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念珠菌超微结构

白念珠菌是人体内重要的条件致病真菌,形态多样性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形态细胞之间可相互转换。酵母相-菌丝相形态转换是白念珠菌中典型形态转换系统,与白念珠菌的黏附、侵袭性等密切相关。

牛会侠等研究了黄连提取物对扫描电镜(SEM)下白念珠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空白对照组白念珠菌形成了大量菌丝,相互交织,菌体粗长圆滑完整;64mg/L、128mg/L ECR组的菌体数量减少,且卵圆形酵母相细胞较多,菌丝相细胞显著减少,少数菌体呈现不规则形态;256mg/L ECR组几乎全是酵母相细胞,多数凹陷明显,甚至出现破裂。

黄连提取物对荧光显微镜下白念珠菌菌丝形态及活力的影响:药物作用6小时后,经FUN1荧光染料孵育0.5小时,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大部分细胞由酵母相转化为菌丝相,且代谢旺盛(荧光产生红移),而随着ECR浓度不断升高,其菌丝相逐渐减少,且代谢缓慢(荧光产生蓝移),至256mg/L组只有少量酵母相细胞。

王娜等研究了白念珠菌入侵宿主组织的过程:首先,细胞表达黏附素黏附到宿主上皮细胞表面。当与宿主细胞接触后,引发白念珠菌细胞从酵母形态转换为菌丝形态,并且通过向触性定向生长。黏附、物理压力和真菌水解酶的分泌有助于菌丝入侵。随后,白念珠菌在血管内传播,在内皮细胞中不断繁殖和渗透。

吴秀珍等将黄芩苷作用12小时、24小时、48小时后的白念珠菌制成超薄切片,置透射电镜下观察黄芩苷对白念珠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作用12小时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壁和细胞膜开始出现皱缩;24小时可见细胞壁有缺损,胞质内有空泡状结构及斑片状低电子密度区形成;48小时细胞壁界限模糊,部分溶解,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整个细胞坏死、溶解。透射电镜下所见,黄芩苷作用白念珠菌后先是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变化,再出现细胞器、细胞核损伤,直至细胞坏死崩裂性变化。研究证实,黄芩苷通过破坏白念珠菌的细胞壁使其超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孙淑娟等用电镜观察白念珠菌与多酚类化合物作用后形态和超微结构的改变,将临床新分离的白念珠菌与多酚类化合物共同培养24小时后,分离菌体,按常规方法进行样品处理,在扫描电镜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细胞表面形态结构变化与细胞内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发现,扫描电镜下可见酚类化合物作用后的白念珠菌细胞表面皱缩不平,细胞壁膜有严重皱褶、变薄、剥脱等现象,且质地变脆,有裂纹形成。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壁不完整,局部有缺损,质地疏松,厚薄不均;细胞膜轮廓不清,不连续,有凸起;胞质不均匀,细胞内成分聚集固缩成电子密度较高的团块,且形成大量电子密度高的光亮区,间或有电子光点和空胞状物。

(谢 婷) MFZ9gpQ0AAeHMp/4N8+RAd7WbJ/xz5QcHWv17i2jEU07Mkv3x73yr2X3WewIR3I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