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一种起源于肺脏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是从组成肺脏的千千万万个上皮细胞中突变而来。某些细胞在外界环境刺激下,会出现细胞遗传物质的突变,导致突变的细胞不受身体调控,过度地进行细胞增殖。而这些增殖的突变细胞不再具有正常细胞的功能,甚至会侵犯周围组织,乃至转移到其他组织器官。这种具有侵犯周围组织、向远处转移特性的病变,就是恶性肿瘤。
如果是胃癌晚期出现肺转移,也会在肺脏中形成单发或多发肿物。但这只能称之为胃癌肺转移,和来源于肺脏的原发肺癌在生物学行为以及预后上有所不同。对于可疑的肺部占位,明确其病理性质,对后续的治疗十分重要。
肺癌从其起源的细胞进行分类,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病理学类型。从腺样上皮突变而来的肺癌被称为肺腺癌,从鳞状上皮突变成的肺癌被称为肺鳞癌等。不同的细胞来源决定了肺癌的不同病理学类型,而不同的病理学类型,肉眼可分辨的形态特点又各有不同。比如黏液腺癌,在肿瘤里可能会见到黏液分泌;对于贴壁型腺癌,往往肿瘤表现出灰白色的与正常肺组织质地相类似的外观。但无论是哪种肺癌,因为肿瘤本身的侵袭性,肿瘤组织和周围的正常组织没有明确的分界,所以肺癌切除不能像“剥豌豆”一样将肿瘤从正常的肺组织中“剥”出来。
因为肺癌本身又有不断增殖的特性,所以有的肺癌会长得很大,而肿瘤内部的血液供应不能满足其中心部分肿瘤细胞的需要,就有可能在巨大肿瘤的中心出现坏死组织,形成灰白色的凝固体。而这些坏死的组织可能会导致肿物穿刺活检时,难以获取真正的肿瘤组织,从而影响对疾病的诊断。
除了侵袭性和增殖性,肺癌的第三个特性就是转移性。和其他恶性肿瘤的转移灶类似,肺癌的转移灶也是呈灰白色或灰黄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结节,一般会同时出现多个转移病灶。
肺癌在显微镜下的特点是临床病理医生判断肺癌类型是小细胞肺癌还是非小细胞肺癌的最主要依据。对于非小细胞肺癌,还要对其是腺癌、鳞癌或是其他类型肺癌进行区分。
如果在显微镜下看到肺癌细胞小,像淋巴细胞或者呈短梭形,癌细胞密集成群,那么就很有可能是小细胞肺癌;对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鳞癌,往往会在显微镜下看到“角化珠”形成;而对于腺癌,则可在显微镜下看到癌细胞排列成腺腔样或者实体状等。
但是有些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并不十分典型,这时就需要应用特殊的染色技术,将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独一无二的蛋白进行特殊染色,从而辅助诊断,这种方法就是免疫组织化学(简称“免疫组化”)。在肿瘤诊断过程中,免疫组化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穿刺活检取得的小标本,当单纯的显微镜不能判断出肿瘤细胞的病理类型时,就需要免疫组化出马了。
(赵大川 阎石 吴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