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尘病(byssinosis)属于我国1988年公布实施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的其他职业病之一。有报道表明,我国棉纺厂工人约有32%受到该疾病的困扰。棉尘病的发病率在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各不相同。
棉尘病是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引起的、具有特征性的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症状,并有急性通气功能下降的呼吸道阻塞性疾病,又称“棉尘热”“纱厂热”等。职业人群长期暴露以上环境,可致症状反复发作引起慢性肺通气功能损害。
棉尘病主要见于在棉、麻纺织厂从事处理棉花、麻、亚麻等的纺织工人,不同工序如纺织厂的开棉、混棉、清棉、梳棉、并条、粗纱、细纱、整经、上浆、织布等工序,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不同种类的棉麻粉尘。轧棉籽厂和废棉加工厂的操作工,麻纺织行业的打麻工、梳麻工等也可以在职业过程中接触到棉尘。此外,以棉布面料的制衣过程中的裁剪和缝制工序,棉花收购、棉籽油生产、造纸、合成纤维、硝化棉制造过程也有棉尘接触。
目前对于棉尘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棉尘病的表现之一为支气管痉挛,棉尘提取液可使人体肺组织释放过量组胺,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棉尘受革兰氏阴性细菌及内毒素污染,内毒素激发的炎症反应是棉尘病发病的基础。内毒素可激活肺泡巨噬细胞并使之产生生物活性物质,引起中性粒细胞聚集和一系列生物学反应,从而引起肺部的急性和慢性炎症反应。
主要指棉尘浸出液激活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分泌各种介质引起支气管痉挛。
棉尘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的胸部紧束感或气短和呼吸道刺激症状。疾病早期上述症状主要出现于假日或周末休息后,重新上班的第一天工作几小时后,所以又称为“星期一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此症状可延续至一周的几天,甚至每天都出现,并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刺激症状,晚期可出现慢性气道阻塞性症状、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乃至肺气肿。接触棉尘后还能引起肺通气功能损害,表现为阻塞性通气障碍,在早期,FEV 1 班后可显著低于班前,这在没有症状的棉工中也能见到。到晚期,FEV 1 可持续降低,发展为慢性肺功能损害。吸烟可加重棉尘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棉尘病的胸部X线无特异性改变。
棉尘病的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指在棉尘病未发病之前,针对作业环境中的致病棉、麻粉尘采取措施,控制其产生、传播及被劳动者吸入,从而从根本上预防棉尘病的发生。主要包括改进生产工艺及设备,科学监控职业环境中粉尘浓度,合理使用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等。
采用不产生或少产生粉尘的操作方法和设备。密闭尘源防止棉尘向外逸散,采用局部通风除尘措施。缩短工艺流程,减少棉尘散发环节。在满足生产条件下,保持车间较大湿度,从而控制棉尘在车间空气中停留时间,减少飞扬。
改“革”工艺,开展机械手臂操作替代传统人工开棉,清理线头并进行预混,可减少后续工序中粉尘的产生。采用“湿”式作业,棉尘吸收水分后,重量显著增加,促进粉尘的尽快沉降,减少和防止棉尘的扩散。“密”闭尘源,在不影响操作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产尘设备密闭起来,防止粉尘逸出,减少作业工人暴露在粉尘环境中。同时调控机器运转速度,采用油喷技术,不仅可有效降低前期工序约50%的粉尘产生,也可减少后续整经成卷过程中作业环境中粉尘的浓度。安装通“风”除尘装置,利用机械设备以通风的方式将含尘气体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使作业区粉尘浓度达到卫生标准要求。见图3-1。
图3-1
在建立有效的防尘技术措施的同时,建立健全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及正当利益的法律法规;从卫生标准上逐步制订和完善生产场所棉尘的MAC的规定;经常性地、规律性地对已有生产设备进行维修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劳动者的宣传教育工作,都能在不同层面上降低劳动者暴露棉尘的危险性,从而有效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棉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佩戴有效的防尘口罩、面罩是做好防尘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要重视个体佩戴防尘罩的选择:首先,国家认证的“防尘口罩”是指可以有效地防止细微粉尘,特别是对5μm以下的呼吸性粉尘具备有效地阻止作用。其次,选择防尘口罩、面罩要尽量做到与劳动者脸型相适应,并按使用说明正确佩戴,以最大限度保证空气不会从缝隙直接进入呼吸道。最后,是要选择佩戴舒适轻便,方便佩戴及保养的口罩、面罩。同时要教育劳动者注意个人卫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加强营养,增强个人体质。
对拟从事接触棉尘的新录用人员和转岗拟接触人员应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及时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等棉尘的职业禁忌证,积极预防和控制棉尘病的发生也是棉尘病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针对棉尘病的二级预防策略,主要包括棉尘病的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对生产环境进行定期针对性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依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中的限值要求,不同类型的含棉、麻等植物粉尘的接触限值(PC-TWA)如下:亚麻尘为1.5mg/m 3 ,黄麻尘为2mg/m 3 ,苎麻尘为3mg/m 3 ,棉尘为1mg/m 3 。如果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职业接触限值超过国家标准,及时查找超过职业接触限值的原因,加以改进。
对接触生产性棉尘的在岗工人进行规律周期性的职业健康检查是早期发现职业病及职业健康损害的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在开始工作的6~12个月之间进行1次健康检查。粉尘作业分级Ⅰ级及以上,4~5年1次;粉尘作业分级Ⅱ级及以上,2~3年1次。对于接触棉尘的辞职人员、退休人员、内部转岗脱离接触人员也要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以及时发现棉尘病。如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在脱离岗位前90d内,可视为离岗体检。
根据我国《棉尘病诊断标准》(GBZ 56—2016),棉尘病分为①棉尘病壹级:工作期间发生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等特征性呼吸系统症状,脱离工作后症状缓解,FEV 1 上班后与班前比较下降15%以上,或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②棉尘病贰级:呼吸系统症状持续加重,且脱离工作环境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并伴有慢性通气功能损害,FEV 1 及FVC小于预计值的80%。具有长期接触棉、麻等植物性粉尘的职业史,出现胸部紧束感和/或胸闷、气短、咳嗽等特征性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临床表现和急慢性通气功能损害,结合工作场所职业卫生学调查结果及健康监护资料,综合分析并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类似疾病,即可诊断。研究发现,棉尘暴露工人外周血血清组胺水平明显高于非接尘工人,且暴露工人肺功能检测时多种肺功能指标下降,表明棉尘暴露工人支气管出现狭窄,而血清中大量释放的组胺可导致各气道明显收缩,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棉尘病的鉴别诊断。
由于棉尘病患者支气管灌洗液中可见大量炎性细胞及CD23 + 淋巴细胞,但很难检测到特异性IgE或IgG,目前尚无明确的靶蛋白可用来早期诊断或筛查棉尘病的证据。实验研究表明,棉麻叶片中所含有的单宁酸,可通过降低气道细胞β-肾上腺素受体发挥抑制肾上腺素和cAMP的释放的作用,进而影响棉尘病的病理进程,其作用与单宁酸分子链的长度有关。人群研究发现,血清α-1-抗胰蛋白酶及MZ表型可影响棉尘病的发病及纺织工人罹患棉尘病的家族倾向。
对于棉尘病的患者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棉尘病一经确诊,应立即脱离棉尘作业。棉尘病壹级应积极进行抗非特异性炎症、降低气道反应性等治疗。棉尘病贰级宜按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原则,给予吸氧、支气管舒张剂及对症治疗。
(刘芳炜 倪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