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经典模式

目前,被医学界广泛认同的医患关系模式主要来源于托马斯·萨斯(Thomas Szasz)和马克·霍伦德(Marc Hollender)所提出的 3种模式,其主要是依据医患双方的传播地位及互动程度来划分,分别是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及双向参与模式。

(一)主动-被动模式

主动-被动模式是传统医患观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医患沟通方式,是“医生为中心”的沟通模式,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患者在沟通过程中丧失话语权,只能被动地接受医生的诊疗意见。在此过程中,医生的权威性及专业性不容置疑,患者也由此丧失了知情权和选择权。该模式类似于父母与尚年幼的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其优点在于医生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诊疗的效率高,但弊端也显而易见,该模式剥夺了患者在诊疗过程中的参与度,缺乏医患间的互动沟通,可能会有医患纠纷的隐患。主动-被动模式主要适用于紧急状况下的医疗抢救,如患者因病已丧失意识及自主能力,需要立即采取医疗措施的突发情况。

(二)指导-合作模式

指导-合作模式与主动-被动模式相比,虽然医生仍然占据沟通过程中的主要地位,仍具权威性和指导性,但患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诊疗过程,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和知情权,比如主动向医生提供必要信息或表达自己的疑问及想法。主要特点是医生告诉患者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患者予以理解和配合。该模式类似于父母与青少年儿童的沟通模式,优点是诊疗过程中具有互动性,能激发患者参与疾病诊疗的积极性,提高医疗诊治的治疗效果。缺点是医患双方仍处于不平等的沟通地位,医方依然是主导方。指导-合作模式主要适用于患者意识清醒状态下的急性病或急性传染病的情形。

(三)双向参与模式

双向参与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沟通模式,主要特点是医患双方处于相对平等的沟通位置,医生充分听取患者想法,双方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疾病的诊疗过程,共同做医疗决策,商定医疗方案。患者在此过程中具有对自己疾病的知情权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权,医患双方是合作关系,类似于成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这种模式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医患双方的互动和交流,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但是这种模式要求患者熟悉自身疾病,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能在疾病治疗中做出正确决策。双向参与模式主要适用于患者症状较轻或是患有慢性疾病并且自身医学素养较高的情形。

医患间的平等交流将最大程度促进互动与交流 F8pSfS1qynee/uKKKW7o1Kov8feVz2B6jJI2Zg8oxrjlC4FlGXa9fxfj3p2MAe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