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治疗外感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多味辛质轻,趋向升浮,主入肺和膀胱经。其作用特点是轻扬发散,偏行人体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或微微发汗,使在表之邪随汗出而外解。故有发汗解表之功,从而达到祛除表邪,治疗表证,防止表邪内传,控制疾病传变之目的。即《黄帝内经》所载:“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同时,部分解表药因宣发透散之性,兼有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止痛、透疹、消疮等功效。
【主治病证】 解表药主要用于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而汗出不畅、脉浮等外感表证。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风湿痹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药物分类】 根据解表药的药性及功效主治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发散风寒药和发散风热药两类,也可称为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表1-1)。
表1-1 解表药分类表
【使用注意】 使用发汗力较强的解表药时,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耗散阳气,损伤津液。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等虽有表证,亦应慎用解表药。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春夏、江南湿热地区患者(腠理疏松,容易出汗)用量宜轻;秋冬、北方严寒地区患者(腠理致密,不易出汗)用量宜重。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 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 A. Mey.或木贼麻黄 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山西、河北、甘肃等地。秋季采割绿色的草质茎,晒干,切段。生用、蜜炙或捣绒用。
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本品味辛能发散,性温可祛寒,善于开泄腠理,透发毛窍,通过发汗以外散表邪。因其发汗力强,素有“发散第一药”之称,为发汗解表之要药。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腠理郁闭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脉浮而紧的风寒表实无汗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本品辛散苦泄,既可外开皮毛之郁闭,使肺气宣畅,呼吸调匀;又能内泄肺气之壅滞,使肃降正常,喘咳平息。尤善宣肺气而平喘咳,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胸闷喘咳良药,应用广泛。治疗风寒外束,肺气内壅的喘咳实证最为适宜,常配苦杏仁、甘草,如三拗汤。
本品外可开泄腠理,发汗解表,使肌表之水湿从毛窍外散;内能宣通肺气,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有利水消肿之功。常用于水肿起于头面部,迅速遍及全身,小便不利兼有表证之风水浮肿,常与甘草同用,如甘草麻黄汤。
煎服,2~10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蜜炙,小儿、老人及体虚者宜捣绒。
本品发汗宣肺之力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应慎用。
麻黄根与麻黄 麻黄根 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味甘涩,性平,入心、肺经,功用固表止汗,善治气虚自汗、阴虚盗汗、产后虚汗不止等。 麻黄 味辛苦,性温,入肺及膀胱经,可开腠理,通毛窍,发汗散寒以解表,又长于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用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及风水水肿等证。二者虽同出一源,然功效迥异。总之, 麻黄 以发散为主,而 麻黄根 则以收涩为优。故用于发汗时,麻黄须去根、节,而固表止汗时切忌使用麻黄。
1.用麻黄、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浓缩液,制成鼾静通口服液,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能改善换气,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医,2001,20(1):59]。
2.治疗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在患处[新中医,1999,31(10):36]。
草麻黄茎含1%~2%生物碱,其中40%~90%为麻黄碱;又含儿茶鞣质6%和挥发油,挥发油中含有1 α -松油醇。木贼麻黄含1.15%~1.75%生物碱,其中主要是麻黄碱和伪麻黄碱。矮麻黄含总生物碱(以麻黄碱计)1.15%。麻黄有抑制流感病毒、解热、兴奋中枢、抗疲劳、加快心率等作用。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甘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麻黄的作用较强。
