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及检验方法的不断改进,检测项目和检测结果的针对性、可靠性、有效性也不断提高,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各种影响或干扰因素对检测标本的留取与收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各种标本采集的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正确采集标本,使检验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1.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机体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非疾病因素均能影响患者的检验结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1)生物变异学:包括性别、年龄、种族、体重、营养、生理节律等。
(2)饮食:饮食结构、食物种类和餐后时间长短、空腹时间长短都会影响检验结果。
(3)情绪运动和体位:尤其是体位改变可引起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因此,护士在采血时应让患者的体位固定,采血前10~15分钟稳定自己的体位,并保持情绪稳定。
(4)溶血和脂血:溶血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影响因素,受影响最严重的是血钾。
(5)药物:如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抗凝血药等。
2.血管外科疾病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加上微创手术中大量使用对比剂,可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临床上除需监测血、尿、便三大常规外,还应重点关注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的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测定: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筛选试验,用于术前凝血功能及口服抗凝血药(如华法林)的检测。参考值为11~15秒。PT延长,见于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等。P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血药(如华法林)的常用指标。INR在2.0~3.0时,用药比较安全有效。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测定: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常用的筛选试验,参考值为20~40秒。在抗凝治疗中,作为肝素治疗的观察指标。
(3)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测定:对纤维蛋白原的异常测定最敏感。参考值为16~18秒,待测血浆比对照血浆延长3秒以上有临床意义。
(4)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测定:监测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参考值为2~4.8g/L。在血栓性疾病治疗前,可显著升高,是溶栓治疗中重要的监测指标。
(5)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的特有代谢物,用于区别和监测继发性纤溶。参考值为0.5mg/L。>0.5mg/L有临床意义。活动性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塞时,血浆D-二聚体显著升高。在溶栓治疗中先升高后降低,是判断溶栓效果的重要观察指标。
(6)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是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产物的总称。在纤溶亢进时FDP含量会明显升高,联合D-二聚体检测可以鉴别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参考值为0~5μg/ml。
(7)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当微血管受伤时,它黏附于损伤部位,进而聚集变性形成血栓以利止血。参考值为(100~300)×10 9 /L。用于鉴别出血是否因血小板减少引起,也可作为口服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的监测指标。
(8)白蛋白(albumin,ALB)测定:参考值为40~50g/L。白蛋白降低主要见于急性或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的白蛋白分解代谢增加、白蛋白异常丢失,如肾病综合征等。
(9)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测定:参考值为男性,0~60岁3.1~8mmol/L、≥60岁3.6~9.5mmol/L;女性,0~60岁2.6~7.5mmol/L、≥60岁3.1~8.8mmol/L。尿素氮增高见于各种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原因导致的肾病,如心力衰竭、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
(10)肌酐(creatinine,CREA)测定:参考值为男性,0~60岁57~97μmol/L、≥60岁57~111μmol/L;女性,0~60岁41~73μmol/L、≥ 60岁41~81μmol/L。
(11)血脂测定:血脂即血浆或血清中所含的脂质,其中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Ch)、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磷脂(phospholipid,PL)、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等。正常人TG水平高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成年后随年龄上升,参考值为0.4~1.7mmol/L。甘油三酯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等,血脂测定是临床了解病情和判断药物疗效的重要手段。
