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外阴,即女性外生殖器,是指生殖器官外露的部分;位于两股内侧间,前为耻骨联合,后为会阴,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阴阜指耻骨联合前面隆起的脂肪垫。青春期发育时,其上的皮肤开始生长卷曲的阴毛,呈尖端向下的三角形分布,底部两侧阴毛向下延伸至大阴唇外侧面。阴毛的疏密与色泽因个体和种族不同而异。阴毛为第二性征之一。
自阴阜向下、向后止于会阴的一对隆起的皮肤皱襞。外侧面为皮肤,皮层内有皮脂腺和汗腺,多数妇女的大阴唇皮肤有色素沉着;内侧面湿润似黏膜。大阴唇皮下组织松弛,脂肪中有丰富的静脉、神经及淋巴管,若受外伤,容易形成血肿,疼痛较甚。
位于大阴唇内侧的一对薄皱襞。小阴唇的大小、形状因人而异。有的小阴唇被大阴唇遮盖,有的小阴唇则可伸展至大阴唇外,有的小阴唇一侧或两侧前端分叉呈“V”字样。小阴唇内侧皮肤组织由外往内移行为黏膜组织,可以见到皮肤与阴道前庭黏膜分界的Hart线。两侧小阴唇前端互相融合,再分为两叶包绕阴蒂,前叶形成阴蒂包皮,后叶与对侧结合形成阴蒂系带(frenulum of pudendal labia)。小阴唇表面湿润、微红,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无阴毛,富含皮脂腺,极少汗腺。神经末梢丰富,故非常敏感。
位于两侧小阴唇顶端下,为与男性阴茎相似的海绵样组织,具有勃起性。分阴蒂头、阴蒂体及两个阴蒂脚三部分。前为阴蒂头,显露于外阴,直径6~8mm,神经末梢丰富,极敏感;中为阴蒂体;后为两个阴蒂脚,分别附于两侧耻骨支上。
为两侧小阴唇之间的菱形区域,前为阴蒂,后方以阴唇系带为界,两侧为小阴唇。前庭区域内有尿道外口、阴道口。阴道口与阴唇系带之间的一浅窝称舟状窝(又称阴道前庭窝);经产妇受分娩影响,此窝消失。在此区域内有以下结构:
又称球海绵体,位于前唇两侧,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其前端与阴蒂相接,后端膨大,与同侧前庭大腺相邻,表面被球海绵体肌覆盖。
又称巴托兰腺(Bartholin gland),位于大阴唇后部,被球海绵体肌覆盖,如黄豆大小,左右各一。腺管细长(1~2cm),开口于前庭后方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的沟内。性兴奋时,腺体分泌黏液样分泌物,起润滑作用。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若腺管口闭塞,可形成囊肿,能触及并看到;若伴有感染,则形成脓肿。
位于阴蒂下方,为圆形,边缘折叠而合拢。尿道外口后壁上有一递增并列的腺体,称尿道旁腺,开口极小,容易有细菌潜伏。
阴道口位于尿道外口后方的前庭后部。其周缘覆有一层有孔的黏膜皱襞,称处女膜,内含结缔组织、血管及神经末梢。其孔呈圆形或新月形,较小,可通指尖,少数膜孔极小或呈筛状、或有中隔、或呈伞状;甚或闭锁。处女膜可因初次性交或由于其他损伤而破裂,并受分娩影响,产后仅留有处女膜痕。少数处女膜过长而露出于小阴唇外,极少数处女膜组织坚韧,需手术切开。
女性的阴道(vagina)属于内生殖器,是性交器官,也是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阴道位于真骨盆下部中央,为一条上宽下窄的管道,其前壁长7~9cm,与膀胱和尿道相邻,后壁长10~12cm,与直肠贴近。上端包绕宫颈,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后部。平时阴道前后壁互相贴近,由于阴道壁有很多横纹皱襞及外覆弹力纤维,故有较大伸展性。阴道环绕于子宫颈周围的部分呈圆周状隐窝,称阴道穹窿(vaginal fornix),按其位置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其中后穹窿最深,与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为盆腹腔最低部位,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引流或作为手术入路;同时也是性交后精液积聚的主要部位,并称之为阴道池,有利于精子进入子宫腔。
阴道壁由3层组织构成,由内向外为黏膜层、肌层和纤维膜层。