麻黄味辛 , 解表出汗 , 身热头痛 , 风寒发散 。
麻黄的“双刃剑”效应
麻黄碱及伪麻黄碱是麻黄的主要化学成分,能使皮肤、黏膜以及内脏血管收缩,通过激动肾上腺素受体,有效减轻鼻腔充血反应,缓解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因此在治疗感冒、鼻炎和咳喘等方面颇有疗效。据统计,含麻黄碱类的药物品种至少有500种以上,多为感冒药、止咳药、治哮喘药、滴鼻剂和外用膏剂等,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新康泰克)、氨酚伪麻美芬片Ⅱ/氨麻苯美片(白加黑)等都可被称为“麻黄类”感冒药。但需特别注意的是,麻黄碱还能使人体脉压加大,血压升高,用药过量则会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等副作用。运动员在服用麻黄碱后会明显增加兴奋程度,使自己超水平发挥,故麻黄碱类药品也属于国际奥委会严格禁止的兴奋剂。长期服用含麻黄碱药物则有成瘾的可能,麻黄碱也被毒品贩子用来非法制作成冰毒。因此,全面认识中药利害共存的特点,树立正确、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观是非常必要的。
首载于《名医别录》,“主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
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春、夏二季采收,除去叶,晒干,或切片晒干。生用。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本品辛能发散,甘可扶阳,温则去寒。发汗之力虽较麻黄缓和,但并不专于发散,且善于宣阳气,畅营阴,有助卫实表、发汗解肌、外散风寒之功。对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外感风寒,均可选用。治风寒表实,恶寒,无汗,脉浮紧者,常与麻黄相须为用,如麻黄汤;治风寒表虚,恶风,汗出,脉浮缓者,每与白芍配伍,如桂枝汤。
本品辛散温通,既能温散血中之寒凝,又能宣导诸药,有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之效,故凡是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痛,皆可使用。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常与白芍、饴糖等配伍,以缓急止痛,如小建中汤;治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与当归、吴茱萸配伍,如温经汤;治风寒湿痹,肩臂关节疼痛,与附子配伍,以散寒通痹止痛,如桂枝附子汤。
本品甘温,能温助一身之阳气,凡阳气不通或阳气不足之证,皆可选用。上可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用于心阳不振,心动悸,脉结代者,与炙甘草、人参、麦冬等同用,如炙甘草汤;中可扶脾阳,化痰饮,助运水,用于脾阳不运,水湿内停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眩晕,心悸等,与茯苓、白术配伍,如苓桂术甘汤;下可温肾阳,逐寒邪,助气化,用于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失司之蓄水证,水肿,小便不利者,多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如五苓散。
本品归心经,其温通心阳之功,又能制肾水,平冲降逆。治阴寒内盛,引动下焦之气上冲心胸发为奔豚,症见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常重用本品,如桂枝加桂汤。
煎服,3~10g。
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故凡外感热病、阴虚阳盛、血热妄行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1.治疗脱疽(现代医学称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桂枝50g、川芎50g、木瓜50g、生姜50g、细辛30g、独活30g、白芷30g、红花30g、当归30g,煎汤后趁热浸泡患处[湖南中医杂志,2001(4):38]。
2.治疗慢性低血压综合征。黄芪30g、桂枝10g,水煎5~10分钟,当茶饮用,含服西洋参2~3片。2周为1个疗程[浙江中医杂志,2012,47(7):481]。
主要含挥发油,以桂皮醛为主;另含反式桂皮酸、原儿茶酸、香豆素、酚类、有机酸、多糖、苷类等。桂枝有解热、降温、抑菌、抗病毒等作用,其次还有健胃、利尿、强心、镇痛、镇静、抗惊厥等作用,还能使冠状动脉血流增加。
桂枝小梗 , 横行手臂 , 止汗舒筋 , 治手足痹 。
首载于《名医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 Perilla frutescens (L.)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夏季枝叶茂盛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辛,温。归肺、脾经。
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本品辛温气香,辛能发表,温能散寒。解表散寒之力较为温和,“无过汗伤中之患”(《本经逢原》)。既可药用又可食用,可预防或治疗风寒感冒轻证。因其兼有行气和胃,化痰止咳之功,故对风寒表证兼有气滞胸闷呕恶或咳嗽痰多者,较为适宜。多与香附、陈皮等理气药配伍,如香苏散;或配苦杏仁、桔梗等化痰止咳药同用,如杏苏散。
