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防治原则

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

由于消化道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并不明显,大多数疾病起病缓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进展形成各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例如胃癌多由早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经过肠化生逐渐进展而来。

第一,要注意未病先防。未病时养生健体,提高机体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应做到顺应自然,外避邪气,形神兼养,益肾健脾,劳逸适度,调摄饮食,配合针灸、推拿、药物调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不良的饮食和活动。

第二,要重视既病防变。不要忽视早期疾病的表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病情迁延进展。如治疗消化道肿瘤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预防复发和转移。

第三,要注意愈后防复。疾病治好后,要注意复发的可能,如结肠息肉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肠镜检查,防止复发,同时要注意生活习惯,谨防劳复、食复和药复。

二、正治反治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逆者正治,即采用与病症性质相反的方药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征象与本质相一致的病症,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从者反治,即采用顺从病症的外在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病情发展比较复杂,或病势危重,出现假象症状,疾病征象与本质不完全符合的病症,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如脾虚胀满、久病气血阴阳不足所致的便秘应以补开塞)、通因通用(如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痢疾腹泻、热结旁流应消导泻下)。

治疗疾病时应先分清疾病征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则和治法。一些顽固的脾胃病容易出现很多假象症状,尤其是一些慢性胃病出现热象时应尤其引起重视,要仔细地进行鉴别,到底是真热还是假热。笔者发现临床上慢性胃病的患者基本上以假热(虚热)多见,此时运用清热法要中病即止或寒热并用,或直接使用以理中丸、四逆汤等之类的温阳散寒法。

三、标本缓急

标本指疾病的表现和本质。治病求本指治疗疾病时必须透过疾病的表象,分析病因病机,抓住并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由于多数胃肠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固护脾胃,避免脾胃受损而抗邪无力。同时,对于急需解决的病理表现,应首先解除。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言“小大不利治其标,小大利治其本”,意为凡是出现了大小便不利的,应先通利大小便以治其标,若大小便通利则可治其本病。这可以引伸到很多方面,如消化道大出血时要先止血,暴泻时适当止泻,疼痛剧烈时先予止痛。

标病与本病错杂并重时标本兼治,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生时,脾胃虚弱为病之本,肠化生为病之标,两者相互错杂,难以速愈。笔者在治疗该病时,遣方用药注重固护脾胃,同时不忘根据不同证型辅以行气消胀、清热祛湿、解毒抗癌、活血祛瘀等疗法,标本兼治。

四、扶正祛邪

扶正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达到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祛邪即祛除邪气消解病邪侵袭和损害,抑制亢奋有余的病理反应。

由于脾胃病多为虚实夹杂之病,临床上常扶正与祛邪结合治疗脾胃病。笔者认为临床治疗需注意两点:一是针对虚证,应健脾土,助中运,补益当以清补,缓缓图之,避免刚阳太过损伤胃阴,或阴柔滋腻以碍脾土,如一味蛮补则有害无益;二是对于虚实夹杂之证或者实证,慎用攻伐之品,攻中寓补,攻而不伐,中病即止,以尽量减少脾胃的负担。由于胃直接与药物接触,脾多虚证,因而要减少脾胃的负担,处处留意勿伤脾胃之气,诚如《格致余论》所云“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祛邪不伤正。

五、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调整阴阳指根据机体阴阳失调的具体情况,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恢复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治则核心是以平为期。

在八纲辨证中,阴代表里证、虚证、寒证,阳代表表证、实证、热证,而阴阳的含义远不止这些。治疗脾胃病,始终要有阴阳观。由于胃易热易实,脾易寒易虚,在治疗脾胃病时,胃病常需泻其实热,脾病常需补其阳气。寒热错杂者,常用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黄连汤、乌梅丸等方剂平调寒热虚实、辛开苦降。同时也要处理好阴药和阳药之间的比例、主次等问题。

六、调理精气血津液

调理精气血津液是针对精气血津液失常这一基本病机的治则,其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主统血,主升,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收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脾胃的功能异常则会导致纳运无力、气血亏虚,气虚则气血津液运行无力,久病易因虚致实,形成气滞、血瘀、水停之疾;水液无以运化,停聚于体内,聚湿生痰,进一步困阻脾;脾不统血,则血溢脉外;气机升降失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导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

