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内容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二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医学传播属于广义的健康教育范畴,是人类健康建设计划的组成部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医学传播的内容极为丰富,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医学科普工作,才能切实提高大众的医学科学素养。医学传播的内容包括与医学相关的知识、观念、技能和治疗模式等,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可以根据医学治疗的过程,大致将其分为以下3个阶段: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
治疗前阶段主要是侧重日常医学类信息的科普与健康教育,包括健康常识、疾病预防知识、急救技能、就医知识等。健康常识主要是指如饮食、睡眠、运动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性健康知识。健康常识是健康素养的知识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健康常识有助于受众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
疾病预防知识主要包括传染病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定义,传染病指的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例如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艾滋病、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结核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指病情持续时间长、发展缓慢的疾病,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及糖尿病4个主要类型。职业病主要是指由于个人职业环境或职业需要所引起的相关疾病,如放射工作所引起的放射损伤、工作中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所导致的尘肺病。疾病预防知识的有效普及能使公众自觉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实现医学治疗的关口前移,筑牢“预防为主,以防为治”的防线。
急救技能指的是不需要或很少需要医疗设施,对处于危急险情况下的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常见的急救技能有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外伤止血等。有效的急救技能可以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机,能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导致的伤残可能性。
就医知识的内容则包括就医相关的整个过程,包括就医选择、就医流程、与就医相关的制度、法规等。就医知识的掌握是科学就医的第一步,根据自身疾病情况选择相适宜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能更便捷有效地解决健康问题。
治疗中阶段的传播活动很多发生在医患面对面过程中,由于受到诸如唯科学主义下医患关系的物化、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技巧、交流时间受限等微观因素影响,医患双方在沟通时往往会出现矛盾与冲突。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应该充分沟通,建立起以疾病疗愈为目的信任关系。
治疗中的传播内容应当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医学信息交换及社会情感交流。医学信息交换主要是医学诊断过程中所涉及的医疗知识、诊疗方案、诊疗过程。具体应包括所患疾病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目的及结果、病情转归及预后、某些治疗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药物不良反应、手术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防范措施、医药费用清单等,同时要积极回应患者及家属的问题及建议。社会情感交流主要是增进彼此理解的交流,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慰藉,缓和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医患之间通过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来分享信息、意义和感受的过程。
治疗后的传播内容主要包括疾病康复及家庭照护两个方面。疾病康复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回家后药物的服用剂量及频次、饮食起居需要注意的事项、疾病复查的时间、后遗症的康复方法等。家庭照顾的内容则主要是家属护理患者的相关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传播主要内容除了以上提及的疾病防治及康复预防知识、养生保健知识等,还应包括医疗卫生政策法规知识、医改及医疗保险等相关知识,使大众了解医疗卫生发展状况,依法就医维权。此外,也需要对国内医疗技术、医药成果等技术运用状况等进行知识普及,让民众认识医疗技术的效果及局限、风险性,以及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对于疾病及治疗康复的影响性等,进行比较全方位的医学科学普及。总而言之,拓宽医学传播的范围,在较深、较广层次上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提升人类的健康意识既是医学传播的主要任务,也是实现医学传播目的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