本品味辛能行,调理脾胃之气,以宽中除胀,和胃止呕,善治多种原因所致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纳食不佳者。治七情郁结,痰凝气滞之梅核气,常与半夏、厚朴等同用,如半夏厚朴汤。又兼理气安胎之功,用治妊娠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多配砂仁、陈皮等理气安胎药同用。
此外,本品尚能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所致腹痛吐泻者,可单用或配生姜、陈皮、广藿香等。
煎服,5~10g,不宜久煎。
紫苏叶、紫苏梗与紫苏子 三药来源于同一种植物,因药用部位不同,功用亦有所区别。叶片入药称紫苏叶,其茎入药称紫苏梗,果实入药为紫苏子。 紫苏梗 ,辛,温,归肺、脾经。功能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用于胸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 紫苏子 ,辛,温,归肺经。功能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等。一般认为,紫苏叶偏于发散风寒,紫苏梗偏于理气宽中安胎,紫苏子偏于化痰止咳平喘。
1.治疗阴囊湿疹。用鲜紫苏茎叶或干紫苏,鲜紫苏每次250g,干紫苏50g左右,加水500ml,沸后煎10分钟(干紫苏煎12分钟左右),倒在干净的洗盆里,晾到40℃左右,用干净纱布浸湿煎液后轻轻拍打患处[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4):23]。
2.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紫苏10g、苦杏仁10g、桔梗10g、前胡10g、紫菀10g、陈皮12g、百部10g、炙甘草5g,水煎滤汁300ml,每次服150ml,每日2次。首服3剂后复诊有效者,原方加减后续服,最多不超12剂[中医研究,2010,23(4):42-43]。
主要含挥发油,内含紫苏醛、左旋柠檬烯、 α -及 β -蒎烯等,还含精氨酸、枯酸、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 β -D-葡萄糖苷)5- β -D-葡萄糖苷。有解热、抗菌、升高血糖作用。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成肟后,口服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缓解支气管痉挛,对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缩短凝血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
紫苏叶辛 , 风寒发表 , 梗下诸气 , 消除胀满 。
苏子味辛 , 驱痰降气 , 止咳定喘 , 更润心肺 。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
为唇形科植物荆芥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多为栽培。夏、秋两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用,或只取花穗入药。生用或炒炭用。
辛,微温。归肺、肝经。
解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本品辛散气香,辛而不烈,微温不燥,入肺经长于发散风邪,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平和之品。善治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均可配用。治风寒感冒,与防风、羌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感冒,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如银翘散。
本品质轻芳香透散,有祛风止痒,宣透疹毒之功。常用于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或风疹瘙痒,配伍防风、蝉蜕、薄荷等。
本品既能祛风解表,透散邪气,又能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可用于疮疡初起而兼有表证者。偏风寒者,配伍羌活、川芎等;偏风热者,常与金银花、连翘等同用。
本品炒炭后,其性多涩,主入肝经,偏走血分,有收敛止血功效,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等多种出血证。
煎服,5~10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荆芥穗长于祛风。
1.治疗小儿发热。荆芥1 000g用中药煎药机煎制成水剂,灌装到专用中药袋10袋,每袋含荆芥水剂100g,将荆芥水剂1袋加入热水1 500ml稀释泡足,同时按摩患儿足部及足底涌泉穴,泡双足30分钟至患儿背部出汗。每日2次或3次,连用3天为1个疗程[护理研究,2010,24(5):412-413]。
2.治疗小腿慢性溃疡。荆芥10g、连翘20g、白芷10g、生地黄15g、白芍10g、当归20g等,每日1剂,水煎30分钟,晾温后浸泡病变部位,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浸泡后暴露患处[四川中医,2006,24(9):80-81]。
主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消旋薄荷酮、胡椒酮、少量右旋柠檬烯等;尚含单萜类荆芥苷及黄酮类成分等。其水煎剂可加快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有微弱的解热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荆芥生品不能缩短出血时间,但荆芥炭能使出血时间缩短。
