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gastric cancer)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癌症统计报告,2020年中国胃癌发病例数47.9万,死亡例数37.4万。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之间有很大差异,北方高于南方,农村高于城市。男性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55~70岁为高发年龄段。
中医学无“胃癌”这一病名,属于“胃痛”“反胃”“积聚”等范畴,现亦称“胃癌”。
胃癌可发生在胃的任何部位,好发部位依次为胃窦(58%)、贲门(20%)、胃体(15%)、全胃或大部分胃(7%)。按大体形态分类,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按组织学分类,根据腺体形成及黏液分泌能力可分为管状腺癌、黏液腺癌、髓样癌和弥散型癌;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可分为高分化、中度分化、低分化三大类;根据肿瘤起源分为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根据生长方式分类,分为膨胀型和浸润型;按浸润与转移方式分类,可分为直接蔓延、淋巴结转移、血行播散、腹腔内种植。
(1)上腹部疼痛:
是胃癌最常见的症状,但无特异性,易被忽视。较典型的是发作频繁、持续疼痛,痛而无规律,进食不能缓解。
(2)上腹部肿块:
晚期胃癌患者可于上腹部触及肿块,质地坚硬,结节状,活动或固定。
(3)食欲减退、消瘦、乏力:
常为晚期表现,是一组常见而又无特异性的症状。食欲不振,逐渐消瘦,或食后饱胀嗳气、厌恶肉食等,继而伴有乏力、贫血、恶病质等。
(4)恶心呕吐:
初时仅有食后饱胀及轻度恶心,随病程进展,贲门部肿瘤由进食不利发展至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胃窦部癌可致幽门梗阻,出现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在胃内停留过久的宿食,并有腐败酸臭味,弥漫型胃癌常无梗阻呕吐症状。
(5)呕血、黑便:
肿瘤溃破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约为30%,表现为黑便或呕血,多数为少量出血,仅有粪便隐血阳性。当肿瘤侵及较大血管时,可发生大量呕血或黑便,大出血的发生率约为5%。
(6)梗阻:
胃癌的并发症之一,多见于起源于幽门和贲门的胃癌。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顽固性便秘或腹胀。腹痛多为突发性、阵发性加剧的绞痛,直至进展为持续性。在小肠远端完全梗阻之前,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梗阻后期由于肠平滑肌疲劳,可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可通过腹部平片、消化道造影、腹部B超、CT等确诊。
(7)穿孔:
胃癌的并发症之一,多发于幽门前区的溃疡型癌。
由于胃癌细胞直接或间接产生某些特殊激素及其类似物而出现特殊临床表现,可涉及机体各个系统,它不是由于肿瘤本身浸润、转移和机械作用所造成的,可视为胃癌的兼症。如皮肤黏膜及结缔组织的病变(皮肤瘙痒、皮肌炎、黑棘皮病等)、神经肌肉综合征(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肌肉无力的现象)、肾病综合征、类白血病反应及周围静脉血栓形成等。
胃癌晚期常因肿瘤外侵、淋巴及血行播散而引起一系列相应症状及体征,表现为:
(1)胃酸减少,腹泻,便秘。
(2)左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左腋前淋巴结转移。
(3)腹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腹水。
(4)肝、肺、骨、卵巢等转移。
(5)癌肿破溃,胃壁穿孔、大出血、腹膜炎等。
胃镜结合黏膜活检是目前较可靠的诊断手段,检查时需取病变部位组织或刷取细胞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X线检查为胃癌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CT检查可用于肿瘤的分期判断,包括淋巴结转移、腹腔种植转移和腹腔脏器转移的判断,也是新辅助治疗疗效评判的重要手段。此外,胃癌病灶处的超声内镜检查可较准确地判断肿瘤侵犯的深度,有助于区分早期和进展期胃癌,还能了解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可作为CT检查的重要补充。胃液检查对胃癌的诊断意义不大,一般不列入常规检查。胃癌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特异性不高。