(12)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测定:评定糖尿病的控制程度,反映测定前1~2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参考值为4%~6%。低于参考范围表明最近可能有低血糖发作、血红蛋白变异体存在或红细胞寿命变短(如溶血性贫血、妊娠等)。
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断依据病史和相关的辅助检查,而影像学检查是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方法。血管外科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无创检查有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A、MRI和MRA、放射性核素血管检查(如脑血管显像、双下肢显像、肺灌注显像、肾动态显像等);有创检查主要是血管造影检查,包括静脉造影和动脉造影。
所有患者常规行胸部X线检查,特别是中等以上手术病例,如胸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多发性大动脉炎、颈动脉狭窄等,以了解可能存在的异常,如肺气肿、肺部感染、纵隔肿物、心脏异常等,并测量心胸比率。肺血管阴影增强是因肺血流量增加,一般由肺静脉淤血引起。
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疾病多合并有心脏疾病,且血管外科手术大、出血多、时间长、危险性大,因此,手术前应常规行心电图检查,如有心律失常,必要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判断心律失常的程度和类型。
多普勒超声可以精确测量肢体各部位的收缩压,并计算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即踝部动脉压与同侧肱动脉压比值),正常值为0.9~1.3,<0.9提示动脉缺血,<0.4提示严重缺血。测量肢体节段性血流量及血流速度,有助于诊断动脉阻塞性病变和定位。对静脉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既可观察血管形态、结构、病变血管范围,又能实时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情况。
CTA是CT血管造影的简称,是通过患者的上肢静脉快速注入碘对比剂,根据每一位患者的血液循环状态,在靶血管中对比剂浓度最佳的时刻进行CT扫描,通过叠加多个横断面,可进行多种断面的重建,以及血管的二维或三维重建。被广泛用于血管性诊断,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栓形成、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
磁共振血管造影是利用一定频率的电磁波,向处于强磁场中的人体辐射,使人体各组织中液体的氢离子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发生磁共振。MRI能显示血管瘤病变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MRA适用于颈、胸、腹部等大动脉狭窄性病变。磁共振血管造影属于无创性血管检查,不需对比剂,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用更加安全可靠。
分为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两部分,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素的示踪作用,判断血管的病变,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诊断很有价值。
血管造影是通过向血管内注入对比剂和利用某种影像设备显示血管及其分支,根据血管的解剖形态学变化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对疾病进行诊断的检查方法。尽管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的检查方法,但仍然是有损伤的检查方法。
静脉造影是诊断下肢静脉系统疾病的可靠方法,可用于了解深静脉回流是否通畅及深静脉瓣膜的功能,不能用于孕妇、碘过敏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动脉造影检查用于各种血管疾病的诊断,如大动脉炎、血管瘤、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血管外科患者多数伴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因此,术前准备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手术疗效。术前应认真评估手术危险性,纠正患者存在及潜在的生理、心理问题,加强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为患者安全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血管外科疾病主要表现为狭窄、闭塞、扩张、损伤和畸形。动脉缺血性病变发生在肢体时常有疼痛、苍白、无脉和感觉障碍、运动障碍。静脉阻塞性病变常有肢体肿胀、静脉曲张等表现。应着重了解该疾病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发展过程、诱发因素等。获取详细全面的病史是制订护理计划的关键。
了解患者发病的时间、部位、性质,发病频率及持续时间,有无诱发因素,缓解或减轻症状的方法。
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心脏疾病、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肝炎及肾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凝血机制异常;有无重大手术史,手术的名称、时间,术后恢复情况;有无感染、外伤史。
了解患者是否使用减轻或导致症状的药物,以及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有无药物、食物、花粉等过敏史;既往是否行CT或造影检查,有无碘过敏史。
