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十章
儿童听力学检查

第一节
儿童听觉生理

一、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声音可通过两种途径传入内耳,一种是通过空气传导,另一种是通过颅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一)空气传导(air conduction)

简称气导。声波的振动被耳郭收集,通过外耳道达鼓膜,引起鼓膜-听骨链机械振动,镫骨足板的振动通过前庭窗传入内耳外淋巴。此途径称空气传导。

(二)颅骨传导(bone conduction)

简称骨导,指声波通过颅骨传导到内耳使内耳淋巴液发生相应的振动而引起基底膜振动,之后的传导过程与气导相同。骨导的方式有三种,包括移动式骨导、压缩性骨导和骨鼓径路骨导。前两种骨导的声波是经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的,后一种骨导的声波先经颅骨,再经鼓室才进入内耳,是骨导的次要途径。

二、外耳的生理

外耳主要功能是将空气中的声波传播到鼓膜。外耳对空气介质传播来的声音有增压作用并有助于声源定位,同时外耳道尚可保护中耳结构免受损伤。

三、中耳的生理

中耳的主要功能是将外耳道内空气中的声能传递到耳蜗的淋巴液。这种由气体到液体的声能转换是通过鼓膜与听骨链的振动来偶联的。中耳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鼓膜和听骨链的变压增益,使声波振动能高效地传入内耳淋巴液中去。

四、咽鼓管的生理

作为在正常情况下连接鼓室和咽部的唯一通道,咽鼓管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①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的作用,有利于鼓膜及中耳听骨链的振动,维持正常听力。②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③防止逆行性感染的作用。④阻声和消声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咽鼓管的闭合状态可阻隔说话、呼吸、心搏等自体声响的声波经鼻咽腔、咽鼓管而直接传入鼓室。

五、耳蜗的听觉生理

声波经外耳、中耳传入内耳,声波振动刺激镫骨足板引起基底膜位移产生行波,行波自耳蜗底端向耳蜗顶端传播,基底膜振动的幅度逐渐增大,当在相应频率区到达最大振幅点后,振幅随即迅速衰减。高频声在耳蜗内传播的距离较短,仅引起耳蜗底部基底膜的振动;而低频声沿基底膜向耳蜗顶部传播,其最大振幅峰值接近耳蜗顶端。盖膜与基底膜之间的运动可引起外毛细胞静纤毛弯曲。而内毛细胞的静纤毛则可随着盖膜与网状层之间的淋巴液的液流而弯曲。毛细胞纤毛的弯曲可引起毛细胞兴奋,从而诱发机械-电的换能过程。耳蜗换能后所产生的电信号,向中枢传递声音信息。

六、听觉中枢生理

与听觉中枢有关的结构包括蜗神经核、上橄榄核、斜方体核、外侧丘系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和听觉皮层。

1.蜗神经核神经元对单音刺激可表现为兴奋和抑制两种不同反应,故调谐曲线既可为兴奋反应阈值,也可为抑制反应阈值。

2.上橄榄内侧核以及外侧核细胞可识别双耳传来的声信号中的强度差和时间差。提示上橄榄核复合体可对声音信息进行处理,在声源定位方面起重要作用。

3.外侧丘系核区域的细胞反应类型与上橄榄核内冲动传入区域细胞的反应特性类似。

4.下丘神经元的排列有明显的频率分布特征,并可分辨声信号的耳间时间差和强度差。故在处理声音信息和声源定位方面起重要作用。

5.内侧膝状体是大脑听觉皮层以下的最高的一个神经核团,它的神经元投射到听觉皮层。内侧膝状体神经元对双耳间声信息的时间差和强度差敏感。

6.听觉皮层神经元对双耳传入冲动的反应可表现为双耳兴奋性;或一耳为兴奋性,另一侧呈抑制性。频率分辨是中枢听觉处理的基础,其机制包括部位编码和时间编码。 UVTEpBciX8Be4fSNCz6TBZgN0yAzH5spHdciUUeFgUK/pOiNgG+/9OhPozvEYt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