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声发射(otoacoustic emission,OAE)对于听觉生理及病理机制的研究,以及临床听力学的应用,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耳声发射是产生于耳蜗,经听骨链及鼓膜传导释放入外耳道的音频能量。这一定义明确指出耳声发射的能量来自耳蜗,这些能量是通过中耳结构的传导进入外耳道而被记录到的。经过大量研究证实,这种振动能量来自外毛细胞的主动运动。外毛细胞这种运动可以是自发的,也可以是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其运动通过Corti器中与其相邻结构的机械联系使基底膜发生各种形式的机械运动。这种振动在内耳淋巴液中以压力变化的形式传导,并通过前庭窗推动听骨链及鼓膜振动,最终引起外耳道内的空气振动。在人类和大多数哺乳类动物,这种振动的频率多在数百到数千赫兹,属于声频范围(20~20 000Hz),因而称为耳声发射。
2.耳声发射的分类。按是否有外界刺激诱发可作如下分类: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和诱发性耳声发射(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OAE)。诱发性耳声发射(EOAE)又分为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TEOAE)、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timulus frequency otoacoustic emission,SFOAE)、电刺激耳声发射(electrically evoked otoacoustic emission,EEOAE)。
(1)自发性耳声发射(SOAE):它是耳蜗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持续向外发射音频能量,在外耳道内记录到的声信号。
(2)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它是指耳蜗受到外界短暂脉冲声(一般为短声或短音,时程在数毫秒内)刺激后经过一定潜伏期,以一定形式释放出的声频能量,其形式有刺激声的特点决定,常用于儿童听力筛查。
(3)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同时给予两个具有一定的频比关系(f1和f2,且f1 < f2 f2/f1< 1.5)的纯音诱发的耳声发射。信号出现于与两个刺激音有关的固定频率上,遵循nf1±mf2的公式,以2f1-f2反应幅值最大、最稳定,临床上最常选用。
(4)刺激频率耳声发射(SFOAE):给一个连续纯音刺激,同时记录外耳道内微音器检测的诱发声发射信息,此种由内耳返回的SFOAE与刺激声为同一频率。
(5)电刺激耳声发射(EEOAE):是利用埋植在耳蜗周围的电极向耳蜗内输入电刺激,由耦合在外耳道内的微音器探头记录到OAE信号。
两者均为耳蜗主动机制的产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中低频部分相关性好而高频部分相关性差。TEOAE的敏感范围主要在1~4kHz,故可作为中频区耳聋的筛选方法,可以引出即表明1~4kHz纯音听力损失平均不超过30dB(HL)。DPOAE主要优势在于具有准确的频率特性,比TEOAE更精确地监测听觉位置的毛细胞功能。TEOAE对听力损失更敏感,较小的听力损失后即可缺失,DPOAE可能在听力损失55dB(HL)以内均可引起。DPOAE的另一优势是与听力图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两者均是新生儿听力筛查的重要工具。
声波在耳蜗内通过毛细胞转导、传入神经冲动并沿着听觉通路向中枢传递,直至大脑皮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生物电位,称为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AEP)或电反应测听(electrical response audiometry,ERA)。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udiometry,ABR)是耳科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听觉诱发电位,其反应阈值和潜伏期变化(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有助于听阈客观评估和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诊断。