胃癌需与胃溃疡、胃息肉、胃平滑肌瘤、胃恶性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等疾病相鉴别。
手术治疗是胃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也是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效果取决于胃癌的病期、癌侵犯深度和扩散范围。对于无法治愈的患者,为了缓解症状(如梗阻或无法控制的出血)应行姑息性胃切除手术,手术时无需进行淋巴结清扫。
失去手术切除机会、术后复发转移及发生残胃癌者均需要进行化疗。此外,还有术后辅助化疗和术前新辅助化疗。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原则上不用辅助化疗。晚期胃癌应施行以化学治疗为主的内科综合治疗。
对不能手术的局部晚期、复发或转移性胃腺癌患者,经基因检测确认后,可考虑给予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阿帕替尼为胃癌二线治疗的推荐用药。
胃癌对放射治疗不甚敏感,但目前认为放疗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进行术前(术前2~3周施行)和术后(术后3周开始)放疗。高剂量可用于手术切缘阳性患者的区域照射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如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TNF)、胸腺肽α1、集落刺激因子(CSF)等,能增加机体免疫力及对化疗、放疗的耐受性,提高疗效。
胃癌发病一般较缓,病位在胃,与肝、脾、肾等关系密切。初期为痰瘀互结,以标实为主,久则病邪伤正,出现本虚标实。本虚以胃阴亏虚、脾胃虚寒和脾肾阳虚为主,标实为痰瘀互结。本病虚实夹杂、病机复杂,呈渐进性发生和发展。
胃癌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证候〕
主症: 胃脘胀满,时时隐痛,窜及两胁。 次症: 呃逆嗳气,吞酸嘈杂。 舌脉: 舌淡红或暗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或弦。
〔治法〕
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
柴胡疏肝散加减。
〔中成药〕
(1)气滞胃痛颗粒 (中国药典) (由柴胡、醋延胡索、枳壳、醋香附、白芍、炙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痞胀满,胃脘疼痛。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1次5g。
(2)胃苏颗粒 (中国药典) (由紫苏梗、香附、香橼、陈皮、佛手、枳壳、槟榔、鸡内金组成)。功能主治: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主治气滞型胃脘痛,症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得嗳气或矢气则舒,情绪郁怒则加重,胸闷食少,排便不畅,以及慢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3次,1次1袋,15日为一个疗程。
(3)健胃愈疡片 (中国药典) (由柴胡、党参、白芍、延胡索、白及、珍珠层粉、青黛、甘草组成)。功能主治:疏肝健脾,生肌止痛。用于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症见脘腹胀痛、暧气吞酸、烦躁不适、腹胀便溏,以及消化性溃疡见上述证候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4次,1次4~5片,1个月为一个疗程。
〔证候〕
主症: 胃内灼热。 次症: 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食后脘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燥,食欲不振。 舌脉: 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养阴,润燥和胃。
〔方药〕
玉女煎加减。
〔中成药〕
(1)抗癌平丸 (医保目录) (由珍珠菜、藤梨根、香茶菜、肿节风、蛇莓、半枝莲、兰香草、白花蛇舌草、石上柏、蟾酥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于热毒瘀血壅滞而致的胃癌,并适用于放、化疗引起的严重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及吞咽困难等。对年老、体弱、晚期转移癌等不适宜手术或放化疗的患者尤为适用。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0.5~1g,饭后半小时服,或遵医嘱。
