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阴道微生态

阴道微生态是由阴道微生物群、宿主内分泌系统、阴道解剖结构及阴道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一、正常菌群

阴道内正常菌群是阴道微生态研究的核心内容。早在1892年,Doderlein首次发表了关于人类阴道微生态菌群的研究。当时Doderlein认为,阴道微生物中仅由革兰氏阳性杆菌构成,即乳杆菌。但随着对阴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健康女性的阴道微生物群种类繁多。现已确定定植于正常阴道内的微生物群主要由细菌、真菌、原虫和病毒组成,包括:①革兰氏阳性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乳杆菌、棒状杆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②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加德纳菌(此菌革兰氏染色变异,有时呈革兰氏阳性)、大肠埃希菌及摩根菌;③专性厌氧菌: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类杆菌、动弯杆菌、梭杆菌及普雷沃菌;④其他:包括支原体、念珠菌等。

目前,在女性阴道分泌物中已分离到50多种微生物,平均每个妇女可分离出6~8种微生物,其中以细菌为主。正常状态下,阴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10∶1,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各种微生物主要栖居于阴道四周的侧壁黏膜皱褶中,其次在穹窿部,部分在子宫颈。由于年龄、妊娠等因素的变化,不同微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相续演替的过程。各种病原体通过黏附机制定植于阴道壁黏膜。有一些寄生菌能合成所谓粘连素存在于细胞表面,经粘连素介导,细菌能与阴道上皮角质细胞的受体结合。另外,在正常情况下,细菌与阴道壁上皮细胞均携带负电荷,同性相斥,不易黏附;但在酸性环境下能减少细胞表面的负电荷,有助于黏附的发生。

在育龄期健康女性正常阴道菌群中,产过氧化氢(H 2 O 2 )的乳杆菌占优势,它在健康女性的阴道排出物标本中分离率高达50%~80%。乳杆菌为革兰氏阳性大杆菌,无芽孢,细长弯曲或呈球杆状、杆状,单个、成双或链状,无动力,微需氧或兼性厌氧,但在厌氧环境下生长更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5~38℃,每克阴道分泌物含有107~108CFU乳杆菌。乳杆菌属包括许多种或亚种,而且形态也是千差万别的。Seppo Sallie等报道,阴道内可分离出100多种乳杆菌,包括惰性乳杆菌、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发酵乳杆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阴道乳杆菌、德氏乳杆菌、唾液乳杆菌、路乳杆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等。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了卷曲乳杆菌、加氏乳杆菌、惰性乳杆菌和詹氏乳杆菌是育龄女性阴道内最多见的菌群。主要产H 2 O 2 的菌种为卷曲乳杆菌、格氏乳杆菌、詹氏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

女性在不同的生理时期,其阴道内菌群的优势菌属也会发生变化。有研究表明,在60%~70%健康妇女阴道内乳杆菌是优势菌群,而另一些无症状妇女(尤其是绝经后、哺乳期女性)阴道内乳杆菌是缺乏的,其他一些产乳酸的细菌成了优势菌群,如奇异菌属、巨球菌属、纤毛菌属等。这些乳酸菌与乳杆菌有相似的作用,能产生乳酸、细菌素、过氧化氢等代谢产物,具有很强的抑菌作用,从多层面调节着阴道内正常菌群的功能,在维持阴道微生态平衡、防御生殖道感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阴道微生态平衡及影响因素

正常阴道内虽然有多种微生物存在,但这些微生物与宿主阴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达到动态的生态平衡,并不致病。在维持阴道生态平衡中,乳杆菌、阴道pH及雌激素起重要作用。

阴道内正常存在的乳杆菌对维持阴道正常菌群起着关键作用。阴道鳞状上皮细胞内的糖原经乳杆菌的作用,分解成乳酸,使阴道局部形成弱酸性环境(pH≤4.5,多为3.8~4.4),可以抑制其他寄生菌过度生长。此外,乳杆菌通过替代、竞争排斥机制阻止致病微生物黏附于阴道上皮细胞;同时,分泌过氧化氢、细菌素、类细菌素和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抑制致病微生物生长,从而维持阴道微生态环境的平衡。

当出现某些特殊情况时,有可能打破阴道生态系统的平衡。

1.性激素水平的波动

如月经期前后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阴道内pH上升,有利于厌氧菌及一些微生物的生长。而在妊娠期,妇女的代谢及内分泌功能相对异常,阴道微生态失衡率显著高于未妊娠同龄妇女。而不同妊娠阶段,孕妇的雌激素分泌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他激素的变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阴道微生态。因此,阴道微生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妊娠早中晚各期微生态变化波动并不明显。

2.避孕产品

某些杀精子的避孕药膏对乳杆菌有毒性作用。

3.药物

多种药物(如广谱抗菌类药物)可杀灭或抑制乳杆菌,从而影响阴道内环境。

4.感染

如妇女在无保护性交情况下,发生了性传播感染(STI)等,可干扰阴道内原有菌群比例而导致菌群失调。

在阴道局部情况异常的状态下,如果有致病微生物入侵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阴道感染。常见的阴道感染有真菌感染(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即俗称的真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需氧菌阴道炎(以往称非特异性阴道炎)、混合性阴道炎等。老年性阴道炎和幼女性阴道炎均为雌激素水平较低而引起的感染,多属于非特异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据报道,阴道微生态失调率为53.42%。公共卫生状况改善还与女性的年龄、职业、教育程度,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个人嗜好、居住环境以及经济收入等有关,另外,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等也存在一定关系。

女性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会阴及阴道局部温度及湿度增加(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穿紧身化纤内裤等),也会导致致病菌生长,引起阴道微生态失调。此外,在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患糖尿病、妊娠、月经期、围绝经期、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良、负性情绪、进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长期应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情况下,阴道内的优势杆菌乳杆菌都会受到抑制,导致阴道环境改变,阴道微生态失调而引起阴道炎症。

三、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

阴道微生态评价系统包括形态学、功能学两方面,前者包含菌群密集、菌群多样性、优势菌及机体炎症反应、病原微生物等指标,后者为评估阴道内微生物代谢产物及酶的活性。当阴道菌群的密集度为Ⅱ~Ⅲ级、多样性为Ⅱ~Ⅲ级、优势菌为乳杆菌,清洁度为Ⅰ~Ⅱ度、乳杆菌功能正常(即H 2 O 2 阳性)、阴道pH<4.5时,为阴道微生态正常。其中,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优势菌、pH等任何一项出现异常,均诊断为微生态失调。其中,乳杆菌的分级分为Ⅲ级,Ⅰ级:大多数为多型乳杆菌,不含其他杂菌;Ⅱa级:以乳杆菌为主的混合菌群;Ⅱb级:混合菌群中乳杆菌的数量占少数;Ⅲ级:混合菌群中的杂菌过度生长,乳杆菌比例严重下降。

一般健康妇女阴道内有如此多的病原菌而不致病,是因为它们处在微生态平衡状态,但如果该平衡打破,一部分人群可以自行恢复平衡状态,而另一部分则继发阴道感染,出现临床阴道炎症状。通过阴道微生态评价,可以初步了解阴道微生态与阴道感染的状况,有利于及早发现微生态失衡的状态,并及早治疗,帮助患者有效恢复原来的状态,维护微生态平衡,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epD8aOqBtWkv2aIRLf1nQMUmDxqFhcrRhbQHGHxHfEfUeK2AhgTNLxzekKnlm8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