在不同的声刺激时,在远场均可记录到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ABR反应是听神经和脑干单个单元活动、时间锁相、传导起始敏感的神经元同步放电总和,在1~10ms潜伏期内出现的一系列反应波,属于快反应电位,此电位能客观地反映听觉传导通路包括耳蜗、听神经远端及脑干等部位的病变和听觉传导功能正常与否,不仅能对病变部位作出定位诊断,而且还可以判断听力损失的程度及其频率特性。根据不同的声刺激分为:Click-ABR,Toneburst-ABR,以及Chirp-ABR,其诊断的功能与精准度也不一样。
短声刺激开始后引出一个正常ABR波形,其特征是在1.3~8.0ms内出现5~7个正向波峰。对各波峰的常规标记是由Jewett和Williston(1971)提出的,即采用罗马数字Ⅰ~Ⅶ来识别各波峰。波形中最重要的波峰是Ⅰ、Ⅲ、Ⅴ波,其中以波Ⅴ最明显,随着刺激强度减小,波Ⅴ最后消失,波Ⅳ和波Ⅴ有时融合为一个波(波Ⅳ/Ⅴ)。最小刺激强度出现的波峰称为反应阈,Ⅴ波的阈值最低,通常用Ⅴ波的反应阈作为测定听阈,但在新生儿至婴儿期由于听觉中枢还未发育完善,Ⅴ波有时不易记录到,只能用Ⅲ波作为反应阈测定。
Click-ABR在儿童中的临床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客观地检测高频听觉反应阈、听觉传导通路的定位诊断,以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客观地检测儿童高频听觉反应阈,主要反映的听觉频率特性在2~4kHz的混频,在婴幼儿期,特别是在2周岁之内有不同的正常反应阈值;新生儿≤ 40dBnHL,婴儿(3~6月) ≤ 35dBnHL,婴幼儿(7~24月) ≤ 30dBnHL,2周岁之后的正常反应阈值接近成人。因此,采用不同婴幼儿年龄的正常值可判断听觉异常患儿的高频听力损失程度。听觉传导通路的定位诊断主要根据波和波间潜伏期延长或缩短来判断蜗性的还是耳蜗后病变,如听神经病或脑干听觉中枢病损。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universal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UNHS)工作在世界各地和我国广泛实施,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美国婴幼儿听力联合委员会推荐使用早期听力检测与干预(early hearing detection and intervention,EHDI)这一概念,其目的是在新生儿期普遍筛查之后怀疑有听力问题的患儿,应尽早确诊与干预,使其听力和语言得到健康的发展。Click-ABR即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设置一个正常值之上的声强如35~40dBnHL,作为一个客观听觉电生理快速检测新生儿至婴儿期的听力,此筛查技术称为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它的优势是不仅可以快速筛查耳蜗性病变,而且还能发现耳蜗后甚至脑干的听力病损。
短音Tonepips-ABR是用短纯音诱发的,具有频率特性的听觉脑干诱发电位。它的刺激声由上升期、平台期、下降期三个时期组成的包络时间。各频率刺激声从低频250Hz到高频4 000Hz,采用不同的包络时间,通常是包络刺激时间长,频率特性较强;包络刺激时间短,波形分化较好。但无论如何优化,要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即频率特性和波形分化程度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采用Notched-Noise-ABR作为早期听力诊断,特别是新生儿听力筛查之后的精确的听力确诊是不适用的。
Chirp-ABR是我们重点要讨论的作为客观频率特性听阈检测方法。Chirp声刺激是一个正弦波(Sine Wave)(图10-2-1)。Chirp的波形根据耳蜗模型为基础计算时间分布,先发放频率较低的刺激声,主要在耳蜗的顶周起反应,然后再发放频率较高的刺激声,主要在耳蜗的底周起同步反应。德国Karsten Plotz教授研究显示采用Chirp声刺激来诱发脑干听觉电生理,并具有频率特性,而且同步性较好,主要是耳蜗基底膜起同步的频率特性反应,这一ABR反应,不仅具有频率特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波形分化。早期采用两个频谱段(chirp-stimulation spectra):低频段(low-chirp,0.1~0.85kHz),高频段(upperchirp,1~10kHz),经刺激在耳蜗基底膜同步反应,得到了很好的波峰J5。