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致病菌及来源

念珠菌属有163种,常见的致病菌种为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克柔念珠菌(Candida krusei)、近平滑念珠菌(Candida parapsilosis)、都柏林念珠菌(Candida dubliniensis)、季也蒙念珠菌(Candida guilliermondii)、乳酒念珠菌(Candida kefyr)等。其中,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

一项澳大利亚的研究显示,在5802名常规体检者中,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患病率为21%,而在这些患者中,有11%为非白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印度学者对350名16~45岁、主诉具有阴道分泌物增多或阴道瘙痒等症状的女性患者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82人念珠菌培养呈阳性,约占23.4%。其中白念珠菌占全部念珠菌感染的74.4%,而非白念珠菌感染为23.4%。非白念珠菌感染又以光滑念珠菌(9.11%)居多,其次依次为热带念珠菌(5.6%)、克柔念珠菌(3.6%)、近平滑念珠菌及季也蒙念珠菌(2.43%)。我国学者研究了VVC的病原菌的致病性,致病菌为白念珠菌占74.41%、克柔念珠菌占12.79%、光滑念珠菌占6.98%、热带念珠菌占5.81%。在调查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的菌群分布时发现,非白念珠菌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除了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以外,还分离到了葡萄牙念珠菌(Candida lusitaniae)、近平滑念珠菌、酿酒念珠菌(Candida vini)、挪威念珠菌(Candida norvegensis)。近年来,有些调查发现,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的发生率可达20%~30%;对84例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的培养结果显示,非白念珠菌高达4%,而同期收集的VVC患者中该比率为20%。

目前,多数学者通过DNA指纹图谱技术研究RVVC连续发作的感染菌株间的相似性,发现存在3种病原菌的突变情况:①菌株基因稳定不变;②同一菌株,基因发生细微变化(亚株漂移);③菌种发生替代。“亚株漂移”改变了细胞的可塑性,增加了对抗真菌因子的抵抗力及对组织的穿透力,并逃避机体的免疫系统,基因的替代导致了耐药菌株的产生。

在RVVC的研究中,发现每例复发感染的念珠菌菌株的基因型基本稳定不变,其中56%的菌株发生部分遗传变异,但这些变异并非呈渐进式变化,而是在反复感染中已建立克隆的菌株亚种发生了重组。为探讨VVC发病与念珠菌的关系,有学者应用表型分型的方法对分离自VVC和健康带菌者的白念珠菌进行了菌株相似性分析,发现VVC和健康带菌者分离的白念珠菌分属不同的群。

从71例RVVC和VVC患者阴道内分离出87株念珠菌,经鉴定发现RVVC的混合感染率明显高于VVC。另外,通过RAPD分析,发现从RVVC患者分离的白念珠菌基因多态的相似性低于VVC,提示引起RVVC的白念珠菌存在菌株保守、微进化及漂移等不同情况,其中主要是在菌株保守基础上的微进化,使这些菌可能为毒力较强的亚型。RVVC既可由同一菌株反复感染,也可出现致病菌的多样性。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从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VVC患者白带样本中分离的对唑类抗菌药物耐药的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为多克隆性,唑类药物耐药菌株的基因型分布较敏感菌株更为集中。耐药菌株各基因型间的亲缘性要近于敏感菌株,且其种群分类的基因型呈明显聚类分布。

VVC临床严重程度与感染菌种的类型有关,非白念珠菌种更容易导致重度VVC;白念珠菌基因型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亦相关,优势基因型菌株易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患者阴道来源的白念珠菌基因型集中分布和呈现出优势基因型分布特点,说明白念珠菌基因型与VVC发病有关。同一多次急性复发VVC存在感染相同菌种的趋势,部分患者甚至是感染相同基因型的菌株,而大部分为优势基因型菌株,说明复发的感染源是来源于阴道内的残留致病菌,而且白念珠菌基因型与复发相关。

正常人皮肤、口腔、肠道、肛门等部位都有念珠菌寄居,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约占50%,其次为阴道、占20%~30%,其他部位较少。这说明正常人可以带菌但不发病。VVC患者感染念珠菌的可能来源有以下几点:

一、腔道存储

念珠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寄生于口腔、胃肠道及阴道等部位的黏膜皱褶。研究者提出,肛门可以成为阴道念珠菌定植的最初来源,并且通过对直肠分离的念珠菌和阴道分离的念珠菌进行比较,发现两处来源菌株具有一致性的特点,提出肠道是VVC患者感染致病菌的持久存储器。也有人发现,RVVC患者肠道带菌率并不高于正常对照组;另有资料表明,经酮康唑加强治疗后,肛周取材培养阴性者,VVC仍复发,因此不支持肠道存储学说。关于这一学说,有待于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资料进一步阐明。

二、性传播

有报道显示,10%的VVC的发生是通过性生活传播的,VVC患者的丈夫10%以上有龟头、包皮炎,5%~15%的男性为阴茎念珠菌携带者,15%的男性精液中念珠菌阳性,当男性包皮、阴囊、精液有念珠菌存在时,可通过性生活使妇女反复发病。研究显示,VVC患者性伴侣的口腔、精液及阴茎冠状沟内,念珠菌的阳性率分别为23.20%、16%、14.4%,且性伴侣同时治疗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治疗组,对VVC患者及其有龟头炎或包皮过长的性伴侣同时进行抗真菌治疗是减少复发的重要方法。

三、阴道念珠菌的寄居

随访发现,RVVC患者反复感染的致病菌为相同的菌株和同一基因型。念珠菌作为阴道微环境的常见菌群之一,无症状正常人群带菌率为5%~10%。对分离自健康人群同一个体的不同解剖部位和不同个体同一解剖部位的白念珠菌进行基因型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同一个体不同解剖部位的菌株基因型明显不同,而不同个体同一解剖部位的菌株基因型相同或相似。美国艾奥瓦州(爱荷华地区)甚至发现了一株阴道专性定植的菌株。我国学者从分子遗传学方面解释了白念珠菌基因型与菌株的定植部位有关,定植部位的微环境对定植其中的菌株有选择性,阴道来源菌株具有阴道特异性。RVVC患者无症状时,阴道念珠菌携带率高于正常人群,菌落密度亦明显增高,表明经抗真菌治疗后,部分患者阴道中仍有念珠菌寄居,在条件适当时引起复发。这些残留的低浓度菌株很有可能导致下一次继续复发。针对正常无症状带菌人群与阴道炎患者阴道来源的白念珠菌基因型分析发现,两组菌群基因型分布具有相似性,提示发生的主要是阴道内源性感染。

(荆方轶) XXDcZkNxLia0WT3e3GkZSscrc3kH7j2PlycqtHNI5Bl410qhjjph+ylOD8pnBT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