荆芥味辛 , 能清头目 , 表汗祛风 , 治疮消瘀 。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
为伞形科植物防风 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主产于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切厚片。生用。
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本品味辛发散,甘缓不峻,微温不燥,药力平和,尤长于祛除风邪。古人称其为“治风通用”之品,且素有“风药中润剂”之称,对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风湿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与荆芥、羌活等配伍,如荆防败毒散;治风热表证,与薄荷、蝉蜕等药同用;治外感风湿,头痛身重者,与羌活、川芎等药配用,如羌活胜湿汤;治卫气不足,肌表不固,感冒风邪者,与黄芪、白术益卫固表药同用,如玉屏风散。
本品辛而微温,既能祛风散寒,又能胜湿止痛,为常用的祛风湿、止痹痛药,可用治多种因风寒湿所致疼痛证。治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多配羌活、姜黄等,如蠲痹汤。
本品辛能散风邪而止痒,可用治多种皮肤病,尤以风邪所致瘾疹瘙痒者多用。且因其药性平和,以祛风见长,故风寒、风热均可选用。偏风寒者,与荆芥、当归等药配伍,如消风散;偏风热者,配薄荷、蝉蜕等药同用。
本品功专祛风,既能辛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以止痉。用于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所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项背强急的破伤风,可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本品入肝、脾经,有疏肝理脾之功。可用于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腹痛泄泻者,与白术、白芍、陈皮同用,即痛泻要方。
煎服,5~10g。
本品药性偏温,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
1.治疗药物疹、荨麻疹、风疹等引起的皮肤瘙痒。防风20g、徐长卿20g,煎汤外洗,每日1剂[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0):28]。
2.治疗面神经炎。防风30g、白附子12g、白僵蚕12g、全蝎10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内蒙古中医药,2007(2):9]。
主要含挥发油、色原酮类、香豆素类、聚炔类、多糖及 β -谷甾醇、甘露醇、苦味苷等。防风煎剂对三联疫苗、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及痢疾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水浸液有明显加强机体免疫功能作用。防风还有抗炎、镇痛、镇静、抗菌、抗溃疡、抗惊厥、抗过敏、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防风甘温 , 能除头晕 , 骨节痹疼 , 诸风口噤 。
“疗风最要”数防风
自先秦开始,一直以“防风”为正名。张志聪言其“禀土运之专精,治周身之风证,盖土气厚,则风可屏,故名防风”,可见防风之名与其作用相关。《本草纲目》载:“防者,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防风不仅能祛风,还能御风,临床常与黄芪配伍,应用广泛。《神农本草经》载防风和黄芪均“主大风”,黄芪为补气升阳要药,防风为治风之通用药。二药相配,一固表、升阳,一疏散、祛风,黄芪得防风则无恋邪之弊,防风得黄芪不虑其发散太过,散中寓补,各彰其性。现代临床常用治表虚自汗,气虚感冒,或预防感冒,疗效甚佳,如玉屏风散。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为伞形科植物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或杭白芷 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Benth. et Hook. f. var. formosana (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等地。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切厚片。生用。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本品辛散温通,作用温和,散寒解表之力较弱,用于风寒感冒轻证,可以生姜汁调白芷末,涂搽太阳穴而取效。因其芳香上达,实以止痛、通鼻窍见长。故对风寒感冒而头痛较剧或鼻塞流涕者,更为适宜,可与防风、羌活、川芎等药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本品辛温升散,芳香走窜,长于祛风止痛,作用部位广泛,头痛、牙痛、脘腹疼痛、风湿痹痛等皆可使用。因其主入阳明经,故对邪入阳明,前额、眉棱骨痛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治外感风寒,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可单用;或与川芎、防风、细辛等药同用,如川芎茶调散。治牙龈肿痛,可以白芷、吴茱萸浸水漱口;或配伍细辛、生地黄等为末,搽牙龈患处。
本品辛香温通,有宣通鼻窍之功,可宣利肺气,升阳明清气,通鼻窍而止疼痛,改善鼻塞不通、浊涕不止、前额及眉框疼痛等症状,内服或外用均有一定效果。常配辛夷、薄荷、苍耳子等药同用,如苍耳散。