作为反应阈的判断峰,不同的频率判断J5反应阈的潜伏期不一样,低频刺激引起J5反应阈的潜伏期为13~14ms,高频刺激引起的J5反应阈的潜伏期为6~7ms,其不同主要是发放频率较低的刺激声(low-chirp stimulation),主要在耳蜗的顶周起同步反应,潜伏期较长;发放频率较高的刺激声(upper-chirp stimulation),主要在耳蜗的底周起同步反应,故潜伏期较短。此技术的主要功能是一方面可以作为早期的客观频率特性的听力评估,另一方面可以早期助听听阈评估,此发放的声刺激及记录在自由声场中完成,即声刺激从麦克风远离病人2m,然后在头颅表面记录到ABR反应阈。在欧洲德国已应用在临床,近期已研发了采用了噪声掩蔽法提取4个频段的刺激声(500、1 000、2 000、4 000Hz),即低、低、中、高频率,更进一步细化频段分布,其频率特性及精准性更佳。
图10-2-1 Chirp声正弦波
ABR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波形的辨认,在高强度声刺激下[75dBn(HL)或SL]在10ms内出现Ⅰ~Ⅴ波,随着强度下降Ⅰ~Ⅳ波逐渐消失,唯有Ⅴ波最后消失,Ⅴ波是在基线下的巨形负波,是ABR的重要指标。
①潜伏期:各波的绝对潜伏期(peak latency,PL)代表着声音到达基底膜至听觉传导通路的各种神经元所需要的时间,包括Ⅰ、Ⅱ、Ⅲ、Ⅳ、Ⅴ波PL。②波间期(interval peak latency,IPL)代表听觉中枢传导通路的时间,包括Ⅰ~Ⅴ、Ⅰ~Ⅲ、Ⅲ~Ⅴ IPL。③两耳Ⅴ波潜伏期差(interaural latency difference,V-ILD),两耳在相同感觉级短声刺激下Ⅴ波的潜伏期差;④两耳Ⅰ~Ⅴ波的ILD是蜗后病变诊断的可靠指标。⑤振幅:波峰与波谷之间的距离。⑥各波的重复性:相同的两种强度测试引起的波形应重复良好。
(1)中耳病变:
可使Ⅰ波潜伏期延长,与传导性聋程度有关;ABR反应阈提高;
(2)耳蜗性聋的特点:
①ABR反应阈提高;②在阈上强度Ⅴ波潜伏期缩短;③阈值刺激Ⅴ波潜伏期延长,但IPL正常;④Ⅴ波潜伏期变化与感音听力损失类型有关;
(3)蜗后聋特点:
①ABR各波消失;②Ⅰ波以后各波消失;③Ⅲ波及Ⅴ波的PL及IPL延长;④两耳Ⅴ波的PL差和Ⅰ~Ⅴ波PL差(Ⅴ ILD和Ⅰ~Ⅴ ILD) > 0.4,是常用的诊断蜗后病变的诊断参数;⑤各波重复性差,Ⅴ/Ⅰ振幅减小,Ⅴ波显著延长或波形分化不良。
声导抗测试是一种评估中耳功能及第Ⅶ、Ⅷ对脑神经功能状态的测试法。除能测量声能在中耳的传递状态从而判断中耳病变之外,还可通过声反射测试对听功能疾患做出定性、定位判断。
1.声导抗(acoustic immittance)包括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及声导纳(acoustic admittance)。
2.声阻抗是指一个平面上的平均有效声压与通过此平面的有效容积速度的复合比,单位为声欧姆(ohms)。声阻抗分为声阻(实成分)及声抗(虚成分)。声抗为顺抗或称劲抗及质抗的代数和。
3.声导纳为通过一个平面的有效容积速度与平均作用于此平面的有效声压的复合比,为声阻抗的倒数。单位为声毫欧姆(mmhos)。声导纳分为声导(实成分)及声纳(虚成分)。声纳为顺纳及质纳的代数和。
中耳的声阻抗,是把声阻抗这一概念与探测音产生的正弦力及被其驱动而发生的中耳机械结构的运动联系起来,当中耳结构运动时发生的能流变化。
鼓室导纳测量法(tympanometry)是声导抗测量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外耳道压力变化过程中的声导纳值。其图形为鼓室导纳图(tympanogram)。通过对鼓膜外侧声能传递过程变化的测量,了解中耳功能状态,是临床听力学测试中不能用其他方法代替的测试法。
应用单一的探测音频率,220Hz或226Hz测试记录声导纳,是测量声导纳的最简单且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婴幼儿中耳腔的顺应性较成人降低,从而降低了共振增益,因此大多主张对婴幼儿采用1 000Hz探测音记录声导纳。
早期的图形,是根据声阻抗测试结果所致,按Liden/Jerger分类法分为以下常见的5种图形。
(1)A型:
正常型。峰压点在±100daPa范围内,声导抗值在正常范围,曲线平滑。说明中耳有正常含气腔,见于正常耳,鼓室内有小肿物,听骨链轻度固定也可出现此型。
(2)Ad型:
声导纳增高型。振幅高于正常,峰压点正常。见于鼓膜松弛或鼓膜萎缩性瘢痕而中耳正常者,听骨链中断或听骨链固定并鼓膜松弛的一侧耳。
(3)As型:
声导纳减低型。声导纳低于正常,振幅低,有明显的峰,峰压点正常。见于听骨链固定、鼓室硬化症、鼓室腔少量液体。
(4)B型:
平坦型。改变耳道内气压时,声导抗无明显变化,曲线平坦,无峰。见于鼓室积液及鼓膜粘连,鼓室巨大肿物,也见于鼓膜穿孔、耵聍栓塞、探头口接触外耳道壁时。
(5)C型:
负压型。峰压点位于100daPa及更大的负压处,可能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或鼓室积液、鼓膜松弛凹陷、粘连性中耳炎等,此时负压低于-200daPa。
