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肿瘤分类,胃部肿瘤分为上皮性肿瘤和非上皮性肿瘤。我们常说的“胃癌”为上皮性肿瘤,也是最主要的胃部肿瘤类型,而胃间质瘤不同于“胃癌”,其起源于胃黏膜下,属于非上皮性肿瘤。胃间质瘤镶嵌在胃壁内,黏膜层通常是完好的,只有肿瘤体积过大导致黏膜层受到压迫后,才可能继发胃黏膜溃疡等改变。体积较小的胃间质瘤往往无明显症状,多在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或术中偶然发现,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可以出现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等非特异性症状。检查方面,该病主要通过CT、超声胃镜以及磁共振检查进行评估,确诊则依靠病理检查。由于电子胃镜主要通过摄像头“看”胃黏膜的病变,所以往往无法灵敏地发现隐匿在黏膜下的胃间质瘤。
由于活检操作可能导致肿瘤破碎、转移,因此不建议常规对胃间质瘤进行活检,对于局限性、可切除的胃间质瘤,原则上应直接进行手术完整切除。对于无法切除或估计难以切净的病变,才考虑先行活检确诊胃间质瘤,确诊后予靶向药物治疗,若病情明显缓解、肿瘤缩小达到可切除标准,应当尽快手术切除。
胃间质瘤不是单纯按照肿瘤的良性恶性来区分的,而是根据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计数(50HPF)和肿瘤是否破裂4个参数将恶性危险度分为4级,包括:
直径≤2cm,核分裂象≤5个;
直径>2~5cm,核分裂象≤5个;
直径≤5cm,核分裂象6~10个或直径>5~10cm,核分裂象≤5个;
当肿瘤直径>5cm,核分裂象>5个或手术中肿瘤破裂或肿瘤直径>10cm或者核分裂象>10个。
危险度越高,则复发转移的概率越大。对于极低和低危险度的患者,建议手术后每6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5年。中、高危险度的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CT或MRI检查,持续3年,然后每6个月1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随访1次。
(季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