本品辛温香燥,善化浊燥湿而止带,常用于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因其性温,对寒湿下注,带下清稀量多者尤宜,多与鹿角霜、白术、山药等药同用。若为湿热下注,带下黄赤者,可与车前子、黄柏等药同用。
本品又有消肿排脓之功。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疼痛,有散结消肿止痛之功,常与金银花、当归等药配伍,即仙方活命饮;对脓成难溃者,又可排脓除湿生肌,多与人参、黄芪、当归等药同用,如托里透脓散。
煎服,3~10g。
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1.治疗牙痛。取细辛、白芷各15g烘干,冰片1g,研细末过筛制成细辛白芷散,喷牙痛患侧鼻腔,效果显著[中国民间疗法,1999(3):33]。
2.治疗慢性鼻炎。用白芷香散(白芷、紫苏梗、薄荷、苍耳子、辛夷各30g)煎水熏蒸,以鼻腔吸收热蒸汽取效[中医外治杂志,2003,12(6):26]。
白芷与杭白芷的化学成分相似,主要含挥发油,尚含异欧前胡素、欧前胡素、白当归素、佛手柑内酯、珊瑚菜素、氧化前胡素、白芷毒素、花椒毒素、甾醇、硬脂酸等。其水煎剂对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白芷尚有解热、抗炎、镇痛、解痉、降压、抗癌、抗辐射作用。白芷含有的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可用于治疗白癜风、银屑病。
白芷辛温 , 阳明头痛 , 风热瘙痒 , 排脓通用 。
“养鼻养体”用白芷
白芷在古代本草中,多以白茝(音chǎi)为正名。《本草纲目》引王安石《字说》谓:“茝香可以养鼻,又可养体。”芷,原指香草之根,可见白芷因其根色白且芳香而得名。因其尚有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等功效,临床常外用治多种皮肤病,如风湿瘙痒、湿疹、面部色斑、狐臭、白癜风等。在历代祛斑洁面的保健美容方中,白芷使用较为普遍。然需注意的是,白芷内服或干品外用而发生过敏反应者较为罕见,但接触鲜品则极易引起接触性皮炎,对此应加强劳动保护,在采收、加工时减少其对皮肤的损伤。鉴于本品临床常外用于皮肤,故用药后应注意观察,尤其是面部用药,更须如此。
其他发散风寒药药性功用见表1-2。
表1-2 其他发散风寒药药性功用简表
注:表格中加“*”者表示此药有毒,用时当慎,下同。
首载于《新修本草》,“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为唇形科植物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主产于江苏、浙江。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切段,生用。
辛,凉。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本品辛凉轻扬,辛味较浓,透散之力较强,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发汗作用,故对风热表证汗出不畅者尤为适宜。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或风温初起,邪在卫分,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多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或配桑叶、菊花等,如桑菊饮。
本品辛凉轻清,轻浮上升,芳香通窍,善于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本草纲目》载:“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为要药。”治风热上攻,头痛目赤,多与菊花、牛蒡子等药配伍,如薄荷汤;治风热壅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多与桔梗、生甘草、僵蚕等药同用,如六味汤。
本品禀轻宣透散之性,有祛风透疹止痒之功,对风邪所致皮肤瘙痒,使用颇广。用治风热束表,麻疹不透,多配蝉蜕、牛蒡子等药,如竹叶柳蒡汤;治风疹瘙痒,可与荆芥、防风、僵蚕等配伍。
本品兼入肝经,又有疏肝行气之能。对肝郁气滞证,轻重均可。轻证可疏其郁滞,重者则多配柴胡、白芍、当归等疏肝理气调经之品,如逍遥散。
此外,本品能芳香辟秽,还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湿秽浊引起的脘腹胀痛,呕吐泄泻,与广藿香、连翘等同用。
煎服,3~6g;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疏肝行气。
本品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用。
薄荷、牛蒡子与蝉蜕 牛蒡子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蝉蜕 为蝉科昆虫黑蚱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三者皆性寒凉,均能疏散风热、透疹、利咽,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麻疹不畅,风疹瘙痒;风热上攻,喉痹咽痛等。不同之处在于: 薄荷 辛凉芳香,发汗之力较强,又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可用于风热头痛,目赤肿痛,肝郁气滞等。 牛蒡子 辛散苦泄,兼能宣肺祛痰,多用治外感风热或肺热咳嗽,咳痰不畅者;且兼有清热解毒散肿之功,亦可用于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大便秘结者尤为适宜。 蝉蜕 甘寒质轻,兼能开音疗哑,多用治风热郁肺之咽痒音哑;又能明目退翳,解痉,用于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小儿夜啼不安等。
