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钟龄《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云:“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笔者认为,关于脾胃病的治法尽管有种种论述,但概而括之,总是不离“八法”。因此,笔者将脾胃病的八法理论分述于下,以备临证参考。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方法,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1.外寒内滞之胃痛、呕吐、腹痛、泄泻可以取良附丸合香苏散、藿香正气散(兼化湿之效);药物可以选用防风、藿香、紫苏、白芷、藁本、羌活、荆芥等解表散寒之药。
2.协热下利可以取葛根芩连汤(兼清里热);药物可以选用葛根、金银花、连翘解表清里之品。
3.可采用列缺、合谷等穴位用针灸以祛邪解表。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现已较为少用。主要用于痰涎宿食内停,毒物尚在胃中,或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又急需吐出之证。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常用方剂为瓜蒂散,可涌吐痰涎宿食;也可喝温盐水,用压舌板或其他东西刺激咽部以达到涌吐的效果。例如急性饮食停滞时,吐法不失为一种紧急有效之法,比使用消食药来效更速。
吐法因反应较明显,患者往往难以接受,现在临床上运用不多。笔者认为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挖掘。
是通过荡涤胃肠、通泄大便的方法,使停留于肠胃的有形积滞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
1.燥屎内结可以取大承气汤、麻子仁丸;药物可以选用大黄、枳实、厚朴、火麻仁、柏子仁等泄热通腑,润下通便。
2.冷积不化可以用温脾汤、大黄附子汤;药物可以选用附子、大黄、巴豆等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3.宿食不消可以取枳实导滞丸等;药物可以选用枳实、大黄、泽泻等消积导滞,清利湿热。
4.结痰停饮可以取十枣汤;药物可以选用大戟、甘遂、芫花等攻逐水饮。
5.针灸推拿可采用天枢、上巨虚、大肠俞通调肠腑气,支沟宣通三焦气机,也可用摩法顺时针摩腹部以泄热通便。
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1.少阳证可以取小柴胡汤;药物可以选用柴胡、黄芩、半夏等和解少阳。
2.肝脾不调之腹痛、泄泻可以取逍遥散、痛泻要方;药物可以选用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等疏肝健脾。
3.寒热互结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药物可以选用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是通过温散里寒的方法,使在里的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法。因寒邪易伤阳气,温法常与补法结合使用。
1.寒滞胃肠之胃痛、呕吐、腹痛可以用良附丸、理中丸、吴茱萸汤等;药物可以选用干姜、附子、肉桂、桂枝等温中散寒。
2.针灸推拿可采取中脘隔盐灸,可配合灸刺神阙、脾俞、胃俞、关元等穴温阳散寒。也可用振法作用于腹部或对应穴位以温中补益,祛瘀消积,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肠胃。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方法,以解除在里之热邪的一种治法。
1.胃热可以用清胃散、竹叶石膏汤等;药物可以选用黄连、黄芩、石膏等清胃泻火。
2.湿热壅滞于肠可选芍药汤、白头翁汤等;药物可以选用黄芩、黄连、芍药、当归、木香、槟榔等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3.肝胆湿热可以用龙胆泻肝汤;药物可以选用茵陈、垂盆草、郁金、金钱草、虎杖等清泄肝胆实火,泻肝胆湿热,利胆退黄。
4.热性癌毒可以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龙葵、蒲公英等解毒抗癌。
5.针灸推拿可采用内庭、商阳、合谷、曲池等穴清泄胃肠。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1.食积可以取保和丸、枳实导滞丸;药物可以选用焦六神曲、炒鸡内金、山楂、莱菔子、炒麦芽等健运脾胃,开胃消食。
2.气滞可以用柴胡疏肝散、五磨饮子;药物可以选用柴胡、白芍、佛手、枳壳、木香、香附、大腹皮、乌药、预知子、陈皮、砂仁等疏肝行气,使肝气条达,或兼有和胃止痛、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效。
3.血瘀可以用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药物可以选用丹参、莪术、红花、桃仁、鳖甲、赤芍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祛瘀消积。
4.痰邪可以选二陈汤、平胃散;药物可以选用半夏、陈皮、茯苓、夏枯草、浙贝母、山慈菇等燥湿化痰,软坚散结。
5.水饮可以取甘遂半夏汤、己椒苈黄丸;药物可以选用葶苈子、防己、半夏、甘遂等利水消肿逐饮。
6.湿邪可以取藿香正气散、三仁汤;药物可以选用广藿香、姜厚朴、炒苍术、白术、薏苡仁、茯苓、泽泻等健脾化湿和中。
7.瘀性癌毒可以用石见穿、仙鹤草、预知子、莪术、丹参等化瘀解毒。
8.痰性癌毒可以用夏枯草、浙贝母、山慈菇、生薏苡仁、土茯苓等化痰解毒。
9.针灸推拿可采用中脘、建里、梁门消食化积,期门、太冲行气导滞,血海、膈俞活血化瘀,膻中、丰隆理气化痰,阴陵泉、三阴交、水分健脾化湿;也可揉按腹部或对应穴位以促进血液运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改善大小肠功能,从而起到促进排便的作用。
是通过滋养补益的方法,以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种虚证的一种治法。主要用于气血阴阳亏虚之脾胃病。
1.脾气虚可以取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药物可以选用生黄芪、炒白术、人参、茯苓、甘草、太子参、山药、红景天等益气健脾,或兼以培土生金,渗湿止泻,补气升阳。
2.血虚可以取归脾汤、四物汤;药物可以选用酒当归、鸡血藤、生黄芪、熟地黄等益气补血活血。
3.胃阴虚可以取益胃汤、麦门冬汤;药物可以选用北沙参、生地黄、麦冬、天冬等滋养胃阴。
4.肝肾阴虚可以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药物可以选用枸杞子、女贞子、墨旱莲、制黄精等补气养阴,滋补肝肾。
5.阳虚以附子理中汤、四神丸为代表;药物可以选用干姜、黑顺片、肉桂、高良姜、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仙灵脾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温补肾阳。
6.针灸推拿可灸或刺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胃俞、三阴交滋养胃阴,神阙、关元、脾俞温阳健脾,百会、气海升阳举陷。也可用摩法逆时针摩腹部以温补下元。
八法主要是针对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常常根据某一证症状进行治疗,即对症治疗。尤其是一些慢性脾胃病的患者,往往夹杂着一些兼症。以下简单介绍几种常见伴随症状的辅助用药:
(1)反酸:
炒海螵蛸、煅瓦楞子等。
(2)嗳气:
旋覆花、代赭石等。
(3)疼痛:
白芍、甘草、醋延胡索等。
(4)矢气增多:
大腹皮、木香等。
(5)便次增多,便稀:
五味子、芡实、炒白术等。
(6)睡眠不佳:
合欢皮、酸枣仁、柏子仁等。
(7)体虚便秘:
火麻仁、柏子仁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因势利导治疗疾病的论述为古人早期对治法的探索,奠定了中医治法的理论基础,可概括为同病位,逆病势,即根据病位和病性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由于疾病往往不是表现为单一的证型,而是几种病机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其病机复杂多变,因而治疗时常需数法合用,即所谓“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而大部分的方剂也都是几种治法的相互结合,但有所偏重,如枳实导滞丸,不仅可以消食导滞,也能清热祛湿,为下消清利合用,以下助消,消中寓补。
因此在选方用药时应明辨病机,数方合用或在主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不拘泥于某一治法或某一方剂,灵活运用,也可结合针灸推拿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