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近现代后,望诊的发展稍有迟缓,但随着近年来生物全息理论的发展,中医的望诊理论基础也有了更好的诠释。“全息”一词源于全息摄影,其形成的全息图的每一部分都记录了物体上各点的光信息,故原则上它的每一部分都能再现原物的整个图像。全息观点提示了生物体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有这样一种辩证关系: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在结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之间存在着对称关系。全息现象普遍存在,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在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地具有整体性的变化。在解剖和试验未充分开展的情况下,中医对身体内部疾患的诊断一贯是借助外部信息来推断的,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这种“有诸内者形诸外”“司外揣内”的法则正是全息理论在中医望诊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进步,中医望诊与现代技术结合,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望诊有望被改进与量化,如借助红外热成像仪等进行望诊的现代定量化测定。红外热成像仪是通过感知人体所释放的极微量的红外线,将人体疼痛或疾病部位细微的体温变成光电,转换成数字处理,用彩色图像显示出来。可以获知直观检查无法测知的神经病症、肌肉疼痛、循环障碍、炎性疾病等病症的影像设备。借助该设备可以辅助中医望诊诊断疾病,也可以判断治疗后疗效和转归。红外热成像仪广泛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炎性疾病、血管系统疾病、乳腺疾病、体表器官疾病的诊断。仪器对温度测定的灵敏度分辨率达到0.01~0.05℃,超过靠切诊感知分辨的近百倍,同时也使一部分切诊诊法转换成“望诊”,并以图像的形式,准确地画出病变范围并保留当时的情况资料,留有依据,这个依据可用于疾病的动态观察。红外热成像如能很好地与中医望诊对接,有望既有助于诊断,又有助于评价中医治疗的效果。
现代影像学手段丰富了中医望诊内容,使望诊内涵得到拓展与延伸,如超声、CT、磁共振的应用可以把人体内部器官结构、病变准确地记录在图文报告上。内脏的器质性病变能精确地被仪器望见,尤其是肝、肾、肺、脑等器官的恶性肿瘤早期没有任何症状,超声、CT、磁共振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超声、CT、磁共振可“望见”人体内部器官;红外成像可“望见”人体的体表;内窥镜则可“望见”器官或腔道黏膜表面的情况,如消化内镜、腹腔镜、胸腔镜、鼻腔镜、宫腔镜等都可以通过腔镜观察目标部位;组织病理学借助显微技术观察组织结构变化、判断疾病及转归;除了依靠现代仪器,妇科还有如望基础体温表(BBT表)了解患者妇科内分泌的动态情况。以上“望诊”所见均可用图文形式永久保存,这是传统中医望诊难以达到的“望诊”效果,与传统中医望诊互相弥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提高临床诊病治病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使中医疗效更加突出,增加应用的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