除了Jerger提出的A、As、Ad、B、C型图外,尚有D型,峰处可见一个小而陡峭的“V”字型切迹,见于瘢痕鼓膜及鼓膜过度活动,亦称W型鼓室导纳图。E型,峰处可见宽而平滑的“V”字形切迹,见于听骨链中断。
上述图形与中耳疾病无一对一的关系,另外尚有不典型图形。对于声导纳图,宜结合峰补偿静态声导纳、外耳道容积、鼓室导纳图梯度、峰压点进行综合分析。
宽频声导抗测试技术(wideband tympanometry test,WBT)是由Keefe等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的一种新的中耳测试方法。采用频率分布于226~8 000Hz的探测音,全面精准分析中耳功能。和传统226Hz鼓室图同样的测试时间,一次测试得到三维结果图谱(图10-2-2),最多可获得超过100个鼓室图以及对应的吸收率,更精准地诊断中耳疾病,如分泌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听骨链中断和婴幼儿中耳发育不良等。
图10-2-2 宽频声导抗的吸收率曲线(阴影部分为95%的正常区间,红色曲线为正常病例测试所得曲线
①婴幼儿听力筛查测试的工具,有效地诊断婴幼儿传导性听力损失。②有效地鉴别儿童常见的中耳负压(图10-2-3)和中耳积液(图10-2-4),诊断常见的中耳疾病。③监测鼓膜置管术中中耳积液是否抽吸彻底,且适用于术后疗效评估。④鉴别诊断传导性听力损失,如耳硬化症、听骨链中断、梅尼埃等疾病。
图10-2-3 负压型曲线对应的吸收率曲线
图10-2-4 宽频声导抗B型曲线对应的吸收率曲线
国内外已有学者进行新生儿及儿童宽频声导抗正常值的测量工作。在中耳正常的新生儿及儿童中,宽频声反射值有稳定可参考的正常值,可作为对这类人群的中耳疾病的诊断基础。但是年龄、人种对宽频声反射的结果有明显影响,而目前相关文献中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国外,因此,现阶段国内还需进一步扩大这方面的样本量,以获得我国新生儿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正常值。
由于宽频声导抗测试在中耳功能的评估方面具有很多优势,近年来,已有更多学者关注到宽频声导抗测试与中耳功能相关的先天性疾病,如唇腭裂等的研究。此外,还有不少学者关注到宽频声导抗测试在因内耳第三窗病变引起传导性耳聋的人群中的研究,如上半规管裂、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等。国内学者对宽频声导抗测试的关注度也在逐渐增加,相信会有更多的研究数据供临床使用。
声导抗测试的另一项重要内容为声反射测试,当前已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听力学诊断的常规检查法。当中耳受到足够强度及足够刺激时间的声音时,即可引起镫骨肌收缩,称之为声反射。镫骨肌收缩可改变中耳的声导抗值。
一侧耳给声,可以诱发出两侧镫骨肌收缩,这一反射活动称为镫骨肌反射。镫骨肌反射的主要生理作用是:①扩展了耳感受环境声音强度的动态范围;②保护内耳免受强声伤害;③减低对内源声的感受;④减小中耳共振效应;⑤提高声源定位能力;⑥调节耳蜗内液体压力与气压;⑦锁定需要的声音。镫骨肌反射是一不受主观控制的反射活动,当镫骨肌收缩时鼓膜的声顺值发生改变。
声反射交叉通路基本上由四级神经元链组成,从耳蜗腹侧核经同侧或对侧内上橄榄核到对侧面神经核。不交叉通路由三级神经元链组成,从耳蜗腹侧核直接到面神经核。交叉声反射较不交叉声反射阈值高3~12dB,交叉声反射对巴比妥类敏感,反射消失快,恢复慢。
交叉声反射是指刺激耳戴气导耳机给予刺激声,对侧耳作为指示耳放耳塞探头,显示导抗变化。同侧声反射是指刺激信号从耳塞探头中发出,在同一耳中显示导抗变化,即刺激耳与指示耳是同一耳。
声反射阈(acoustic reflex threshold,ART)是指可引出能重复的声导抗变化的最小声信号强度。正常ART在纯音听阈上70~95dB。同侧耳较交叉耳ART低3~12dB,白噪声刺激比纯音刺激所引起的ART低20~25dB。根据指示耳及刺激耳的声反射是否能引出及声反射阈值是否提高结果可以有助于耳部疾病的诊断。
(1)传导性病变:
对于发现中耳病变,声反射比传统的纯音听阈检查更为敏感。传导性病变的声反射特征为:①声反射阈提高;②双侧声反射缺失;③患耳给声健耳监测声反射可能存在;健耳给声,患耳监测声反射可能缺失;④声反射衰减阴性。
(2)耳蜗性病变:
由于耳蜗性听力损失有异常的响度增长,声反射阈不一定升高。比较声反射阈与纯音听阈的差值可判断有无重振。一般认为两者阈差< 60dB应疑有耳蜗性病变,称为Metz试验。
(3)耳蜗后病变:
蜗后病变听阈正常者中,声反射缺失者即可达30%。听阈提高程度增加,声反射缺失率迅速增多。蜗后病变声反射特征为:①纯音听阈虽正常或仅轻度损失时,声反射阈即提高或声反射缺失;②声反射衰减阳性。声反射测试对听神经疾患的检出率可达86%~98%。但应注意假阳性及假阴性。
