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病是一种临床表现为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的疾病。许多中医古籍中记载了古代医家对瘿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为源远流长的瘿病辨证论治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早在秦汉时期,人们就提出了“瘿”的概念。《说文解字》和《释名·释疾病》都明确指出“瘿”字同“婴”字。“婴”字在古代有缠绕的意思,表示瘿病是在颈部绕着喉咙的疾病。“瘿病”的病名首次在《诸病源候论·瘿候》中提出。
从古籍的相关记载可以看出,居住环境和水土条件可以导致瘿病的发生。据《吕氏春秋·尽数》描述,在盐矿较少的区域,会有“瘿人”,即瘿病患者。《诸病源候论·瘿候》和《圣济总录·瘿瘤门》提出,如果人生活在高山地区,水土不适宜,会导致瘿病的发生。此外,情志因素也是瘿病的重要病因。《医学入门·瘿病篇》指出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房劳太过,又感受外邪所致。《古今图书集成·外科瘿瘤疣痣门》提出忧思易怒、耗伤心肺,邪气乘虚而入,侵入颈肩,发为瘿病。女性的正常生理活动有赖于肝经和气血的调节,因此瘿病的发生在女性中更常见。
古代医籍主要从病因及症状两方面对瘿病进行分类。《圣济总录·瘿瘤门》根据病因提出五瘿分类方法,即由于山水饮食(居住在高山地区,水土失宜,平素饮水和食物中含碘不足)引起的石瘿、泥瘿,以及因七情所伤引起的劳瘿、忧瘿、气瘿。《三因极—病证方论》“瘿瘤证治”和《古今医统大全》根据局部症候的不同特点将瘿病分为石瘿、肉瘿、筋瘿、血瘿和气瘿。
古代医家常使用含碘较多的中药治疗瘿病,与现代医学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的方法类似。《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记载了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的方法。《儒门事亲·瘿》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书中指出常吃海藻、昆布是防治瘿病的一种方法。孙思邈是最早使用动物甲状腺[如羊靥(为牛科山羊属动物山羊或绵羊属动物绵羊的甲状腺腺体)、鹿靥(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甲状腺腺体)]治疗瘿病的医家,这是脏器疗法的一种。据《本草纲目》记载,黄药子也是治疗瘿病的特色药物,能“凉血降火,消瘿解毒”,在治疗过程中可“以线逐日度之,乃知其效也”,为了避免服药过量,应“常把镜自照,觉消即停饮”。
随着对瘿病病因、病机及病变脏腑认识的逐步加深,古代医家更强调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及气血辨证等辨证之法在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用药更加准确灵活。《外科正宗·瘿瘤论》提出瘿病治疗大法主要为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消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医宗金鉴》将五瘿与五脏病变相对应,并对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提出相应的代表方剂。
外治法在瘿病治疗中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三国志·魏书》中有手术治疗瘿病的记载。《华佗神方》记载,瘿病初起可以先用刀切,再用生肌散治疗。针灸也是治疗瘿病的有效方法,最早记载可见于医学著作《针灸甲乙经》。
随着时代更替,历代医家对瘿病的认识愈加深刻、全面,并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其理论与治法、方药渐趋完备,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瘿病论治框架体系。
瘿病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均有关联,主要病变脏腑是肝、脾,久病可伤及心。瘿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气郁滞,津液运化输布异常,凝聚成痰,在颈前形成有形结块。此外,由于饮食、水土失宜,内伤脾胃,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结于颈部,发为瘿病。瘿病日久由实致虚,伤及肝阴和心阴,可见气阴两虚或虚实夹杂之候。
《医学入门》提出瘿病多因情志忧怒所致,久病会耗伤心阴,引起心悸。《医学入门·瘿瘤篇》认为,忧虑伤心,心阴虚损,会伴心悸。瘿病初起多属实,肝郁气滞,疏泄失职,气滞痰凝为主;病久则火郁伤阴,出现心肝阴虚,心失所养的病理变化,症状上除颈前出现肿块外,尚有心悸、烦躁等。因此,证属心肝阴虚的瘿病患者会出现心悸症状。
《济生方·瘿瘤论治》中记载,瘿病是由于长期焦虑愤怒,肝气失于条达,气机郁滞,痰气瘀结颈前所致。肝气郁久化热,肝火亢盛会灼伤阴液,日久形成阴虚火旺证。肝火亢盛迫使津液外泄,会导致出汗变多;阴虚火旺,扰动津液外泄,致使汗出;气虚不足,失其固摄,也易汗出。因此,证属肝火旺盛、心肝阴虚和气虚不固的患者会出现多汗的症状。
《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记载脾失健运,气滞痰凝发为瘿病。临证除见瘿肿征象外,可伴胸闷、纳呆、神疲等脾失健运之症。《医学入门·瘿瘤篇》中提出瘿病日久,气郁化火,肝火犯脾,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腹胀、便溏等症状;后期肝火灼伤胃阴,可见食欲大增,但吃后很快就有饥饿感。因此,病因属于脾失健运的瘿病患者,以及瘿病日久损伤脾胃的患者会出现食欲变化。
甲状腺结节主要表现为甲状腺部位有单个或多个肿块,可随吞咽活动,和很多甲状腺疾病密切相关。
瘿病发于颈前部,与甲状腺结节的发病部位一致。
瘿病多发于山区,且情绪因素在瘿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与现代病因学研究相一致。瘿病的发生在女性中更常见,与现代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符。
古代医书大多将瘿病分为石瘿、气瘿、劳瘿、土瘿、忧瘿等,也符合现代甲状腺结节的多种临床表现。
韩吉 刘祎 刘鑫晔 张志丹 李敏琤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