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子宫内膜病变

一、子宫内膜息肉

(一)病例1

1.病史概要

女性,26岁,顺产后6个月余,阴道不规则流血伴下腹痛。

2.常规超声

见图2-3-1。

图2-3-1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A.子宫内膜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内查见稍强回声,边界欠清;B.CDFI显示宫腔稍强回声,内探及少许点状血流信号。

3.超声造影

见图2-3-2。

4.超声造影诊断要点

(1)息肉增强晚于子宫肌层,但早于子宫内膜。

(2)增强早期部分可见自宫壁向内延伸的细条状增强,为息肉蒂部的血管。

(3)息肉为低增强,但高于周边内膜,呈结节状。

(4)息肉消退晚于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

图2-3-2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造影图像

A. 17s图;B. 19s图;C. 23s图;D. 37s图

5.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低增强、早消退,增强较均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肉瘤造影多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病例2

1.病史概要

女性,56岁,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少量出血2个月。

2.常规超声

见图2-3-3。

图2-3-3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A.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B.CDFI显示内膜内探及点线状血流信号。

3.超声造影图像

见图2-3-4。

4.超声造影诊断要点

(1)息肉增强晚于子宫肌层,但早于子宫内膜。

(2)息肉为等增强,高于周边内膜,呈结节状。

(3)息肉消退晚于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

5.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均匀低增强、早消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肉瘤造影多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图2-3-4 子宫内膜息肉超声造影图像

A.注入造影剂后19s,宫腔上部内膜局部区域晚于子宫肌层增强,早于周边子宫内膜增强;B.注入造影剂后26s,宫内膜局部区域呈结节状较均匀增强,增强强度同肌层,呈等增强,强度高于周边内膜;C.注入造影剂后97s,宫腔内结节状增强区域消退慢于周边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消退。

(三)病例3

1.病史概要

女性,38岁,既往月经规律,查体超声发现子宫内膜息肉2个月。

2.常规超声

见图2-3-5~图2-3-7。

图2-3-5 常规超声检查

宫腔内偏左侧可见一偏高回声结节,大小约1.4cm×0.9cm×2.3cm,边界清楚,形态规则。

图2-3-6 常规超声微血流成像

可见结节内血流信号来源于子宫前壁。

图2-3-7 常规超声PW阻力指数

频谱多普勒PW示结节内低阻血流,阻力指数(RI):0.6。

3.超声造影

见图2-3-8~图2-3-11。

图2-3-8 与子宫肌层同步,自基底部向病灶内增强(15s)

图2-3-9 增强早期病灶内呈高增强(17s)

图2-3-10 病灶稍晚于子宫肌层消退

图2-3-11 超声造影TIC曲线

4.其他检查
(1)宫腔镜检查:

宫腔形态尚规则,内膜稍厚,宫底左侧处见一色粉白质软赘生物,大小约1.5cm×1.5cm,右侧输卵管开口可见,左侧输卵管开口被遮盖。6号刮勺搔刮宫腔2周刮出大量内膜及息肉组织,仍可见少许息肉蒂部,环状电极电切蒂部后肿物脱落。

(2)病理诊断:

子宫内膜息肉(图2-3-12)。

图2-3-12 宫腔息肉病理

5.超声造影诊断要点

(1)息肉内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早于周边正常内膜组织,峰值强度高于周边正常内膜。息肉可见蒂部先增强,由蒂部逐渐向息肉内均匀增强。

(2)如没有对照内膜组织,可与子宫肌层对照,增强同步或稍晚于子宫肌层呈均匀增强,消退同步或稍早于子宫肌层。

6.鉴别诊断

本病例鉴别诊断见表2-3-1。

表2-3-1 病例3鉴别诊断

图2-3-13 CDFI

图2-3-14 超声造影病灶未见增强

图2-3-15 内膜癌CDFI可见病灶内丰富血流信号

图2-3-16 PW示病灶内低阻血流

图2-3-17 超声造影TIC内膜癌病变与子宫肌层及正常内膜增强模式对照

图2-3-18 增强早期早于子宫肌层增强(17s)

图2-3-19 增强早期与子宫肌层比较呈高增强(20s)

图2-3-20 增强早期与子宫肌层比较呈高增强(49s)

(四)病例4

1.病史概要

女性,56岁,发现子宫肌瘤6年余,经期延长3个月。

2.常规超声

见图2-3-21。

图2-3-21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彩色多普勒及血流频谱图

A.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内部回声不均匀;B.CDFI显示内膜内探及较丰富点线状血流信号;C.频谱多普勒显示内膜内血流RI:0.52。

3.超声造影

见图2-3-22。

4.超声造影诊断要点

(1)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增强晚于子宫肌层,但早于子宫内膜增强。

(2)息肉呈结节状高增强,增强略欠均匀,但边界清晰。

(3)息肉消退晚于内膜,与子宫肌层同步消退。

图2-3-22 子宫超声造影图像

A.注入造影剂后17s,子宫内膜晚于子宫肌层增强,局部区域早于周边内膜增强;B.注入造影剂后28s,宫腔内可见结节状增强,呈高增强,增强略欠均匀,边界清楚;C.注入造影剂后82s,宫腔结节状增强区域晚于内膜消退,与子宫肌层同步消退。

5.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均匀低增强、早消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肉瘤造影多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五)病例5

1.病史概要

女性,35岁,体检发现宫腔占位。

2.常规超声

见图2-3-23。

图2-3-23 子宫矢状切面灰阶、彩色多普勒及血流频谱图

A.子宫内膜回声不均匀,宫腔内查见大小2.3cm×3.6cm×2.7cm的稍弱回声团,边界较清;B.CDFI显示团块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C.频谱多普勒显示团块内血流RI:0.67。

3.超声造影

见图2-3-24。

图2-3-24 子宫超声造影图像

A.注入造影剂后19s,宫腔内稍弱回声与子宫肌层同步增强;B.注入造影剂后22s,团块呈较快速团状增强,增强较均匀,边界清楚,形态较规则,增强后病灶区域未见增大;C.注入造影剂后34s,达峰后团块增强强度同肌层,与肌层有分界;D.注入造影剂后100s,团块与子宫肌层几乎同步消退。

4.超声造影诊断要点

(1)子宫内膜非典型息肉样腺肌瘤可出现不同于典型息肉的增强模式,表现为与肌层同步增强,呈快速增强。

(2)达峰后团块增强强度同肌层,边界较清,增强后病灶区域未见增大。

(3)团块与子宫肌层几乎同步消退。

5.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超声造影时表现同正常内膜,即迟增强、均匀低增强、早消退。黏膜下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有时可显示血管蒂,可见环状增强。子宫内膜腺癌多为病灶快速整体增强,团块边界多不清晰,伴有肌层侵犯时可见病灶范围扩大。子宫内膜肉瘤造影多呈明显不均匀增强,内部分区域呈高增强,增强后团块与肌层无明显界限。此外还要结合患者症状、体征等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vpMYfXEBi3UG9Sd7c7e0XCrAtqRafL7C4lGSKRfM+eM4KEURuKjagi0NHWquvH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