以出现急性胆管炎或急性胰腺炎的表现。
多数患者可出现不明原因的消瘦、体重减轻,往往在短期内体重较快地下降。
近期出现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症状要考虑此病的可能性。
早期一般无明显体征,当疾病处于进展期时,可以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胆囊肿大、上腹部肿块、锁骨上淋巴结肿大、直肠指诊扪及盆腔转移病灶等,腹腔转移可导致腹腔积液等阳性体征。
胰腺癌的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EUS、CT、MRI、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PETCT、经内镜逆行胆胰管成像(ERCP)、经皮穿刺肝胆道成像(PTC)、选择性动脉造影等。其中超声检查是胰腺癌首选的无创影像学检查,采用EUS可以提高对胰腺癌的检出率。
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胰腺癌诊断。对诊断困难的胰腺占位性疾病可采用超声内镜引导细针穿刺抽吸术(EUS-FNA)获得病理学诊断。
基因检测可帮助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胰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有用的参考信息。
实验室检查包括胆红素及其他生化检测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胰腺癌需与胰腺神经内分泌癌、胰岛素瘤、胃泌素瘤、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等相鉴别。
手术切除是可能治愈胰腺癌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术式包括Whipple手术、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区域性胰腺切除术、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姑息性手术。然而,超过80%的胰腺癌患者因病期较晚而失去手术机会,对这些患者进行手术并不能提高生存率。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应完成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及全身情况评估,准确的临床分期是取得良好手术效果的前提。
放疗是胰腺癌综合治疗的另一重要手段,一般与化疗配合使用。放疗可分为术前、术中及术后放疗。
化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手术后还是无法切除的胰腺癌患者,化疗对提高生存率均有一定的帮助。胰腺癌的化疗可分为术后辅助化疗、术前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及不能切除或有转移病变的晚期胰腺癌化疗。
胰腺癌的生物治疗包括基因治疗、免疫和肿瘤疫苗治疗、抗体导向治疗和抗肿瘤新生血管治疗。其中抑制EGFR胞内区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厄洛替尼与吉西他滨联合治疗胰腺癌显示出生存获益,最早被批准用于晚期胰腺癌的治疗。针对VEGF的贝伐珠单抗与吉西他滨和厄洛替尼联合治疗晚期胰腺癌被证实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成为晚期胰腺癌首个抗新生血管治疗的药物。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瘤体无水酒精注射法、高强度聚集超声(HIFU)治疗、射频和微波疗法、腹腔神经阻断或切断术、胆管减压术等。
胰腺癌乃各种因素导致肝胆疏泄失常、脾胃运化失司致机体或气滞血瘀,或湿聚成痰,久之遏阻阳气,或湿蕴发热、热聚中焦而毒邪内蓄,耗阳气、伤阴血而成阴阳俱伤之候。所以,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虚在脾胃、肝胆,久则及肾,实在湿、热、瘀、毒相互交织。虚实夹杂,互为因果。
胰腺癌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证候〕
主症: 身目黄染。 次症: 心烦易怒,口干口苦,食少腹胀,或胁肋疼痛,小便黄赤,大便干结。 舌脉: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
清热利湿,解毒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中成药〕
(1)新癀片 (中国药典) (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粉、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吲哚美辛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血所致的痹痛、胁痛、黄疸、无名肿毒等症。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2~4片,小儿酌减。外用,用冷开水调化,敷患处。
(2)八宝丹胶囊 (医保目录) (由牛黄、蛇胆、羚羊角、珍珠、三七、麝香组成)。功能主治:清利湿热,活血解毒,去毒止痛。用于湿热蕴结所致的发热、黄疸、小便黄赤、恶心呕吐、纳呆、胁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的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以及胰腺癌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1~8岁1次0.15~0.3g,8岁以上1次0.6g,温开水送服。
(3)西黄丸 (中国药典) (由牛黄、麝香、乳香、没药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于痈疽疔毒、瘰疬、流注、癌肿等。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次3g(每20丸重1g),温开水或黄酒送服。小疗程为1个月,大疗程为2个月。
〔证候〕
主症: 胁背疼痛,持续胀痛或刺痛。 次症: 或疼痛窜及两胁,或有胁下结块,脘腹胀满,饮食减少。 舌脉: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治法〕
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方药〕
膈下逐瘀汤加减。
〔中成药〕
