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理论雏形阶段

望诊理论雏形始于先秦两汉时代,《灵枢·本脏》首先提出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指出通过望外而知内,为人体脏器疾病的体表有序映射提供了理论基础,该书主要是从人的整体、局部、分泌物的望诊论述。并对望神、望色、望面部全息、望姿态等做了详述。可以说《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望诊学的基石。《史记》中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西汉淳于意对望诊的临床运用,如“诊齐王后弟宋建之病,淳于意见其太阳颜色发干,而知其发病日期”等,为其望诊理论奠定了基础。此后,东汉伟大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对望诊在临床具体运用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如“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是对太阳病面色的记载。张仲景还首次把舌苔从舌象诊查内容分离出来,丰富了《素问·刺热论》“肺热病者……舌上黄”对“舌上”的认识;并将望舌理论分别从舌本、舌苔、舌觉等方面论述,如“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伤寒论·阳明病》)。描述了患阳明病时小柴胡汤证的舌苔特征等,成为后世舌诊理论的雏形和基础。 3TY5WuR9i6uL7NN2Wzfj0O5+qibjng+/GC87+MhV9lvtoQLouvBBxF8dqyrifDy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