1.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发热。以薄荷、蝉蜕各20g煎汤保留灌肠,疗效优于对乙酰氨基酚[中国全科医学,2005(23):1966]。
2.治疗皮肤瘙痒。薄荷15g、茵陈20g,加水200ml,大火烧开,文火煎30分钟,晾凉,去渣留液。皮肤瘙痒处湿敷20分钟,每日3次[中国民间疗法,2017,25(9):29]。
主要含挥发油,新鲜叶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挥发油1.3%~2%;另含异端叶灵、薄荷糖苷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薄荷醇、薄荷酮、乙酸薄荷酯、莰烯、柠檬烯、异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还有树脂及少量鞣质、迷迭香酸。挥发油内服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汗腺分泌,增加散热,而起到发汗解热作用,并有良好的祛痰止咳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经末梢的冷感受器而产生冷感,并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组织血管的变化而起到消炎、抑菌、止痛、止痒、局部麻醉、解痉(抗乙酰胆碱)、利胆等作用。薄荷酮的刺激性强于薄荷醇。
薄荷味辛 , 最清头目 , 祛风散热 , 骨蒸宜服 。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除寒热,出汗。”
为桑科植物桑 Morus alba L.的干燥叶。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江南居多。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甘、苦,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
本品气轻味薄,轻清疏散,作用较为缓和,兼能止咳。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犯肺卫之发热、微恶风寒、咽痒、咳嗽等症,配菊花、苦杏仁、桔梗等药同用,如桑菊饮。
本品甘寒凉润,苦寒清泄,既能润肺燥,又能清肺热,无论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色黄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皆可配伍使用。轻者可与苦杏仁、沙参、贝母等药配伍,如桑杏汤;重者可配生石膏、麦冬、阿胶等,如清燥救肺汤。
本品苦寒入肝,既能疏散肝经之风热,又能清肝热、平肝阳而明目。主要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多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药配伍;治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目赤涩痛、多泪,多与菊花、蝉蜕、夏枯草等药同用;治肝阴不足,目暗昏花,可与黑芝麻同用,作蜜丸服,即桑麻丸。
此外,本品略能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咳血、吐血之轻证,可单用或配凉血止血药同用。
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故肺燥咳嗽宜蜜制用。
1.治盗汗。趁露采摘鲜桑叶置瓦上焙干,碾细粉,取6g早晨空腹大米汤送服,每日1次,连服3日[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5):3]。
2.治急性结膜炎。桑叶30g,野菊花10g,金银花10g,用凉水500ml浸泡10分钟,用文火煎沸15分钟,先用热气熏眼10分钟,滤过,取其药液,用消毒纱布一块蘸水反复洗患眼5分钟至药凉为止,每日3次[陕西中医,1989,10(2):60]。
主要含芸香苷、槲皮素、异槲皮素、蜕皮甾酮、 β -谷甾醇、菜油甾醇、昆虫变态激素、多种酸类、酚类、维生素B 1 、维生素B 2 、维生素C、微量挥发油、糖类、蛋白质、鞣质等。挥发油成分中有乙酸、丙酸、丁酸、间苯甲酚、丁香油酚等。体外试验发现鲜桑叶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且高浓度煎剂有抑制钩端螺旋体的作用。桑叶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动物高血糖症均有降糖作用。蜕皮激素还能促进人体蛋白质合成,排出体内胆固醇,降低血脂。
桑叶性寒 , 善散风热 , 明目清肝 , 又兼凉血 。
桑叶为何要经霜
现代研究分析,从桑叶中芦丁及绿原酸含量来看桑叶的采收期,最佳采收期应为9月份。但自古以来桑叶的采集时间习惯在秋季霜降后采收,历来多认为桑叶以老而经霜者为佳,故入药用多为冬桑叶,亦称“霜桑叶”或“经霜桑叶”。现在也要求桑叶在10—11月经霜后采收,《中国药典》亦规定初霜后采收。桑叶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每年4月开始发芽,5月份叶初长成,7、8月份叶片最为茂盛,10月下旬左右开始经初霜,经霜后1个月左右就开始落叶,且有效物质含量急剧下降,不宜入药。据此认为桑叶采收期应为10月下旬经初霜后,此时采集的桑叶中芦丁及绿原酸含量相对较高,只比9月份略有降低,同时也符合桑叶药用须经霜的传统要求[中国现代中药,2006(5):8-9,15]。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
