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根据本区域的风险等级,严格执行本地人民政府关于“四类人员”(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发热症状患者、密切接触者)相关管理要求,制定本机构疫情期间患者入院筛查流程。对有流行病学史、存在新冠肺炎感染风险的入院患者,可通过影像学、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做进一步鉴别诊断。中、高风险地区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置过渡病房,对新收入院的患者进行单间收治,待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再转至常规病房进一步住院治疗,降低潜在院内交叉感染风险。门诊是患者入院的第一道关口,做好预检分诊、检查、体检、病情评估等,对保障患者住院安全十分重要。疫情初期,采取及时控制患者收住院、调整门诊排班模式、关闭封闭院区门诊等措施,到疫情逐步控制,有序恢复门诊正常诊疗秩序。
保障门诊大厅、患者诊室通风。分时段预约挂号就诊,急诊优先就诊。控制门诊大厅人员密度,入口处限制人流量,设置就诊等候区域。一人一诊室,排队1m距离。张贴规范鲜明院感、就诊标识,引导有序就诊。充实预检分诊力量,发热患者及家属建议发热门诊就诊。因地制宜设置隔断,划分不同区域。根据患者数量,每日定时地面、物表、空气消毒。
优化收治流程,将每个环节压缩最短时间:预检、挂号、就诊、缴费、检查、复诊、办入院等,每个新患者在1小时50分钟内完成收治。加强通信支持,利用对讲机、内线电话、公共手机等加强及时沟通。加强信息化支持,在线阅CT动态图、开展门诊同步打印检验结果。分别制定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收治流程、社会精神障碍患者收治流程、新冠肺炎精神障碍患者收治流程等,及时公开。
门诊准确掌握各病区可收治病床数。做好送治人员书面知情同意并签字,如民警、救助站、社区、家属等。肇事肇祸患者确保收治时门诊安全,严防冲动伤人。
提高门诊工作人员的防护级别,要求门诊医生、分诊台护士等与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采取二级防护;门诊挂号室、收费室等与患者间接接触的空间严格实行消杀流程。
门诊做好快速筛查评估,急查血常规、肺部及头部CT、新型冠状病毒抗体、血生化等,排除躯体疾病,根据检查结果评估是否能收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