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要求
1.掌握医患沟通的经典模式。
2.区别3种医患沟通的经典模式。
3.掌握医患沟通的中国特色模式。
著名的医史学家享利·西格里斯(Henry Ernest Sigerist)曾提出:“每一个医学活动始终涉及两类当事人:医师和病员,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
医患关系,是所有医疗关系中最为基础的关系,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传统意义上医生与患者因疾病诊疗而形成的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则是指医方群体(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院后勤及政务人员等)和患方群体(患者及其家属等)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医患沟通贯穿于医疗活动的全过程,是医患关系的主题。
医患关系中的“医”和“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因此,医患沟通也有狭义与广义的内涵。狭义的医患沟通指的是一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就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如费用、服务等),主要以诊疗和服务的方式进行的沟通交流;广义的医患沟通是在狭义医患沟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指的是各类医务工作者、卫生管理人员、医学教育工作者及医疗卫生机构,围绕医疗卫生和健康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医疗技术与服务标准等方面,以非诊疗服务的各种方式与社会各界进行的沟通交流。
那么,医患之间有哪些沟通模式呢?不同的模式之间又有什么区别?为了回答上述两个问题,本章详细介绍了医学界广泛认同的医患关系模式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医患关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