为菊科植物菊 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头状花序。主产于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省。药材根据产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为“亳菊”“滁菊”“贡菊”“杭菊”“怀菊”,以亳菊和滁菊品质最优。因花的颜色差异,又有黄菊花和白菊花之分。9—11月花盛开时分批采收,阴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晒干。生用。
甘、苦,微寒。归肺、肝经。
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能疏散肺经风热,但发表之力和缓。主要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咳嗽等,多与桑叶相须为用,如桑菊饮。
本品性寒入肝,有清肝火、平肝阳之功。可用于肝阳上亢或肝火上攻,眩晕头痛,以及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者,常与羚羊角、钩藤等药配伍,如羚角钩藤汤。
本品苦能清泄,既能疏散肝经风热,又能清泻肝火,益阴明目。用治肝经风热,目赤肿痛,多与蝉蜕、木贼、白僵蚕等药配伍;治肝肾精血不足,眼目昏花,常与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
本品味苦性微寒,又能清热解毒。用于疮痈肿毒,多与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因其清热解毒之力不及野菊花,故临床较野菊花少用。
煎服,5~10g。疏散风热多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多用白菊花。
1.治高脂血症。菊花、丹参、山楂各10g,每日1剂水煎代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连服3个月[山东中医杂志,1993,12(1):57]。
2.治疗急慢性咽炎。菊花10g、金银花8g、麦冬12g、桔梗8g、胖大海6g、木蝴蝶1g、生甘草6g。上药掺匀,取适量加入白开水浸泡10~15分钟,代茶饮,每日1剂,急性咽炎用1~2个疗程,慢性咽炎用3~5个疗程[山东中医杂志,1995(6):277]。
主要含挥发油,油中为龙脑、樟脑、菊油环酮等;尚含菊苷、腺嘌呤、胆碱、黄酮、水苏碱、微量维生素A、维生素B 1 、维生素E等。黄酮类包括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大波斯菊苷、刺槐苷等。菊花有抗病原体和抗炎作用,其水浸剂或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种致病性杆菌及皮肤真菌均有一定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PR3和钩端螺旋体也有抑制作用。菊花水煎醇沉制剂对离体兔心脏有显著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提高心肌耗氧量的作用,并能降低血压,抑制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并有缩短凝血时间、解热、抗炎、镇静作用。
菊花味甘 , 除热祛风 , 头晕目赤 , 收泪殊功 。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为伞形科植物柴胡 Bupleurum chinensis DC.或狭叶柴胡 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北柴胡主产于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南柴胡主产于湖北、四川、安徽等省。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
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热,入肺、胆经,功善解表退热,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对感冒发热,无论风寒、风热皆可使用。治伤寒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胸胁苦满,柴胡用之最为适宜,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多与黄芩同用和解少阳,如小柴胡汤。
本品辛行苦泄,入肝经,善于条达肝气,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失调,痛经等,多与香附、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用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神疲食少者,常与当归、白术等药配伍,如逍遥散。
本品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举陷。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脏器脱垂证,多与黄芪、升麻等药同用,如补中益气汤。
此外,还具退热截疟作用,又可用治疟疾寒热。
煎服,3~10g。和解退热宜生用;疏肝解郁宜醋炙;升举阳气可生用或酒炙。
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故肝阳上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柴胡与升麻 升麻 为毛茛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根茎。二者皆为辛苦微寒之品,都能解表退热,升阳举陷,用治表证发热及中气下陷证。然 柴胡 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常用治伤寒邪在少阳及疟疾,寒热往来等,为治少阳证之要药;又能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而 升麻 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其升提之力较强,且善清热解毒,用治牙痛、口疮、咽痛、丹毒、痄腮等多种热毒证。
