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27岁,发现宫腔占位1个月余,阴道不规则流血20余天。1年多前曾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摘除术。
见图2-3-35。
见图2-3-36。
(1)子宫内膜腺肉瘤病灶早于子宫肌层增强。
(2)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
(3)病灶稍晚于肌层消退。
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息肉增强晚于子宫肌层,但早于子宫内膜,多表现为内膜内结节状低增强或等增强,强度高于周边内膜,消退晚于周边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均匀低增强、早消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图2-3-35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A.显示宫腔内稍强回声,内部回声极不均匀,可见多个无回声区;B.CDFI显示宫腔稍强回声内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
图2-3-36 子宫超声造影图像
A.注入造影剂后11s,宫腔内不均质稍强回声团块开始出现增强,稍早于子宫肌层;B.注入造影剂后22s,可见造影剂自宫底处进入团块;C.注入造影剂后26s,宫腔内团块呈不均匀增强,内见部分高增强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分界不清;D.注入造影剂后43s,宫腔内团块造影剂消退稍晚于子宫肌层。
女性,55岁,绝经后阴道流血1个月余,CA125 40.2U/ml,CA19-9 52.2U/ml。
见图2-3-37。
图2-3-37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彩色多普勒及血流频谱图
A.显示宫腔及宫颈管内稍强回声团,大小5.0cm×2.5cm×4.8cm,与肌层分界欠清;B.CDFI显示团块内探及较丰富点线状血流信号;C.病灶内血流RI:0.66。
见图2-3-38。
(1)子宫内膜癌肉瘤病灶早于子宫肌层增强。
(2)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
(3)病灶与肌层几乎同步消退。
图2-3-38 子宫超声造影图像
A.注入造影剂后20s宫内稍强回声团早于子宫肌层增强;B.注入造影剂后23s,可见造影剂自前壁进入团块;C.注入造影剂后36s,宫腔内团块呈不均匀增强,增强强度稍高于肌层,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D.注入造影剂后127s,团块与子宫肌层几乎同步消退。
见图2-3-39。
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息肉增强晚于子宫肌层,但早于子宫内膜,多表现为内膜内结节状低增强或等增强,强度高于周边内膜,消退晚于周边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均匀低增强、早消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图2-3-39 矢状位MRI
宫腔和宫颈管内查见软组织肿块影,T 2 WI抑脂图像呈稍高信号,边界欠清,增强后早期强化,延迟期明显弱于子宫肌层,子宫前壁结合带受侵犯,前壁下段累及肌层大于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