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4部分。
以鼓膜紧张部的上、下缘为界,分为上鼓室、中鼓室和下鼓室,分6个壁(图8-2-1)。
(1)外壁:
骨部和膜部组成。膜部为鼓膜,分紧张部和松弛部,鼓膜由外向内分3层:上皮层、纤维层、黏膜层,鼓膜中心部最凹处为脐部。
临床上常将鼓膜分为4个象限: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部作一与其垂直相交线,将鼓膜分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图8-2-1 鼓室结构示意图
(2)内壁:
内耳的外壁,鼓岬为内壁中央较大的膨凸,系耳蜗底周所在。有前庭窗龛和圆窗龛。面神经管凸的上后方为半规管凸。匙突为鼓膜张肌管的鼓室端,位于前庭窗前上方。①前壁:前壁下部与颈内动脉相隔;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的开口和咽鼓管的鼓室口。②后壁:上宽下窄,有鼓窦入口,外半规管凸,砧骨窝为容纳砧骨短脚的小窝,为中耳手术的重要标志。锥隆起位于后壁的下方,内有小管,镫骨肌腱由此伸出。后鼓室内有鼓室窦和面神经隐窝等重要结构。③上壁:鼓室盖,将鼓室和颅中窝分开。④下壁;为一菲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静脉球。
听骨:包括锤骨、砧骨和镫骨,三者相互衔接构成听骨链。
(1)听骨韧带:
有锤骨上、前、外侧韧带,砧骨上、后韧带,镫骨环韧带,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
(2)鼓室肌肉:
鼓室内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①鼓室隐窝与间隔:鼓室的黏膜形成诺干黏膜皱褶,与鼓室的韧带、肌肉、听骨一起将鼓室分隔为数个间隙。②鼓室黏膜:为柱状纤毛上皮或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立方上皮或低柱状纤毛上皮,有两种分泌细胞:杯状细胞和中间细胞。
动脉来自颈外动脉,静脉回流至翼静脉和岩上窦。神经主要为鼓室丛和鼓索神经。
位于颞骨鼓部与岩部交界处,为沟通鼓室和鼻咽的管道,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具有活瓣作用。小儿的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较短,约为成人的1/2,且内径较宽。新生儿咽鼓管短而粗,呈柱状,随年龄增长,管的长度增加,管径渐缩小。儿童鼻咽开口位置很低,与硬腭水平相当,附近多腺样组织,易致中耳感染。
为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向前经鼓窦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下通乳突气房,大小、形态及位置因人和乳突气化程度而异。
为鼓室和鼓窦的外扩部分,分为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和混合型。
中耳的作用是将外耳道空气中声波传递到耳蜗淋巴液激动内耳结构而产生听觉,类似阻抗匹配器的功能,是通过鼓膜和听骨链组成的传音装置完成的,即鼓膜和镫骨足板面积的差别、听骨链的杠杆作用、鼓膜的喇叭形状的杠杆作用。
如一个压力接收器,具有较好的频响特性和较小的失真,鼓膜弧度有杠杆作用,同时鼓膜的锥形结构避免了声音的失真。
听骨链作为一个杠杆,将声波振动由鼓膜传至内耳,实现有效的阻抗匹配,可提高27dB的声压级。
因阻抗的不同,声波从空气达内耳淋巴液时所衰减的能量约30dB,通过中耳的增压得到了补偿。
当声强达到痛阈时,镫骨足板沿其前后轴转动,使外淋巴只在前庭窗附近振动,避免强音引起基底膜的过度位移致内耳损伤。
蜗窗位于鼓阶的始端,薄且有弹性,蜗窗具有缓冲的作用,为声波在外淋巴液中的传导提供有利条件。
鼓室肌的收缩会改变中耳的传音特性。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相互作用,可以防止或减轻耳蜗受损。
从而保证了中耳传音装置正常的活动,利于声波的传导。
鼓室分泌的黏液,借咽鼓管黏膜上皮的纤毛运动不断向鼻咽部排出。
当咽鼓管处于关闭状态时,能阻挡说话声、呼吸声等。
因咽鼓管具有活瓣作用,对阻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感染灶等进入鼓室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