1.治疗女性功能性水肿。柴胡20g、黄芪40g,水煎服,每日1剂[辽宁中医杂志,1991(12):22]。
2.治疗急性乳腺炎。以柴胡9g煎汤后,吞服全蝎3g(研细末),每日1次,病程短者只服1次可愈[时珍国药研究,1993,4(1):40]。
主要含柴胡皂苷和柴胡皂苷元;另含 α -菠菜甾醇、7-豆甾烯醇、22-豆甾烯醇、豆甾醇、柴胡醇,以及挥发油、芸香苷、多糖、生物碱等。柴胡具有较明显的解热、镇静、镇痛、镇咳、抗炎、抗病原体、降压、减慢心率等作用。柴胡多糖能增强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使其免疫抑制状态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又有抗脂肪肝、抗肝损伤、利胆、降低转氨酶、兴奋肠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抗溃疡、抑制胰蛋白酶、抗感冒病毒、增加蛋白质生物合成、抗肿瘤、抗辐射等作用。
柴胡味苦 , 能泻肝火 , 寒热往来 , 疟疾均可 。
柴胡退热功效良
柴胡在各种表现有发热的疾病中应用广泛,其退热功能早已被历代医家认可。现代临床用柴胡制成的单味或复方注射液,用于外感及其他多种原因发热,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退热效果稳定、持久、温和。《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的柴胡制剂包括柴胡口服液、柴胡滴丸、小柴胡颗粒、小柴胡片、小柴胡泡腾片、小柴胡胶囊、正柴胡饮颗粒、柴胡舒肝丸8种。除柴胡舒肝丸外,其余7种均可用于退热。关于柴胡退热功能,唐以前已经认识到其和解退热、泻痰结实热、退虚热之功,唐以后进行了补充与完善,认为柴胡不仅有“和解退热”之功,亦有“解表散热”之能,扩大了柴胡退热的应用范围,使其广泛应用于临床。总结前人经验,可将柴胡退热功能概括为解表散热、和解退热、清泻实热(包括痰、湿、肝胆、肺、三焦实热)、退虚热[中医研究,2010,23(4):12-13]。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为豆科植物野葛 Pueraria lobata (Willd.)Ohwi的干燥根,习称野葛。主产于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秋、冬二季采挖,多除去外皮,趁鲜切成厚片或小块,干燥。生用,或煨用。
甘、辛,凉。归脾、胃、肺经。
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
本品甘辛性凉,轻扬升散,入肺经,有解肌退热之功。对外感表证,发热头痛,无论风寒、风热皆可选用。又善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表实、表虚均可,为治项背强痛之要药。表实无汗者,与麻黄、桂枝等药配伍,如葛根汤;表虚有汗者,与桂枝、白芍等药同用,如桂枝加葛根汤。
本品入脾、胃经,甘凉兼清肺胃之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有生津止渴之功。用于热病伤津口渴,多与芦根、天花粉等药同用;治内热消渴,口渴多饮,常与天花粉、麦冬等药配伍,如玉泉丸。
本品辛散性凉,有发散表邪,透发麻疹之功。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畅,多与升麻、芍药等配伍,如升麻葛根汤。
本品味辛升发,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止痢之效。用于外感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身热下利,或湿热泻痢,多与黄芩、黄连同用,如葛根芩连汤;治脾虚泄泻,常与人参、白术等药配伍,如七味白术散。
本品味辛能行,尚有通经活络之功。近代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眩晕头痛、中风偏瘫、颈项疼痛、胸痹心痛、神经性头痛、早期突发性耳聋等,有通络止痛,增加脑及冠脉血流量的作用,如愈风宁心片。
本品尚有解酒毒之功。可用治饮酒过多,伤及脾胃,恶心呕吐者,以葛根粉末与葛花、砂仁等同用,如葛花丸。
煎服,10~15g。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1.治高血压。葛根槐茺汤(葛根30g,槐米15g,茺蔚子15g,煎汤500ml),早晚各服250ml或泡水当茶饮,1个月为1个疗程[湖北中医杂志,1985(1):27]。
2.治颈项强痛。葛根40g,厚朴15g煎汤,每日分2次服,连服3天至2周[山东中医杂志,1990,9(6):48]。
主要含异黄酮成分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大豆黄酮、大豆黄酮苷及 β -谷甾醇、花生酸,以及多量淀粉。其煎剂和醇浸剂有解热作用。其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由于葛根能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而有明显降压作用,能较好地缓解高血压患者的“项紧”症状。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增加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凝集。黄酮苷元对肠管有解痉作用。此外,葛根还有降血糖及雌激素样作用。
葛根味甘 , 祛风发散 , 温疟往来 , 止渴解酒 。
其他发散风热药药性功用见表1-3。
表1-3 其他发散风热药药性功用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