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及其在脾胃病中的运用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这两点是中医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诊治原则,应贯穿于中医诊治过程的始终。

一、整体观念

事物内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事物和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就疾病而言,其发生不是单一因素所导致的独立存在的结果,而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表现。因而,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内外联系进行诊断和治疗。下面主要讲解整体观念在脾胃病中的运用和具体表现:

(一)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机在前文有具体论述,这里主要讲诊断和治法)
1.脾胃病的生理、病理关系

脾与胃相表里,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五行属土。脾与胃一阴一阳,一脏一腑,脾与胃之间存在着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阴阳关系。脾在水谷和水液的运化、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脾有病变时不仅会导致其局部的病变,还会伴随着人全身功能的异常,如诸多慢性胃炎、消化道肿瘤的患者基本都有四肢无力、口淡、口苦、口腻等现象。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脾胃之间的相互协调。笔者在临床上常用到化湿药,脾喜燥恶湿,然胃喜润恶燥,因此,化湿切忌太刚燥,否则容易损伤胃阴。

(1)脾胃在结构与功能上体现“五脏一体观”。

1)肝与脾胃:

肝与脾胃之间关系密切,一属木,一属土,两者主要是疏泄运化和生血藏血之间的关系。若肝失疏泄,木郁克土,肝郁则心情抑郁、胸胁胀满或急躁易怒,肝克脾则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泄泻,伴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腹痛攻窜、肠鸣矢气等;犯于胃则气逆于上,呕恶嗳气,吐苦水,或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故《金匮要略》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说。

所以,笔者在临床上经常用左金丸治疗此类疾病。左金丸肝胃同调,吴茱萸温肝、黄连清胃,一温一清,符合阴阳生克之道。

2)心与脾: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血液生成:

《灵枢·决气》有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源于脾胃而奉心化赤,心脾不足生血无源,则面唇色淡,头晕,心悸,健忘,脉细涩。

血液运行:

心主血,脾统血,分别推动和统摄血液,心脾协同则血行常道而无溢脉外,反之,心脾失于统摄则血液运行不畅,溢于脉外,表现为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等。

3)肺与脾:

肺与脾主要是土与金之间的母子关系。人体宗气生成和津液输布主要依赖肺与脾两脏,肺脾疾病,母子相传,宗气不足则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头晕,畏风自汗,脉虚;脾虚运纳无力则纳呆便溏,饮食不下,口淡无味,食后脘胀;津液输布失常,水液难以排出,积聚体内则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来势迅速,小便不利。

4)肾与脾:

肾与脾主要是先天与后天互助,以及对水液运行影响的关系。若肾阳不足,火不暖土,虚寒内生,则常会导致五更泄,表现为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完谷不化,腹部喜暖喜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若阳虚无以运行水液,则水肿反复消长不已,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纳减便溏,尿量减少或反多,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弱。

临床上常有一些消化道肿瘤晚期的患者以脾虚为主要征象,但仅仅使用健脾法疗效欠佳,若同时合用补肾法,往往能提高临床疗效,正如古人谓“补脾不如补肾”。

5)脾合胃、肝合胆、心合小肠、肺合大肠:

生理上,相表里的脏腑通过表里联系可相互辅助,如五脏可促进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病理上,若五脏病变,也可表里传变,导致六腑传化失常。在临床实践中,应时刻注意其所合脏腑之间关系的运用。例如,对重症肺炎患者,如果采用通腑法有时会取得比较好的疗效。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某些便秘患者,会考虑有没有肺气不降的问题,适时地肃降肺气,有助于一些慢性便秘的持久改善。

(2)精神和形体上的“形神一体观”:

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思虑过度往往会损伤脾。七情伤人,往往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情志异常容易诱发某些疾病,如腹痛、腹泻、便秘。而在治疗的过程中,情绪也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患者对疾病的态度和对医生的信任在治疗过程中很重要,如果患者对疾病抱有消极的想法,终日关注疾病的存在,认为疾病不可能治好,满心焦虑,或是否定医生的治疗,不愿意坚持吃药或遵医嘱,那么这种心理暗示会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治疗也失去了其意义。

笔者在临证时,总是乐于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因为只有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相信自己和医生,才能使治疗发挥最大的效果,早日恢复健康。所以,真正高明的医生,实际上同时也是一位高明的心理治疗师。

2.诊疗上整体分析,整体调节

中医诊察疾病,其主要根据是“有诸内,必行诸外”。内在疾病往往可以通过外在表现推断出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结合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动静统一)和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整体分析疾病的具体情况,从而采用相应的调理方法。

脾胃病虽然以脾胃局部的表现为主要特征,但临床上患者的表现是千变万化的。患者会有情绪改变、睡眠改变、体感温度的改变、汗出的异常等,这些整体的因素都必须考虑进去。

因此,治疗脾胃病时也要重视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观,从整体治疗入手,而不能局限于调理脾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慢性胃溃疡的患者以寒性症状为主时,可建议患者在三伏天时加用三伏贴,同时加用中药温阳散寒法治疗。笔者在临床上治疗消化道肿瘤患者,往往通过针药结合的方法,常用艾灸足三里,调节全身功能,对于肿瘤患者经化学药物治疗(简称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有促进恢复的作用,同时结合药物治疗共同起效。