了解患者有无动脉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冠状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及动脉瘤)、静脉疾病(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性疾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凝血机制障碍史。
了解患者的职业史(现在和过去的);工作类型(如久站人群或运动员);有无吸烟、饮酒史;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走或运动习惯;情感状态和应激水平。
各种血管疾病因疼痛或活动减少,导致体重减轻,腹水则可导致体重增加,因而必须定期测量体重。
四肢血压左右是否对称,血压差>30mmHg时才有临床意义。高血压者需要每天测量血压,观察血压的变化。
多发性大动脉炎、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性脉管炎,可致周围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下降或测不出。注意动脉搏动的强度和对称性。
动静脉瘘使皮肤温度升高,动脉供血不足使皮肤温度下降,治疗有效可使皮肤温度趋于正常。检查皮肤是否有发热、发红、发凉。
肢体皮肤颜色有无苍白、发绀、溃疡、坏疽。
应在肢体同一水平进行测量(如下肢膝上20cm,膝下10cm),静脉、淋巴水肿与静脉回流障碍可使肢体变粗,动脉供血不足可使肢体变细。测量肢体周径以便术前、术后对比,判断手术效果。
对门静脉高压、巴德-基亚里综合征等疾病,腹围可显示腹水的消长,是判断手术疗效的最佳指标之一。
性质、大小,可压缩性,有无震颤和杂音。搏动性肿块并伴有震颤和杂音则为动脉瘤,柔软而可压缩则为静脉瘤。
多发性大动脉炎(头臂血管型)、颈动脉狭窄可使视力减退、视物模糊和复视,应进行视力检查。
血管外科疾病的患者,多伴有冠心病、糖尿病、肾衰竭等重要器官的病变,患者耐受力较差,手术风险大。因此,手术前应认真评估心、肺、脑、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状况,有助于护士观察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
血管疾病的患者,往往伴有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等,对手术的耐受力差,手术危险性大、死亡率高。术前应详细了解患者心脏疾病的类型和心功能状态,正确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
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相关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系统,有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呼吸功能不全患者,围手术期创伤可进一步引起肺功能受损,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在施行颈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等大手术前都应做肺功能检查,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其代偿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进行颈动脉手术时,因阻断颈动脉血流时间过长,可引起脑缺血性损害,出现昏迷、失语、偏瘫,甚至死亡。对于有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疾病的患者,手术前应了解其大脑动脉环(威利斯环,Willis circle)是否完全和通畅。如伴有大脑动脉环供血不足或伴有对侧颈动脉狭窄或阻塞,则脑组织耐受缺血的能力较差,术后更易发生昏迷、死亡等严重后果。因此,术前需了解颅脑血液供应和侧支循环情况,询问有无脑血管硬化病史或表现,同时检查两侧颈动脉搏动,有无震颤和杂音。
肝是机体各种代谢的重要脏器,即使手术不直接侵袭肝脏,也会对肝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巴德-基亚里综合征、胸腹主动脉瘤等大手术的患者。同时,肝功能应作为术后应用肝素或香豆素类衍化物全身抗凝或溶栓药物治疗的参考。大多数血管手术后,都需应用抗凝治疗,若患者伴有肝功能异常,则易出现危及生命的大出血和/或肝衰竭。
随着血管造影和腔内技术的发展,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加,麻醉、手术创伤也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因此,术前要详细询问有无肾病病史,准确记录尿量,监测肾功能,最大限度地改善肾功能,避免使用对肾有损伤的药物。对肾功能异常的患者需及时给予治疗,正确评估肾功能,防止术后发生肾衰竭。
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无水肿、贫血或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情况。对大手术者,应进食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食物,贫血者给予补血剂,电解质失衡者应予充分纠正。对严重营养不良者,术前给予静脉或胃肠外营养,使其在正氮平衡期施行手术治疗。
糖尿病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都处于应激状态,其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较无糖尿病者上升50%。因此术前认真评估有无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肾病、视网膜病变,评估服用降血糖药类型和血糖控制情况。每天监测血糖变化,及时调整降血糖药量。为防止发生乳酸酸中毒,入院后停用二甲双胍,改用其他降血糖药。
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提高机体免疫力。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必要时遵医嘱予以镇静安眠药。