笔者认为,治疗脾胃病时还要关注精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亏虚则补益气血,水湿内停则运脾化湿,气不摄血则益气摄血,清阳不升则益气升清,瘀血内阻则活血化瘀。如化疗药物引起的消化道反应,辨治时应该注重在气、在血。在气则有恶心、呕吐、嗳气、呃逆、腹胀、便秘、泄泻等不同;在血则有面色苍白、爪甲色淡、头晕、心悸、失眠、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等不同。在气则调气,在血则理血。及时调整治法,避免诊治延误时机。

七、调理脏腑

中医始终以五脏为中心,治疗脾胃病亦是如此。临床上可以运用五行学说、脏腑关系和脏腑特性进行调理,三者又相互联系。

1.五行学说

虚则补其母,如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如临床上某些咳喘病,需要用到健脾法,参苓白术散就是代表。再如某些泄泻,需要用到益火法,肾气丸、四逆汤即是代表。

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如肝硬化导致的腹腔积液,经常会用到胃苓汤、实脾饮等就是这个道理。

2.脏腑关系和脏腑特性

(1)注重通补:

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脏病多虚,脾属脏,易现气虚、阳虚之疾,虚则补之;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腑病多实,胃肠属腑,常有寒客热积、饮食停滞之患,实则通降。

(2)升降有节:

脾气主升,以升为顺,胃气主降,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相反相成,升降相因,共同构成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只有保持舒达通降之性,才能奏其纳食运化之功,因而脾气下陷当益气升提,胃气上逆当降逆和胃。

(3)燥润适宜: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燥恶湿,当甘温燥湿;胃喜润恶燥,当甘寒生津或清热润燥,因而用药时应遵循脾胃燥湿相济的关系,润燥适宜,寒温有制。

(4)疏肝胆,调气机:

肝主疏泄而调情志,性喜条达,具刚柔曲直之性,肝木冲和,气机畅达,即气血平和。若情志不畅,肝木不能条达,则肝体失于柔和,以致肝气郁结,气郁又可导致湿、痰、食、热、血等诸郁,变生多端。肝和脾胃关系密切,五行中分属木和土,肝能够促进脾胃的运化。肝气郁结,势必克伐脾胃之土,致脾胃受纳和运化失司,痛、胀、呕、嗳诸症迭起。

(5)培补后天,重视先天:

脾胃居中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肾藏精,内育真阴真阳,乃先天之本。先天后天相互资生,脾之阳气必须借助肾阳的温煦,始能健运,肾中精气又赖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先天和后天相互依赖、相互资助。

八、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是整体观念的具体体现,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三者应相互配合,共同加强治疗效果,在脾胃病中,除了对应的治疗外,还应注意饮食,可以结合饮食辅助治疗。

1.因时制宜

指治疗遵循时令节律特点,年、月、日的时间变化规律,主要分为季节、月令和昼夜。在治疗脾胃病时,注意“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例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出现口腔溃疡者,如果发生在冬天时,笔者不会多加清热解毒之品,而是以发散郁火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升降散等加减。

2.因地制宜

是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素问·异法方宜论》“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对东、南、西、北、中等地域治法各有所宜进行描述,也可应用于脾胃病,说明治疗脾胃病时可根据地理位置进行诊疗。

笔者地处江南湿地,发现患者中湿气偏盛的情况非常常见,因此在笔者的处方中,化湿法经常贯穿于治疗的始终。有些患者舌苔不厚,笔者亦会根据其症状而略施化湿之品,往往其功甚捷。

3.因人制宜

指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来制定适宜的原则。对于老幼体弱之人需注重固护脾胃,或攻补兼施,慎用峻猛之药,脾阳虚者慎用攻下或耗损阳气之药,胃阴虚者应保护胃中津液,慎用苦燥伤阴之品。 bLnEnr2Ex066fR4wLLpMQKWYDpnnfDjXEA3Z1cdLVmcjpQrSsWFn/Z7kBI3uZd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