(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应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如饮食、季节、气候、寒热对疾病和治疗的影响,脾胃病应当注重避免感受风寒,饮食宜有规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暴饮暴食,正气不足、脾胃虚寒者少食寒凉食物,忌烟酒和刺激性食物。

2.人和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干扰,社会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精神情志而对人体产生影响。脾胃病与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因此应当调理情绪,使之稳定,同时也要劳逸适度,坚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笔者曾治疗一名企业家,在企业走下坡路之后患上胃食管反流病,精神状态每况愈下。治疗时予归脾汤加减,同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后来患者的企业情况逐步好转后,患者的病情很快康复,最终症状消失。患者对笔者非常感激,实际上笔者认为是患者自身心境调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药物可能只是起到了一个辅助的效果。

总体而言,应当注重整体,有的放矢。笔者认为,脾胃盛衰与五脏的病机转化密切相关,治疗脾胃病应与患者机体的整体情况互参,才能把握其病变根本。遣方用药时,不仅要辨清同一症状的不同特点,还应善于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参考其体质强弱、气候环境等因素确立治则,选药施治。体质虚的人,要适当加补益药,雨季要适当加化湿药,立春时节要适当加疏肝药,立夏时节要适当加清暑药等。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主要在于分析和辨别证候,讨论和确定治疗原则和方法,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一)病

病,即疾病。指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邪气抗争而引起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功能障碍的生命异常过程。

中医常见的胃肠病:胃痛、呕吐、胃痞、噎膈、呃逆、反胃、腹痛、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癥瘕、肠覃、伏梁、锁肛痔等。

西医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①良性病变:胃食管反流病、胃炎(急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炎症性肠病、功能性胃肠病、慢性肝病(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病、肝硬化等)、胆系结石及炎症、慢性便秘、消化道出血等;②恶性病变: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原发性肝癌、胆道系统肿瘤、胰腺癌等。

(二)症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患者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脾胃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食欲不振,嗳气,呃逆,吐酸,嘈杂,脘腹部不适、痞闷、疼痛、脘腹胀满,反酸,大便不爽或便秘,有些严重的患者甚至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

临床上常常结合体格检查(如腹部的形状和触诊、压痛和反跳痛、听肠鸣音)、内镜、实验室检测(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幽门螺杆菌检测、肝功能评估等)和影像诊断(包括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等。

(三)证

证是根据中医四诊所获资料,对病因(如内伤、外感等)、病位(如表、里、脏、腑等)、病性(如寒、热等)、病机、病势(如邪正盛衰、疾病发展趋势等)、患者体质以及患病时季节气候与周围环境等的概括。

笔者认为,准确认识证才是我们中医治病的关键。一个证就相当于一个锁,只有找到对应的钥匙才能将其打开。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核心点就是证。

因此,我们讲辨证论治,而不是辨症论治。辨证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检查所得的病、症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从而确定患者患有何证的过程。

中医的很多病名和症状是一致的,比如患者症状是胃痛,疾病诊断就是胃痛病,但它的证就有很多,有寒、热、虚、实的不同,只有了解其证之后,才能立法处方开药。

中医针对的是证,即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等本质有机联系的反应状态,将局部与整体结合,即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例如,对于胃痛、呕吐、胃痞、腹痛、泄泻等病属饮食积滞者,可用保和丸或枳实导滞丸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四)病证结合

实际上,西医也会针对病或症采取局部治疗和对因治疗。比如胃酸过多,可以用抑酸能力很强的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和稍弱的H 2 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抑酸。同时,抑酸剂可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增加抗菌药物的抑菌或杀菌活性。再如不同部位的感染,如肺部感染和胃溃疡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都可以用青霉素治疗。因此,这种理念和中医的证的概念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之处。

然而,西医在临床上更加注重的是病。只要明确诊断了是某种病,那么它的治疗手段就基本确定了。相较于病,中医往往更重视证。实际上,笔者认为,中医临证,也应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的目的是从疾病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纵向把握病情;辨证的目的则重在从疾病当前阶段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从横向认识病情。由于“病”与“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笔者强调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这样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同时,病的一般演变规律往往也提示了常见的证型,以及基本的病理特点。如泄泻之疾,早期为外邪饮食所伤,正气尚存,多偏实偏急,常见病机为寒湿、湿热、食积;中晚期由于禀赋不足或年老体弱,邪气伤正,久泻阴液耗损,多偏虚偏缓,常见病机为土虚木乘、脾胃虚弱、肾阳虚衰,但以脾虚湿盛为要。因此,在诊治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证候的变化,把握病情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治疗的法则和方案。

(五)中西医结合

在临床上,笔者认为还应该做到中医与西医相结合。

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其独特的优势,相对于西医的精确诊断和有针对性的治疗,中医学对于很多仪器检查不出来的功能性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能改善局部病变以外的临床表现,减轻患者的痛苦。

因而,在现代的临床治疗中,应当把患者的健康与利益置于首位,除了掌握并灵活运用中医知识外,还应结合现代仪器和技能,进一步加强对患者的诊疗。同时,还可以继续探索已知或未知的方法,不断完善诊疗过程,提高效率,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bLnEnr2Ex066fR4wLLpMQKWYDpnnfDjXEA3Z1cdLVmcjpQrSsWFn/Z7kBI3uZdR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