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已经被证实能有效地防止院外心源性猝死的发生。ICD的发明和应用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ICD植入技术也已越来越多地被临床应用。
(1)非一过性或可逆性原因所致室颤或室速引起的心搏骤停。
(2)自发性持续性室速。
(3)原因不明的晕厥患者,经心脏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者。
(4)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衰竭(左室射血分数<0.35)所致的非持续性室速,心脏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不能被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抑制者。
(1)先天性长QT综合征或其他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如致心律失常右室发育不良、Brugada综合征等引起的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恶性心律失常。
(2)陈旧性心肌梗死或心肌病合并左心衰竭所致的非持续性室速,心脏电生理检查可诱发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
1.未能证实系室速或室颤所致的反复发作性晕厥。
2.无休止的室速或室颤。
3.可被外科手术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持续性室速,如特发性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等。
4.一过性或可逆性因素所致的快速心律失常。
5.预计生存期≤6个月的终末性疾病。
6.可能被器械植入术所加重的或不能进行系统性随访的明显精神性疾病。
7.有左室功能障碍和QRS增宽,但无自发性或诱发的持续性或非持续性室速的,准备进行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
8.心功能Ⅳ级、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衰、非心脏移植术候选者。
ICD系统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脉冲发生器,二是电极导线。脉冲发生器内含有两个串联的锂-银五氧化钡电池作为能源,储存能量的电解电容器以及各种电子线路。脉冲发生器的外壳由钛制成,其连接器由环氧聚合物树脂制成,连接器有3~4个插孔与感知和除颤电极导线相连。电极导线的另一端与心脏相连,其作用是通过它监测心电信号,识别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否发作并释放电能进行复律或除颤。ICD能感知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维性颤动,按临床室性心动过速频率设定心动过速感知频率,当室性心动过速频率高于感知频率,脉冲发生器即被触发放电,对心脏释放电击能量,实施治疗功能。
ICD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1.伤口出血或血肿形成。
2.囊袋伤口破裂和感染。
3.血胸或血气胸。
4.心肌穿孔。
5.静脉血栓或气栓。
6.电极导线移位。
7.电极导线损伤和断裂。
8.脉冲发生器故障。
1.评估患者的病情、对手术的心理反应及对手术的接受程度、手术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支持系统和经济情况。
2.耐心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减轻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取得患者的配合。
3.术前协助完善各项常规检查。
4.术前手术区备皮 范围是双颌以下,剑突以上,包括两侧腋窝。
5.术前一晚练习使用便器床上排便。
6.术前一晚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证良好的休息,必要时遵医嘱予适量的镇静剂。
7.手术前一晚遵医嘱停抗凝针,停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口服7天,口服华法林的患者监测INR<1.5。
8.术前建立静脉通道。
9.术前30~60分钟遵医嘱予抗生素静点,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10.有义齿的患者手术前取下义齿放于冷水中,取下首饰并交由家属妥善保管。
11.术日根据术者要求及麻醉方式,做好饮食宣教(如:禁食水)。
1.埋置起搏器部位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防止伤口渗血发生血肿。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渗血、血肿及波动感,如有异常报告医生。
2.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3.密切观察电解质的变化。
4.术后予心电监测,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
5.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6.体位及活动 10~12小时内平卧,禁止翻身及坐起,双下肢自由活动,术侧肢体腕关节、肘关节可自由活动,术肢可做旋转运动。12小时后可半卧位,但患者不可主动用力,要被动摇高床头,可向心脏同侧翻身,禁止对侧翻身,以防电极脱位,可循序渐进下床活动。
7.避免起搏器同侧的上肢剧烈活动、高举、外展及提取重物等,同时不可拍打背部,以防止电极脱位。
8.因有手术切口,术后需根据血常规结果,遵医嘱使用抗生素。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皮肤发红、发热,手术切口异样疼痛,若有以上情况发生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9.及时准确做好护理记录。
10.在执行各项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限制探视人员,以严防感染的发生。
11.术后卧床期间应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高蛋白、生冷、易产气食物(鸡蛋、牛奶、豆制品),以减少因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引起胃胀、腹部不适。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过度用力而引起电极脱位。
12.按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ICD风暴的发生。
1.随时注意安装永久起搏器处皮肤的清洁,观察有无红肿破溃,如有此症状请马上来院就诊。避免穿紧身的内衣,女性患者避免穿带有钢托的内衣,以免造成囊袋皮肤破溃引发囊袋感染。
2.如有心慌、心悸、头晕、心率低于出院时起搏器设定的频率时,应就近到医院就诊。
3.定期细致随访,以评价疗效,优化起搏器参数,防治并发症,调整治疗用药,最大程度地发挥疗效。
4.术后3个月内避免起搏器同侧的上肢剧烈活动、高举、外展及提取重物等,同时不可拍打背部,以防止电极脱位。
5.术后3个月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从事较剧烈的活动,但尽量避免游泳、打羽毛球等术侧肢体过度外展或上举的活动。
6.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部分电器均不会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功能。
7.电磁波近距离可影响起搏器功能,应保持安全距离,如:电磁灶<60cm、移动电话<15cm、电钻<30cm、大型音响<15cm等。
8.安装起搏器不可靠近有雷达、广播电视发射天线、大型发电设备、高压变电站、高压设备、大型电极、强磁场等的地区。
9.随身携带起搏器植入卡。
10.当安装起搏器的患者接受检查和治疗前应告知自己安有起搏器,以避免有影响的检查和治疗,如:磁共振、电手术刀、电除颤、电针灸、放射治疗等。
11.按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避免ICD风暴的发生。
[1]华伟.临床实用心脏起搏技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王洁,潘玲芳.一例再同步除颤器植入术后频繁除颤的护理体会.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1):1009.
[3]马柳英,罗旭芬.一例频发心室颤动患者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术的护理.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4):2301-2302.
[4]张艳青.一例心脏埋藏式除颤器(ICD)植入术的护理体会.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3):148∶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