(2)复方苦参注射液 (医保目录) (主要成分为苦参、土茯苓)。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散结止痛。用于癌肿疼痛、出血。用法用量:肌内注射,1日2次,1次2~4ml;静脉滴注,1日1次,1次12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00ml中。儿童酌减,全身用药总量200ml为一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3)养胃舒颗粒 (医保目录) (由党参、陈皮、蒸黄精、山药、玄参、乌梅、山楂、北沙参、干姜、菟丝子、炒白术组成)。功能主治:滋阴养胃。用于胃热伤阴所致的胃脘灼热,隐隐作痛。用法用量:开水冲服,1日2次,1次1~2袋。
〔证候〕
主症: 胃脘刺痛。 次症: 心下痞硬,腹胀满不欲食,呕吐宿食或如赤豆汁,便血,肌肤甲错。 舌脉: 舌质紫暗,脉沉细涩。
〔治法〕
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
失笑散或膈下逐瘀汤加减。
〔中成药〕
(1)平消片 (中国药典) (由郁金、仙鹤草、五灵脂、白矾、硝石、干漆、麸炒枳壳、马钱子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散结消肿,解毒止痛。对毒瘀内结所致的肿瘤患者具有缓解症状,缩小瘤体,提高机体免疫力,延长生存时间的作用。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4~8片(1片重0.23g)。
(2)化癥回生片 (中国药典) [由益母草、红花、花椒(炭)、烫水蛭、当归、苏木、醋三棱、两头尖、川芎、降香、醋香附、人参、高良姜、姜黄、没药、炒苦杏仁、大黄、人工麝香、盐小茴香、桃仁、五灵脂、虻虫、鳖甲胶、丁香、醋延胡索、白芍、蒲黄炭、乳香、干漆、制吴茱萸、阿魏、肉桂、醋艾炭、熟地黄、紫苏子组成]。功能主治:消癥化积。用于胃癌属气滞血瘀证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次5~6片,饭前温酒送服,45日为一个疗程。
(3)复生康胶囊 (医保目录) (由蒲葵子、喜树果、莪术、黄芪、柴胡、绞股蓝、香菇、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活血化瘀,健脾消积。用于胃癌,增强放疗、化疗的疗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4粒,4周为一个疗程。
〔证候〕
主症: 胸闷膈满。 次症: 面黄虚胖,呕吐痰涎,腹胀便溏。 舌脉: 舌淡红,苔滑腻,脉滑。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
二陈汤加减。
〔中成药〕
(1)小金胶囊 (中国药典) (由人工麝香、木鳖子、制草乌、枫香脂、乳香、没药、五灵脂、当归、地龙、香墨组成)。功能主治:散结消肿,化瘀止痛。用于胃癌属毒结痰凝证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次3~7粒(每粒装0.35g)或1次4~10粒(每粒装0.30g)。
(2)金蒲胶囊 (中国药典) (由人工牛黄、金银花、蜈蚣、炮山甲、蟾酥、蒲公英、半枝莲、山慈菇、莪术、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珍珠、大黄、黄药子、乳香、没药、醋延胡索、红花、姜半夏、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组成)。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益气化痰。用于晚期胃癌痰湿瘀阻及气滞血瘀证。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3粒,饭后温开水送服,42日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
(3)参蟾消解胶囊 (医保目录) (由人参、雄黄、酒制蟾酥、西红花、人工牛黄、麝香、冰片、三七、天竺黄、芦荟组成)。功能主治:化瘀解毒,豁痰消肿。用于胃癌属痰瘀毒结证者。用法用量:饭后口服,1日3次,1次1粒。连用1周后若无恶心、呕吐现象,可增至1次2粒,1日3次,或遵医嘱。
〔证候〕
主症: 胃脘冷痛。 次症: 喜温喜按,呕吐宿谷不化或泛吐清水,面色㿠白,肢冷神疲,便溏浮肿。 舌脉: 苔白滑或白腐,脉沉无力。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
附子理中汤加减。
〔中成药〕
(1)附子理中丸 (中国药典) (由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组成)。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
(2)胃复春片 (中国药典) (由红参、香茶菜、麸炒枳壳组成)。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活血解毒。用于胃癌前期病变及胃癌手术后辅助治疗。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4片。