颈动脉狭窄或颈动脉瘤患者术前需进行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即Matas试验。由于颈动脉血液供应非常丰富,术中常需阻断颈总动脉或需行颈内动脉转流,Matas试验可促使大脑Willis环前后交通支开放、侧支循环建立,使患侧脑动脉能得到代偿性供血,提高手术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试验时需注意不要压迫颈动脉窦,以免反射性出现血压下降、心率缓慢,甚至导致心搏骤停。具体方法:用拇指在环状软骨平面、胸锁乳突肌前缘将颈总动脉向后、向内压迫至第6颈椎横突,以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压迫后颞浅动脉搏动消失。观察患者有无头晕、耳鸣、心悸、视物模糊、肢体肌力减退等脑缺血表现,如有上述表现,立即停止压迫,记录压迫持续时间,并在床边守护,直至患者自觉症状消失。压迫训练可2~3次/d,阻断时间从3~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30分钟左右,术前训练时间为9~15天,平均14天,以达到健侧颈总动脉供应双侧脑血流的目的,为术后暂时或永久阻断颈总动脉脑供血做好准备。
血管手术患者需制动、卧床的比较多,为了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卧床期间排除有下肢深静脉血栓者都要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运动、腓肠肌挤压。
1)踝泵运动:
卧床或麻醉清醒后,指导患者用力、最大限度、反复地屈伸距小腿关节,每组10次,每次5~10秒,10组/d。如病情允许可做膝关节屈伸运动。
2)腓肠肌挤压:
对因疾病原因双下肢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给予按摩比目鱼肌、腓肠肌和距小腿关节被动运动。人工挤压腓肠肌,应避开伤口,从足部到腘窝处由远到近被动按摩,每次10~30分钟,6~8次/d。
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感染,术前应积极控制血糖,每日测量血糖4次,测空腹及三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实施大手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轻度升高状态5.6~11.2mmol/L。口服降血糖药的患者继续服用至术前1天晚上,如果服用长效降血糖药如氯磺丙脲,应在术前2~3日停服。平时用胰岛素者,术前以葡萄糖和胰岛素维持正常糖代谢,手术日晨停用胰岛素。
需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的患者,一般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以防麻醉或术中呕吐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术前晚进易消化软食。对涉及胃肠道手术的患者,术前1~2天开始进流质饮食,术前1天禁食,术前晚及术晨行普通灌肠或清洁灌肠,并留置胃管。
施行大中手术者,术前应做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根据手术类型及患者的身体状况,备好一定数量的血制品。凡有贫血、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紊乱者术前应予以纠正。
术前做抗生素等药物的过敏试验,以备术中或术后使用。
对拟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做好手术区域去除毛发和清洁工作,目的在于减少手术区域皮肤细菌数量,降低手术后切口感染率。
1)只有手术区域的毛发妨碍手术操作时才要去除毛发,否则不需要剃毛或脱毛。
2)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完整性。
3)尽量靠近手术开始时间进行皮肤准备。
手术区皮肤准备范围包括切口周围至少15cm的区域,术前1日下午或晚上清洗皮肤。不同的手术部位皮肤准备范围不同,血管外科常见手术的备皮范围如下。
1)颈部手术:
上至唇下,下至乳头水平,两侧至斜方肌前缘。
2)上腹部手术:
上至乳头水平,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腋后线,清洁脐孔。
3)下腹部手术:
上至剑突,下至大腿上1/3前内侧,两侧至腋后线,包括会阴、肛周,剃除阴毛,清洁脐孔。
4)腹股沟手术:
上至脐水平,下至大腿上1/3内侧,两侧至腋后线,包括会阴、肛周,剃除阴毛,清洁脐孔。
术前2周停止吸烟;指导患者床上使用便盆,练习床上大小便,以适应术后床上排尿、排便;教会患者正确深呼吸、有效咳嗽、咳痰方法,预防术后肺部感染;需经腹手术者,向患者讲解灌肠、插胃管的目的及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1)认真检查各项准备工作的落实情况。
(2)体温升高或女性月经来潮时,应通知医师延迟手术。
(3)进入手术室前,指导患者排尽尿液。
(4)胃肠道及上腹部手术者,留置胃管。
(5)取下活动义齿、眼镜、发夹、首饰和其他贵重物品。
(6)备好手术需要的病历、术中用药、各种检查结果,随患者带入手术室。
(7)与手术室接诊人员仔细核对患者信息、手术名称等,做好交接。
(刘震杰 于 英 王 涛)
[1]李心彤.血管外科临床护理操作规程与护理风险评估及优质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6-105.
[2]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0-99.
[3]CYNTHIA R C,PATRICIA A L.血管护理核心教程[M].李海燕,陆清声,冯睿,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1-22.
[4]汪忠镐.汪忠镐血管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5-301.
[5]JACK L C,JOHNSTON K W.卢瑟福血管外科学[M].7版.郭伟,符伟国,陈忠,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285-370.
[6]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9-104.
[7]杨牟,张小明.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9-104.
[8]莫永珍,赵芳.高血糖患者围手术期血糖护理工作指引[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7):794-798.
[9]冯仁丰.实用医学检验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