由上皮和固有膜构成。上皮和固有膜之间有基底膜作为明确分界线,固有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阴道黏膜形成环形皱襞,色淡红。阴道黏膜为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腺体,亦无分泌上皮。然而,随着组织学与免疫学研究的推进,发现阴道黏膜本身可发动局部免疫。组织学研究表明,阴道黏膜上皮的横切面上可见细胞间的网状管道系统,提供从黏膜基底至阴道内的双向转运通路,经这一通路双向转运的特质有大分子物质、液体、迁移的细胞等。黏膜基底层含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郎格罕细胞、嗜酸性细胞等。阴道黏膜的生发层深部有一种源于骨髓的星形细胞称郎格罕细胞。这种细胞表面表达免疫球蛋白G(IgG)和补体C3的受体,其表面还有组织相容性抗原——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这种特性使其呈现为T淋巴细胞的抗原,从而可发动特异性免疫反应。阴道黏膜免疫系统是女性生殖道防御机制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阴道上端1/3处黏膜受性激素影响而有周期性变化。幼女或绝经后阴道黏膜变薄,皱褶少,伸缩性弱,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感染。
在成年妇女,阴道上皮又分为3层细胞——基底层、中层、表层。
相当于组织学的深棘层,又可分为内底层和外底层。内底层细胞在深棘层下方,靠近生发层,是比较原始的细胞。细胞呈圆形,胞体大小约为中性粒细胞的4~5倍,由核膜到胞膜的距离(胞浆幅缘)约与胞核的直径相等,核圆形。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深蓝色,染色质呈紫色。外底层细胞为深棘层上部浅棘层的细胞。细胞比内底层大,呈圆形或椭圆形,且大小不一,约为中性多核粒细胞的8~10倍,胞浆幅缘大于胞核直径。核为圆形或椭圆形,染色质细而疏,核膜清楚。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蓝色,染色质较淡于内底层。
相当于组织学中的浅棘层,是底层逐渐向表层发育的移形层,所以细胞形状介于两者之间,是多种多样的。其细胞较底层细胞大,开始变得较扁平。细胞常有锐角呈船形或梭形。胞浆丰富含糖原。核位于细胞中央,染色质是细颗粒状。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淡蓝色,核呈紫红色。在妊娠或激素缺乏时,上皮的发育被阻止于中层。
即组织学中的表层。鳞状上皮发育到表层时,细胞体积变得大而扁平,常呈大方块、多边形,有钝角,细胞彼此连接较疏松,易于脱落。根据胞浆和胞核情况,分为角化前细胞和角化细胞两种。角化前细胞体积已经达到表层大小,但细胞染色质仍疏松,亦可有极少数细胞核变小、固缩。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呈天蓝色。角化细胞的细胞核变小、固缩,细胞体积与角化前细胞相似。在邵氏染色法中,胞浆变成嗜酸性呈伊红色。
由内环、外纵的平滑肌构成,弹性纤维较多,固有膜内含有很多血管、淋巴管及淋巴组织。
由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血管和神经。
女性生殖器官的血管与淋巴管相伴而行,各器官间静脉及淋巴管以丛、网状相吻,故感染或癌肿易在器官间扩散。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及阴部内动脉。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但数目比其动脉多,并在相应器官及其周围形成静脉丛,且互相吻合。
女性外阴主要由阴部内动脉供血。阴部内动脉为髂内动脉前干终支,经坐骨大孔的梨状肌下孔穿出骨盆腔,绕过坐骨棘背面,再经坐骨小孔到达会阴及肛门,后分4支:①痔下动脉:供应直肠下段及肛门部;②会阴动脉:分布于会阴浅部;③阴唇动脉:分布于大、小阴唇;④阴蒂动脉:分布于阴蒂及前庭球。
阴道血供按部位分上、中、下三段,分别由不同动脉供血。阴道上段由子宫动脉的宫颈-阴道支供血,而中段由阴道动脉供血,下段主要由阴部内动脉和痔中动脉供血。阴道动脉、子宫动脉和阴部内动脉均为髂内动脉脏支,三者通过分支相互吻合。阴道壁富含静脉丛,受伤后易出血或形成血肿。
女性内外生殖器官和盆腔组织具有丰富的淋巴系统,淋巴结一般沿相应血管排列,其数目、大小和位置均不恒定。
外阴淋巴回流至腹股沟浅淋巴结,然后可至腹股沟深淋巴结(股深淋巴结),汇入闭孔、髂内等淋巴结。
阴道的淋巴回流部位分上、下两段,其上段淋巴回流基本与子宫颈相同,沿宫旁、闭孔、髂内、髂外及髂总淋巴结,然后可回流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或骶前淋巴结;下段淋巴回流与外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