(4)脑干病变:
应用声反射诊断脑干病变,主要为分析交叉与非交叉声反射的关系。
(5)面神经疾患:
声反射可判断面神经病变部位是在镫骨肌支的近端或远端。声反射正常,病变位于远端,否则病变在近端,但应排除中耳病变的影响。
(6)非器质性听力损失:
对于假性听力减退者,声反射测定有鉴别作用。声反射阈如在纯音听阈上15dB,或反射阈低于纯音听阈,可高度怀疑为假性听力损失。
行为测听在婴幼儿听力评估中极其重要,是低龄儿童听力评估的基础,是主观测听法,需要受试患儿配合,对刺激声做出相应的反应,所得结果是对不同频段声音的反应阈,它与听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检查时要根据患儿年龄和配合程度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行为听力测试方法主要有行为观察测听(behavioral observation audiometry,BOA)、视觉强化测听(visual reinforcement audiometry,VRA)、游戏测听(play audiometry,PA)和纯音测听(pure tone audiometry,PTA)等。
行为观察测听(BOA)是指当刺激声出现时在时间锁相下,观察者决定婴幼儿是否出现可察觉的听觉行为改变来评估婴幼儿听力状况。临床用于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听力测试。
(1)选择儿童最佳的时间(4个月以内的儿童最好处于安静、浅睡眠状态)。
(2)采集病史,并向家长解释测试意义和要求。
(3)测试人员和儿童置于合适位置。
(4)给予刺激声观察儿童的反应。
(5)重复并随即使用无刺激声的对照方法。
(6)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惊跳反射(Moro反射)、听眼睑反射(APR)等听性行为。
(7)记录并解释测试结果。
视觉强化测听(VRA)是通过给予刺激声和视觉奖励的训练方式,使儿童建立起对刺激声的条件反射,观察儿童对声音反应的一种听力测试方法。适用于6个月~2岁半的儿童。
(1)同纯音测试一样采用减10加5的方法,即听到了减10dB,听不到加5dB的方法依次测出1 000、2 000、4 000、500、250Hz的气导听阈值,以及1 000、2 000、4 000、1 000、500、250Hz的骨导听阈值。
(2)测试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
(3)建立条件反射:测试者给出刺激声,强度为阈上20dB~30dB nHL,同时给出奖励玩具,观察者引导儿童去看灯箱奖励玩具,并微笑晃动玩具让儿童感觉游戏很有趣,训练2~3次后,仅给刺激声观察儿童能否自愿做出反应,如果听性反应明确,迅速给予灯箱奖励玩具。此时可以肯定儿童对刺激声已建立条件化。
(4)测试结果的记录:测试结果中应标明测试仪器的型号及儿童配合的情况,结果的可靠性等;如果是助听听阈评估或人工耳蜗助听评估测试,还应标明助听器的品牌及型号、音量控制等或人工耳蜗的品牌及测试程序、音量控制等。
1.测试目的。游戏测听(PA)是通过观察受试儿听声做游戏的方式,判断其听力水平的一种测试方法。适用于2岁半至6岁的儿童。
2.测试程序与视觉强化测听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以受试儿听到声音后自己动手做游戏的方式代替用灯光视觉强化的方式,例如当听到刺激音后自己按灯光玩具启动按钮或听到刺激音后穿珠子、插积木等动作表示已听到声音了。游戏的设计要简单有趣,还要考虑儿童对事物的认识能力注意能力以及身体活动能力。
3.测试结果的记录同视觉强化测听的结果记录方法。
婴幼儿纯音听力测试(PTA)主要项目是听阈测试。在可能的情况下也可继续完成阈上功能测听的项目。其操作的原理与成人的方法是基本一致的,但操作程序可有很大的不同,有时常需运用游戏测试的技术进行检查,适用于5岁以上的儿童可完成常规的PTA。
行为听力测试获得患儿听力,反映的是整个听觉系统的功能,受患儿年龄、认知、感觉、身体、语言发育、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及其他残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可能有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做进一步的病史调查和检查。婴幼儿不一定都能对听阈声音做出反应,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多数行为听力测试需要“建立条件反射”,只有获得可靠的条件反射后才能开始检查。行为测听得到的结果多为阈上听力。