(3)黄芪建中丸 (医保目录) (由生黄芪、饴糖、桂枝、生白芍、生甘草、大枣、金钱草、丹参、木瓜、黄芩、白术、郁金组成)。功能主治:补气散寒,健胃和中。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恶寒腹痛,身体虚弱。用法用量:口服,1日2次,1次1丸。
〔证候〕
主症: 全身乏力,面色无华。 次症: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脘腹肿块硬结,形体消瘦,虚烦不寐,自汗盗汗。 舌脉: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虚大无力。
〔治法〕
补气养血,化瘀散结。
〔方药〕
十全大补汤加减。
〔中成药〕
(1)安替可胶囊 (医保目录) (由蟾皮、当归组成)。功能主治:软坚散结,解毒定痛,养血活血。用于胃癌瘀毒证,与放疗合用可增强疗效。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2粒,饭后服用,6周为一个疗程或遵医嘱。
(2)参鹿扶正胶囊 (其他) (由人参、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巴戟天、牛膝、茯苓、沙棘、胡芦巴、天冬、五味子、五加皮、肉苁蓉、鹿角胶、山药、酸枣仁、桑椹、白术、半枝莲、猫爪草组成)。功能主治:扶正固本,滋阴助阳。用于阴阳两虚所致的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腰膝酸痛,夜尿频多。用法用量:口服,1日3次,1次2~4粒。
(3)十全大补丸 (中国药典) (由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酒白芍、熟地黄、炙黄芪、肉桂组成)。功能主治:温补气血。用于各种癌症见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数无力等气血两虚者。尤可用于放疗、化疗及术后康复的辅助治疗及白细胞减少者。用法用量:口服,1日2~3次,水蜜丸1次6g,小蜜丸1次9g,大蜜丸1次1丸。
〔组成〕
蟾酥、川乌、红花、两面针、七叶一枝花、生关白附、芙蓉叶、三棱、莪术、丁香、细辛、肉桂、八里麻、荜茇、甘松、山柰、乳香、没药、薄荷脑、冰片、樟脑、水杨酸甲酯、苯甲醇、二甲基亚砜。
〔功效〕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主治〕
用于肺、肝、胃等多种癌症引起的疼痛。
〔用法〕
贴患处。
〔组成〕
香附、厚朴、三棱、莪术、当归、生草乌、生川乌、大蒜、使君子、白芷、穿山甲、木鳖子、蜣螂、胡黄连、大黄、蓖麻子、乳香、没药、芦荟、血竭、雄黄、肉桂、樟脑、阿魏。
〔功效〕
化痞消积。
〔主治〕
用于气滞血瘀,癥瘕痞块,脘腹疼痛,胸胁胀满。适用于肝、胆、胃、肺、食管、肠、膀胱等脏腑及妇科肿瘤痞块。
〔用法〕
外用,加温软化,贴于脐上或患处。
(1)朱良春(南通市中医院)验方:消癌丸
僵蚕120g、蜈蚣48g、炮穿山甲48g、制马钱子(浸润去皮,切片麻油炸黄,砂土炒去油)24g、硫黄9g。功效:活血通经,攻毒散结,破血祛瘀。主治:胃癌。
(2)李玉奇(辽宁中医药大学)验方:救胃延龄汤
苦参20g、槐花10g、甘草15g、藏红花5g、茯苓20g、海螵蛸25g、红豆蔻15g、败酱草20g、白蔹25g、麦芽15g、白扁豆15g、瓦楞子20g、蓼实15g。功效:健脾和胃,化瘀消痛。主治:胃癌。
(3)王冠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验方:参芪白石汤
党参15g、生黄芪15g、白英30g、生白术10g、白花蛇舌草30g、仙鹤草30g、生薏苡仁30g、七叶一枝花18g、石见穿18g。功效: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主治:胃癌。
(4)陈孟溪(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验方:胃积方
枳实10g、茯苓15g、法半夏10g、麦冬15g、浙贝母15g、红花3g、炒瓜蒌子5g、三七粉3g、树舌5g、黄芩10g、旋覆花10g、白花蛇舌草15g、制壁虎5g、西河柳5g、甘草5g、重楼5g、桃仁12g。功效:理气健脾,清热解毒,化瘀消癥。主治:胃癌。
(1)红豆杉枝叶5~10g。用法:将红豆杉枝叶置于砂锅中,加水1000ml,煮沸后用文火煎煮10~15分钟,饭后服,每日1剂。功效:清热解毒抗癌。用于胃癌。
(2)猕猴桃根60g。用法:加水1000ml,煎3小时,每日1剂,10~15日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数日,共服4个疗程。功效:清热活血补血。用于胃癌。
(3)肿节风30g。用法:水煎服,连服1个月为一个疗程,可服数个疗程。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用于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