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药的分布和生产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不同产地的气候、土壤、水质等因素都会影响特定药材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形成“一方水土产一方药”的格局。中药的生长又有其时间周期,尤其植物药在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药用部位有效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能否适时采收以确保药材品质优良,就显得至关重要,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到:“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曝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废人功,卒无裨益。”因此,中药质量的优劣离不开产地和采集的适宜性。
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了中药产地的适宜性:“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新陈,并各有法。”后世在不断的中医药临床和生产实践中逐渐演化出“道地药材”的概念。“道地药材”作为专用术语首见于明代的《本草品汇精要》,书中对每种药物项专列“道地”条目,明确道地优劣药材268种,其中包括32种川药,27种广药,8种怀药。
所谓 道地药材 ,是指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带有明显地域特点的药材。亦即某一地区(道)所产的某种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因而素有盛名。目前我国已形成东北与华北、江南与华南、西南、西北等4个道地中药材优势产区,涉及历史上的关药(山海关以北、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北部地区)、北药(河北、山东、山西以及陕西北部)、怀药(河南)、淮药(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鄂、皖、苏)、浙药(浙江)、南药(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广药(广东、广西和海南)、川药(四川、重庆)、云药(云南)、贵药(贵州)、秦药(陕西及周围地区)等。其中比较著名的如:
东北三宝:人参、鹿茸、五味子。
四大怀药(河南怀庆府,今沁阳):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
四大南药:砂仁、益智、巴戟天、槟榔。
浙八味:浙贝母、杭白菊、浙麦冬、白芍、白术、玄参、延胡索、温郁金。
十大广药:巴戟天、广地龙、高良姜、化橘红、金钱白花蛇、春砂仁、广佛手、广陈皮、沉香、广藿香。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非一成不变。譬如三七,现在考证三七最早栽培于广西,清代覃恩祚著《归顺州志》记载:“三七……以田州产者为最良。”20世纪70年代,三七主产地从广西一带转至云南文山。如今,云南文山产的叫三七,广西产的则称作田七。这种道地药材产地的变迁与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科技因素、社会因素等均有关,而药材的品质和临床疗效始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标准。
中药的采收一般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民谚云“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说明药材必须在适当的时节采集,正如《备急千金要方》所指出的“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中药材质量的好坏,与其所含有效成分的多寡密切相关。有效成分的积累会随着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产生动态变化,即不同品种的药材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药用部位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进而影响到其临床疗效。比如,薄荷在生长初期不含薄荷脑,而在开花末期薄荷脑的含量才急剧增加;又如杜仲要在种植15~20年后剥皮,质量才符合《中国药典》规定的要求。所以,中药的适时采集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确定中药的适宜采收时间,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和产量的最大化(产量高峰期)为原则,对含有毒成分的药材,则应在药效成分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
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采收时节和方法,按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如青蒿在花前盛叶期采收,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垂盆草中含有的垂盆草苷含量在4—10月逐渐升高,从0.1%升高至0.2%,而春季则无,因此,10月份采收才能对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在植物生长旺盛期,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如大青叶、艾叶、荷叶等,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最强,相应的有效物质合成积累得也多。凡可在冬季采收的,往往是经冬不凋的耐寒植物,或有特殊药用价值者,如冬桑叶、侧柏叶。
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有效成分含量也会相应减少。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均在花蕾时采收,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红花宜在花冠由黄变橙红时采收。而蒲黄之类以花粉入药的,则须在花朵盛开时采收。
除较特殊的如覆盆子、青皮、枳实等以未成熟果或幼果采收外,一般以果实充分成熟或完全成熟时采收。以种子入药的,通常在果实成熟后采集,如莲子、白果、沙苑子、菟丝子等。有些种子成熟时易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者,如小茴香、牵牛子、豆蔻等,则应在刚成熟时采集。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子、女贞子等,最好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时分采收。
此类药材应以秋冬或初春季节,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采收比较适宜,因为此时植物处于休眠状态,营养物质消耗少,有效成分积累较高,所谓“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如天麻、葛根、玉竹、大黄、桔梗、苍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如半夏、延胡索等则要在夏天采收。
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此时树皮养分及汁液增多,皮部和木部容易剥离,伤口较易愈合,如黄柏、厚朴等;肉桂则考虑到有效成分含量及挥发性,多在9月采收。根皮通常在秋后挖根后剥取,因秋后植物的养分多贮存于根部,有效成分充足,如桑白皮等;或趁鲜抽去木心,如牡丹皮、五加皮等。
动物类药材,传统上一般根据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来捕捉。如鹿茸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过时则角质化,不成茸。哈士蟆于秋末的“冬眠期”捕捉。又如蜈蚣传统在秋季采收,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组胺含量均高于春季,镇痛作用也较春季强,但秋季捕捉难度大,商品不易干燥、贮藏,春季采收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矿物药则随时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