新生儿听力早期筛查干预项目要求对永久性听力损失的儿童6个月内给予干预,不能用目前的主观测试方法测试6个月以下婴儿的听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言语测试可能比纯音听阈测试更易进行,因为测试声都是些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言语,易于唤起受试儿的兴趣,测试的项目主要有言语识别阈(speech recognition threshold,SRT)、言语觉察阈(speech detection threshold,SDT)和词语识别率(word recognition score,WRS)等。在测试原理和方法上与成人无太多差别,但在选用词汇时应选用易被受试儿理解的词汇。如称谓、日用品名等。
言语识别阈(SRT)测试的目的:SRT测试的目的有三个:首先SRT可以用来检验纯音气导阈值的准确性。其次,SRT提供了言语听敏度的指标。另外,它还可用来确定阈上言语识别测试的初始给声强度。
对于低龄儿童,可使用成人词表中儿童熟悉的词,也可以加入其他儿童熟悉的词,推荐使用下面的词:
飞机 气球 苹果 公鸡 电灯 关门 冰糕 门窗 乌鸦 拍球 熊猫 女孩 牙刷 树叶 洗澡
吃饭 摸象 哭闹 唱歌 睡觉 红纸 扫地 游戏 浇花 脸盆 火车 绿草 喝水 鞭炮 弹琴
在进行儿童测试之前,应询问家长受试儿对哪些双音词最熟悉,然后可将这些词加入(或替代)测试词中,测试词应随机给出。听力师最好备有与测试词配套的图片,以便让低龄受试儿用指图的方式做出反应。
如果无法得到SRT或SRT远远高于纯音听阈,不能为听敏度提供正确参考时,可以进行言语觉察阈(SDT)(也称为speech awareness threshold,SAT)测试。听力师通常在平均听阈级上30dB处反复给出一个单词,例如“玩具”,同时以5dB为步距改变给声强度。这个测试与改良的Hughson-Westlake纯音听阈测试相似。当患儿听到言语声时,就以事先规定的方式(例如举手)做出反应。SDT是指患儿从3~4次给声中正确察觉(不是正确重复)2次的声音强度。
有多种专门用于儿童词语识别率测试(WRS)的单音节词表,由于儿童测试所需的灵活性较大,因此这些测试多以监控口语声的方式进行。例如:儿童音素平衡识别测试、图词语识别测试、声调辨别测试表等。
在听力康复评估的基础上,本项测验主要是对听力障碍患儿语言能力的评估。评估的标准是正常幼儿在各年龄段上的语言发育指标,亦即语言年龄。它所涉及的并非是语言的全部要素,而只是一些具有某些明显的具有语言发展意义的特征。通过测试可以评估某个听力障碍患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及其与正常幼儿相当的语言年龄,也可以衡量听力障碍患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是否平衡,以便在康复训练中采取相应的措施。
关键点
1.儿童听力障碍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类疾病,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如果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其康复效果是非常好的。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治疗,就可能影响他们将来的学习和语言的发育,讲话时可造成口齿不清、交流困难,甚至可能变成“哑巴”。
2.儿童的听力学评估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估,绝不能以一项检查代替其他的检查。
3.儿童听力检测以客观测试为主,但需重视主观测试的评估。
(陈文霞 许政敏)
[1]KONSTANTINOS M, MARIA R, MARIO C, et al. Comparison of click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nd chirp auditory steady-state response thresholds in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 2018, 112: 91-96.
[2]孙靖,付勇,徐彬,等。宽频声导抗应用于评估0~24月龄婴幼儿中耳功能检查的临床研究。中华耳科学杂志,2021,19(02):258-264.
[3]JERRY PUNCH, BRAD RAKERD. Evaluation of a Protocol for Integrated Speech Audiometry.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Online), 2019, 28 (1): 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