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临床发展阶段

望诊经验的丰富积累和全面整理,是在魏晋隋唐时期。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病源证候学专著,该书较详细论述了各种证候的诊断方法,其中望诊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眼青黄,视其瞳子青,脉亦青,面色青者是,其由脾移热于肝,肝色青也。其人身热而发黄赤,视其眼赤,高视,心腹胀满,脉赤便是,此由脾移热于心,心色赤,故其人身热而发赤黄,不可治,治之难瘥”(《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出通过望诊可推测出疾病的预后;唐代《外台秘要·温病及黄疸》首次提出了望尿色以判断用药的疗效,如“每夜小便中浸白帛片,取色退为验”,丰富了中医望诊的内容;唐代王超《水镜图诀》创立了小儿食指络脉诊法,丰富了望皮部理论,扩大了小儿疾病的临床诊查方法;《洗冤集录》是我国首部法医学专著,补充了尸检望诊的内容,如:“冻死者,面色痿黄,口内有涎沫,牙齿硬,身直,两手紧抱胸前,兼衣服单薄”(《洗冤集录·病死》)。金元名家的著作中均有对望诊的描述,如元代齐德之《外科精义·论持手诀消息法》“视精明,察五色,听音声,问所苦,方始按尺寸,别浮沉,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矣。复观患者身形长短肥瘦,老少男女,性情缓急,例各不同”。说明望、闻、问、切诊查病情后还要结合望诊患者的高矮胖瘦、年龄、性别和性情等体质、形态来综合分析。

宋元时期,望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舌诊。元代医家敖氏所著的《金镜录》是伤寒舌诊专论,元代杜清碧在敖氏舌诊的基础上丰富了舌诊的内容,著为《敖氏伤寒金镜录》,这是我国第一部舌诊学专著。该书详细介绍了白胎舌、将瘟舌、生斑舌、红星舌等三十六种病理舌及其用药。元代滑寿强调小儿血气未充,脉尚未定,应诊食指脉络为凭,认为:“小儿三岁已前,看虎口三关纹色”(《诊家枢要·小儿脉法》)。在诊疗方面指出,先知其常,方能知其变。

明清时期,望诊进一步发展,明代申斗垣《伤寒观舌心法》对舌色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记载,并全面总结了验舌的方法。同治年间傅松元《舌苔统志》首先提出胎色(苔色)和舌色的区别,曰“无论外感内伤,以察舌为最有凭”,将舌苔的适用范畴扩大至杂病。光绪年间刘以仁所著《活人心法诊舌镜》为清以前舌诊学之总汇。 Ktu9rPoRPdoDKf+ywOCD+X6Qo8+4m/VOxJ+GbT/nm/l83lgU8ihgp46f0y4pWfr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