(1)天蟾胶囊 (医保目录) (由夏天无、制川乌、蟾酥、祖师麻、白屈菜、秦艽、白芷、川芎、甘草组成)。功能主治: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用于轻、中度癌性疼痛属气滞血瘀证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3粒,5日为一个疗程。
(2)金龙胶囊 (医保目录) (由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组成)。功能主治:破瘀散结,解郁通络。用于胰腺癌血瘀郁结证,症见腹中积块疼痛,神疲乏力,腹胀,纳差。可用于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以及放、化疗的辅助治疗,缓解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4粒。
(3)华蟾素注射液 (医保目录) (主要成分为干蟾皮提取物)。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用于中晚期肿瘤。用法用量:肌内注射:1日2次,1次2~4ml,2~3个月为一个疗程;静脉滴注:1日1次,1次10~20ml,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ml稀释后缓慢滴注,用药1周后休息1~2日,4周为一个疗程。
〔证候〕
主症: 脘腹胀满或膨隆。 次症: 食后加重,纳食减少,胁下或有隐痛不适,大便溏薄。 舌脉: 苔白腻,脉细弦。
〔治法〕
健脾益气,化湿行气。
〔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中成药〕
(1)螺旋藻胶囊 (医保目录) (由螺旋藻粉组成)。功能主治:益气养血,化痰降浊。用于气血亏虚、痰浊内蕴之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四肢倦怠、食欲不振,病后体虚、贫血、营养不良等属上述证候者。适用于放疗、化疗、手术后白细胞减少、免疫功能低下等的治疗。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2~4粒,4周为一个疗程。
(2)臌症丸 (医保目录) (由醋制皂矾、甘遂、大枣、木香、炒小麦组成)。功能主治:利水消肿,除湿健脾。用于胰腺癌见腹水、胸腹胀满者。用法用量:饭前口服,1日3次,1次10粒,儿童酌减。
〔证候〕
主症: 脘腹疼痛,五心烦热,或盗汗。 次症: 口干咽燥,头昏目眩,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养肝肾,清火散结。
〔方药〕
知柏地黄汤加减。
〔中成药〕
(1)养阴生血合剂 (中国药典) (由地黄、黄芪、当归、玄参、麦冬、石斛、川芎组成)。功能主治:养阴清热,益气生血。用于阴虚内热、气血不足所致的口干咽燥、食欲减退、倦怠无力等;有助于减轻肿瘤患者白细胞减少,改善免疫功能,用于肿瘤患者放疗时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1次,1次50ml。
(2)贞芪扶正颗粒 (医保目录) (由黄芪、女贞子组成)。功能主治:补气养阴。有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护骨髓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用于手术、放疗、化疗引起的虚损,可促进生理功能恢复。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次1袋。
阿魏化痞膏 (中国药典)
〔组成〕
香附、厚朴、三棱、莪术、当归、生草乌、生川乌、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雄黄、肉桂、樟脑、阿魏。
〔功效〕
化痞消积。
〔主治〕
用于气滞血凝证,脘腹疼痛,胸胁胀满。
〔用法〕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1)段凤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验方:冬凌白英汤
冬凌草20g、肿节风20g、白花蛇舌草20g、白英20g、茵陈15g、茯苓12g、白术12g、甘草3g。功效:清热解毒,利湿。用于胰腺癌。
(2)潘敏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验方:莪术大黄方
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木香10g、枳壳10g、鸡内金10g、炒山楂10g、夏枯草15g、莪术10g、大黄5g、蜈蚣3条。功效:健脾理气,化瘀解毒。用于胰腺癌。随症加减: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白芍;黄疸加生大黄、山栀子;腹泻加吴茱萸、黄连;腹水加大腹皮、冬瓜皮;恶心呕吐加姜半夏、姜竹茹。
(3)潘敏求(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验方:癌复康方加减
白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黄芪10g、陈皮10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枸杞子10g、甘草5g、菟丝子10g、白花蛇舌草30g。功效:健脾益肾,扶正固本。用于胰腺癌放疗后脾虚气弱证。
(4)邱佳信(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验方:茵陈四君汤
党参(或太子参)30g、炒白术30g、茯苓30g、甘草6g、猪苓15g、车前子9g、牡丹皮9g、金银花15g、炙鳖甲24g、八月札12g、红藤12g、瓜蒌皮15g、茵陈30g。功效:健脾利水,清热退黄。用于胰腺癌。
(5)李佩文(中日友好医院)验方:加味四君汤
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陈皮10g、香橼10g、佛手10g、绿萼梅5g、木香10g、乌药10g、川楝子10g、刘寄奴8g、荜澄茄3g。功效:健脾和中,理气止痛。用于胰腺癌疼痛。
(1)菝葜60~120g。用法:研末口服,1日3次,1次3g。功效:清热解毒。用于胰腺癌。
(2)全蝎100g。用法:研成细末,装入空心胶囊,每粒0.5g。1日2次,1次4g。功效:解毒抗癌。用于胰腺癌。
(3)苦参90g、龙胆草30g、炒栀子15g、人参20g。用法:共研细末,加入猪胆汁、熟蜜为丸,如梧桐子大。1日3次,1次50丸,以大麦汤送服。功效:清热利湿。用于胰腺癌。
(4)薏苡仁120~150g。用法:研末口服,1日3次,1次3g。功效:利湿解毒。用于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