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阴阳五行学说与望诊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发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阴阳学说

《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体现了“气分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的思想,强调了阴阳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其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阴阳对立:

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例如,上与下、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等。

(2)阴阳互根:

是指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如上为阳,下为阴,而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热为阳,冷为阴,而没有冷同样就无所谓热。所以可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

(3)阴阳消长:

是指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两个方面,是运动变化的,其运动是以彼此消长的形式进行的。例如,四季气候,由春至夏,寒气渐减,温热日增,就称为“阴消阳长”;由秋至冬,热气渐消,寒气日增,就称为“阳消阴长”。这种正常的阴阳消长,反映为四季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四季气候出现了反常变化,也就往往是阴阳消长的异常反映。

(4)阴阳转化:

是指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即由阴转阳、由阳转阴,因而,事物和现象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阴阳转化是一个质变,即所谓的物极必反。

(二)五行学说

(1)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根据五行学说,“木曰曲直”,凡是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金曰从革”,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则归属于金;“水曰润下”,凡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动的事物则归属于水。

(2)五行之间的调节机制: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又称为“母子关系”。在相克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又称为“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言:“人之五脏应五行,金木水火土,子母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此循环,以“补不足,损有余”。

相生与相克,是事物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在发展变化中的平衡与协调。这种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相互为用的关系,推动和维持着事物正常的生长、发展、变化过程。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谓:“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三)中医阴阳五行在望诊中的指导作用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左传·昭公元年》),这是“五色”第一次出现在典籍里。除此之外,在很多经书中所提到的五色,都有各自明确的体系,比如《逸周书·作雒解》说“其壝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骊土,中央舋以黄土”,《左传·昭公十二年》谓“黄,中之色也”。这些经书中都将“五色”与“阴阳五行”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属于正色,而且是正色中的首位,《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青属于东方的颜色,是与“木”相对应的,在人体就对应肝。

赤,《说文解字·赤部》:“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凡赤之属皆从赤。”火燃烧起来,就是赤色,所以“赤色”对应五行中的“火”,“火”所对应的方位是“南”,因此,赤是南方色,在人体对应于心。

黄,《说文解字·黄部》:“地之色也。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凡黄之属皆从黄。”黄是土地的颜色,因为土地是黄色的,故从田。《易》:“天玄而地黄。”孔颖达疏:“天色玄,地色黄”。黄色在人体对应脾胃。

白,《说文解字·白部》:“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按照阴阳五行说,西方属金,是白色。在人体对应于肺。

黑,《说文解字注》:“北方色也。”“黑”属于北方色,阴阳五行说中指的是水的颜色,在人体对应于肾。

我国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运用于医学领域,借以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用以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在望诊中,阴阳五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阴阳学说在望诊中的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者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阴阳的消长失去平衡协调,又会形成阴阳偏盛、偏衰,或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状态。

在望诊中,首先是望神,得神属阳,虽病而正气未伤;失神属阴,病情严重者,甚至邪陷心包,乃阴阳离决之危候。假神乃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乃临终前兆。

望面色,面色润泽明亮,此谓色之有神气,属阳;面色晦暗无泽,属阴。

《望诊遵经》汪宏据《黄帝内经》理论,总结个人临床经验,提出望诊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分别用以判断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清是色泽清晰,浊是色泽黯浊。清浊可分阴阳。色清病在阳,色浊病在阴。从清而浊,病由阳入阴;从浊而清,病由阴转阳。

病色又分善恶。若面色光明润泽,则为善色,表示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主新病、轻病、阳病,预后较好;若面色晦暗枯槁为恶色,表示脏腑精气已衰,胃气不荣于面,主久病、重病、阴病,预后较差。

望形态,身体强壮者,为阳,如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等,其内脏坚实,气血旺盛,虽病亦预后良好;身体衰弱者,为阴,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燥等,其内脏脆弱,气血不足,体弱多病,预后较差。

望姿态,患者喜动多属阳,如热病热盛动风,内伤血虚阴亏所致;喜静多属阴。阳证者多欲寒,欲得见人;阴证者多欲得温,欲闭户独处,恶闻人声。坐卧姿态上,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

望头面,面部水肿多见。肿起较迅速,眼睑头面先肿为阳水;肿起较慢,先从四肢、下腹部肿起,最后波及头面的为阴水。

(2)五行学说在望诊中的指导作用: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配属五行,同时又将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五味、五色等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联系起来,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表1-1)。

表1-1 五行与自然界和人体对照表

五行学说认为由于天地万物是由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组成,木为青色,乃木叶萌芽之色;火乃赤色,为篝火燃烧之色;土乃黄色,为地气勃发之色;金乃白色,为金属光泽之色;水为黑色,为深渊无垠之色。故将五色分属五行。望诊中,常以五色诊来诊病。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惊风证。黄色主湿证、虚证。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痛证及瘀血证。赤色主热证和戴阳证。

(3)八卦与面部望诊(图1-1)

八卦是阴阳、五行的延续,清代顾世澄曾著《疡医大全》,记载有面部八卦图,用于指导面部望诊。八卦分别指乾、坎、艮、震、巽、离、坤和兑。大肠,八卦中乾卦主之,象天,属金,位于面部左下方;肺,八卦中兑卦主之,为泽属金,位于面部正左侧;脾,八卦中坤卦主之,为地,属土,位于面部左上侧;心,八卦中离卦主之,属火,位于面部正上方即额头处;小肠同属于八卦中离卦主之,属火;胆,八卦中巽卦主之,为风属木,位于面部右上侧;肝,八卦中震卦主之,属木为雷,位于面部右侧;胃,八卦中艮卦主之,为山,与脾同属土,位于面部右下侧;肾,八卦中坎卦主之,为水五行属水,位于面部正下即下颌部(图1-1)。

图1-1 面部八卦图 WDHwQywd8s70XgtX685jCeZlAkMY/81aZGdzTH7qexPVWtF+fEyFtJKCa9PEwHZ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