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41岁,体检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无伴腹痛、腹胀、异常阴道流血,无便秘及尿频、尿急,无同房后阴道流血。
见图2-1-12。
见图2-1-13。
图2-1-12 子宫肌瘤变性声像图
A.灰阶声像图,紧贴子宫右侧壁见混合回声区,大小约84mm×46mm×47mm,以稍高回声为主并见无回声区,血供来源于子宫右侧壁,与子宫右侧壁肌层分界不清;B.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内见较丰富条状血流信号;C.血流频谱,测得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0.41~0.58。
图2-1-13 子宫肌瘤变性超声造影
A. 11s;B. 34s;C. 60s;D. 170s
右侧附件区可见一不规则条状病灶,病灶边界不清,大小约8.3cm×4.7cm,其内信号不均匀,可见T 1 WI为低信号,T 2 WI呈高信号的囊性部分,亦可见T 1 WI为等信号,T 2 WI呈稍高信号的实性部分,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呈不均匀增强,病灶与子宫右侧壁分界不清。(图2-1-14)
(子宫肿物)平滑肌瘤,伴透明变性、水肿及囊性变,富含厚壁小血管。
(1)造影早期:混合回声区周边及实性部分弥漫增强,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增强,可见无增强区,周边环状增强。
(2)造影中晚期:开始消退,造影晚期依旧可见实性部分低增强,造影中晚期周边呈环状高增强,实性部分与子宫肌层同步增强、消退。
(3)超声造影显示低回声区实性部分增强呈快进慢出模式。
应与子宫腺肌瘤、子宫肌瘤恶变相鉴别。该病例变性平滑肌肿瘤超声造影显示实性部分增强呈快进慢出模式,与肌层同步,造影中晚期周边见环状高增强。子宫腺肌瘤造影增强与肌层同步,与周围肌层分界不清,造影中晚期无周边环状高增强。子宫肌瘤恶变造影可见增强呈快进快出模式,造影中晚期周边无环状高增强。
图2-1-14 子宫肌瘤变性磁共振图
A.T 1 WI;B.T 2 WI;C.DWI;D.增强扫描
女性,21岁,主诉尿频2个月余,间断阴道出血1个月余入院,未婚,无性生活史。妇科检查于腹盆腔可触及巨大实性肿物,上界达剑突下三横指,欠活动,无明显压痛。妇科肿瘤标志物(-)。
见图2-1-15。
见图2-1-16。
图2-1-15 子宫肌瘤伴玻璃样变性常规超声声像图
A.病灶纵切面,子宫(UT)前上方可见一巨大实性肿物,边界清,形态尚规整,大小约19.1cm×18.4cm×12.0cm,内部回声欠均匀。肿物与子宫浆膜层连续,探头加压与子宫呈同步运动;B、C.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病灶频谱多普勒图像,肿物内部及周边均可见血流信号,血供不丰富,RI:0.45。
图2-1-16 子宫肌瘤伴玻璃样变性超声造影图像
A.病灶向心性强化;B.病灶呈不均匀等低增强。
见图2-1-17。CT诊断:腹盆腔内巨大囊实性肿物,不除外恶性。
图2-1-17 病灶CT图像
A.平扫见巨大囊实性团块影,大小约201mm×130mm,其内密度不均,边界清,与子宫关系密切,分界不清;B.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杂乱细小血管影;C.静脉期实性部分进一步强化,团块内可见多发迂曲增粗的血管影;D.延迟期团块实性成分明显延迟强化,囊性部分未见强化。
子宫肌瘤的包膜首先呈环状增强,造影剂进入瘤体后呈均匀等增强或高增强。消退时顺序相反,瘤体呈相对低回声,而假包膜消退相对较慢呈稍高回声,清晰勾勒出瘤体边界。伴玻璃样变性时则局部或整体低增强,并见片状造影剂充盈缺损区。
(1)子宫腺肌病:开始灌注时间可较正常子宫提前、同步或延后,整个病变区呈非均匀性、多灶性增强,与周围正常肌层分界模糊;消退时,病变区和周围肌层几乎同时消退。子宫腺肌病不形成假包膜,整个造影过程均未见明显的周边环状增强。
(2)子宫肌瘤肉瘤样变:可见多条滋养血管呈不规则分支状同时灌注,分布明显不均匀,并见大片充盈缺损区,消退时无明显包膜感,病灶区与肌层分界不清。
(3)瘤体供血动脉的来源和其增强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子宫肌瘤与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