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望面色与五官

(一)望面色

《素问·五脏生成》中言:“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可见望色对疾病证候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望面色,是指医生观察患者面部颜色与光泽的一种望诊方法。颜色就是色泽变化,可反映脏腑、经络、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并反映疾病的性质和不同脏腑的病症。光泽则是明度变化,肤色的荣润与枯槁,反映脏腑精气的盛衰。

望面色要注意辨识常色与病色。常色是人在正常生理状态时的面部色泽。又有主色、客色之分。其共同特征是:明亮润泽、隐然含蓄。病色是指人体在疾病状态时的面部颜色与光泽。病色有青、黄、赤、白、黑五种,分善恶。若面色光明润泽,则为善色,表现为青如翠羽,赤如鸡冠,黄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乌羽,表示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主新病、轻病、阳病,预后较好。若面色晦暗枯槁为恶色,表现为青如草兹,赤如衃血,黄如枳实,白如枯骨,黑如炲,表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荣于面,主久病、重病、阴病,预后较差。具体而言,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及惊风。赤色主热证。黄色主湿证、虚证。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

(二)望五官

望五官是对目、鼻、耳、唇、口、齿龈、咽喉等头部器官的望诊。诊察五官的异常变化,可以了解脏腑病变。

1.望目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亦云:“目,是腑脏之精华,肝之外候。”说明目与五脏六腑都有密切关系,望目不仅在望神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可测知五脏的变化。望目,除了观察目神之外,还应注意色、形、态。而其中目神,是望神的重点。凡眼睛黑白分明,精彩内含,神光充沛,有眵有泪,视物清晰,是眼有神。反之,白睛黯浊,黑睛色滞,失却精彩,浮光暴露,无眵无泪,视物模糊,是眼无神。

2.望鼻

望鼻主要是审察色泽、形态及其分泌物的变化。鼻位居面部中央,为九窍之一,其不同部位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脏腑内在的疾患,而足阳明胃经分布于鼻旁,更加增加了鼻与脾胃的联系。所以望鼻不仅可以诊察肺和脾胃的病变,而且还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胃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望鼻包括望鼻之色泽、形态、分泌物等。

3.望耳

《临证指南医案·耳》:“盖耳为清空之窍,清阳交会流行之所”。耳郭上的一些特定部位与全身各部有一定的联系,其分布大致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颅在下,臀、足在上。当身体的某部有了病变时,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就可能出现充血、变色、丘疹、水泡、脱屑、糜烂或明显的压痛等病理改变,可供诊断时参考。耳为宗脉之所聚,耳与整个人体都有联系,所以耳的颜色应与整个面部一致。则正常的耳色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此为“得神”。望耳主要观察耳壳色泽、形态及耳内的情况。

4.望口唇

望唇要注意观察唇口的色泽和动态变化。

中医学很早就开始重视对口唇的望诊,早在《诸病源候论》时期,望唇诊病已经配合了其他面部诊法,应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之中,这对后世有着很重要的启示意义。《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中提到“唇黑眼黄,舌下脉黑”,《诸病源候论·中风候》中提到“唇青面黄”,《诸病源候论·久水谷痢候》中提到“齿龈紫黑,唇白齿龈生疮”等证候。

唇部色诊的临床意义与望面色同,但因唇黏膜薄而透明,故其色泽较之面色更为明显。

5.望齿与龈

望齿与龈应注意其润枯、色泽和形态。

《望诊遵经·牙齿望法提纲》曰:“齿者……肾之标,骨之余也,少长别乎此,盛衰见乎此。”“察其滋润干燥,可知病之寒热,察其枯槁明亮,可决病之死生。”《口齿类要·齿痛》亦曰:“诸经多有会于口者,齿牙是也。”

(1)望齿:

牙齿洁白润泽,是津液内充,肾气充足的表现,虽病而津未伤。牙齿黄而干燥者,是热盛伤津见于温病极期。牙齿松动稀疏,齿根外露,多属肾虚或虚火上炎。病中咬牙啮齿是肝风内动之征。睡中啮齿,多为胃热或虫积。

(2)察龈:

龈红而润泽是为正常。如龈色淡白,多为血虚;红肿或兼出血多属胃火上炎;龈色淡白而不肿痛,齿缝出血者,为脾虚不能摄血。

6.望咽喉

主要观察咽喉颜色及形态的改变。如咽喉红肿而痛,多属肺胃积热;红肿而溃烂,有黄白腐点是热毒深极;若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者,是阴虚火旺。如咽部两侧红肿突起如乳突,称乳蛾,是肺胃热盛,外感风邪凝结而成。如咽间有灰白色假膜,擦之不去,重擦出血,随即复生者,是白喉,因其有传染性,故又称“疫喉”。 c2W8Bc+71GrGEU0iNqUuP2oQk02KzJ9kQmE2UOvAkuMuBGhGqOlqGeHTubdYdyD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