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磊,20岁,大学二年级学生,因患精神分裂症住院,用奥氮平治疗后好转,半个月前带药回家治疗,暂时休学在家。家属发现患者越来越没有活力,老是昏昏沉沉、乏力、想睡,体重也比以前明显增加,近几天还表现坐立不安,脾气比较大。家属担心病情加重,自行增加奥氮平剂量。那么小磊家人的处理方法是否正确呢?小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不是病情加重呢?在小磊服药治疗过程中,其家人或照顾者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了解抗精神病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及时识别不良反应的早期症状。
2.掌握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或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尽可能帮助患者增加舒适感,保证治疗依从性。
3.能及时发现患者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
案例中小磊家人把抗精神病药不良反应的表现误认为是病情加重,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抗精神病药剂量的增减都是要通过医生专业的诊治来决定的。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我们处理得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或减轻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作为家庭照顾者,应该了解一定的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预防和处理方法,尽可能预防或减轻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依从性。下面带大家了解抗精神病药主要有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和处理。
抗精神病药通常是指用于控制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现在常用的有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氯氮平、氨磺必利、阿立哌唑等。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发作和其他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精神疾病。常见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
表现为困倦、乏力、头晕,与药物对组胺H 1 受体拮抗作用有关。服用氯氮平、奥氮平等比较明显,多在治疗初期发生。
抗精神病药对胆碱能受体有影响,常表现为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困难等,严重者导致麻痹性肠梗阻、尿潴留等,尤其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等药物更加明显。
氟哌啶醇等药物容易导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发生,主要有急性肌张力增高、震颤、静坐不能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四个方面的表现。
1.急性肌张力增高
常见表现有双眼上翻、斜颈、面部怪相和扭曲、吐舌、张口困难或角弓反张等。
2.震颤
类帕金森病症状,表现为四肢细微震颤、抖动,要与抽搐相鉴别。
3.静坐不能
常常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神不宁、反复来回走动或原地踏步,难以控制的不安,容易被家庭照顾者认为是病情恶化,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会导致恶性循环,案例中小磊的家属就是这种情况。
4.迟发性运动障碍
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有节律的刻板运动,早期通常是舌或口唇周围的轻微震颤,即口-舌-颊三联征(像兔子一样不停咂嘴)。
常见的心血管不良反应有直立性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和心电图改变等。临床以直立性低血压和心动过速最多见,患者起床、蹲厕所后起身等改变体位时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甚至导致摔倒跌伤。心电图改变常出现ST-T改变及QT间期延长。
体重增加较为常见,与食欲增加和活动减少有关。服用氯氮平、奥氮平者更为明显,并能引起体内糖脂代谢异常,可能会增加高脂血症、冠心病、高血压以及2型糖尿病等的发病风险。另外,可能引起催乳素分泌增加,出现泌乳、闭经、性欲减退等。以氯丙嗪、利培酮较多见。
1.血常规改变(白细胞减少或缺乏)
是比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以氯氮平较多见,发生率1%~2%,为其他抗精神病药的10倍。
2.肝功能损伤
多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传统和新型抗精神病药都有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或停药后逐步恢复,部分患者需要医生处理。
3.诱发癫痫发作
氯氮平较易诱发癫痫发作。
以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说,完全没有不良反应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我们也绝不能因为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而拒绝或随意中断药物治疗,这对于疾病的康复是很不利的。只有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科学预防和处理,才是对患者有利的做法。
1.增强体质,提高身体耐力
这是抵抗所有副作用的基础,保证饮食和适当的活动锻炼是基本措施。要保证患者每餐的进食量,注意饮食营养全面,荤素搭配,不可过度进补而引起肥胖。每天坚持锻炼,规律作息,循序渐进,注意安全,如进行缓慢放松性较强的太极拳、瑜伽等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安定内心。尤其对于直立性低血压、头晕乏力等症状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2.密切观察,及早发现
在服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食欲、日常生活状态、精神状况等,经常与患者交流,关注患者的感受,观察副作用的表现,定期做心电图、血液检验等,定期复诊。例如,心电图的改变、血常规改变、肝功能损伤等副作用在早期都不会有不适感,只有通过定期检查才能及早发现。所以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3.合理安排服药时间
根据药物的作用特点、患者工作和作息时间合理安排服药时间。例如,对于有胃肠道刺激作用的药物放在餐后服用;对于镇静作用较强的药物,适合在睡前服用,保证晚上睡眠同时减轻日间的困倦,维持患者的日间活动。
4.遵医嘱规律服药
在医生的指导下规律服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也不能自行按说明书服用。不规律服药只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并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5.转移注意力
头晕、嗜睡、乏力、胃部不适等一般性的副作用在所难免,可以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和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改善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
1.直立性低血压
重点在于预防,嘱患者起床、下蹲后起身等改变体位时要慢,一旦出现头晕、行走不稳的情况,应马上就地坐下或扶住旁边的支撑物,同时活动下肢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休息片刻不觉得头晕后再慢慢站起,无不适感再开始行走。如果有条件,可以测量血压和血糖,根据需要给予适量进食进水。若经上述处理还不能缓解者,应尽快就医处理。
2.锥体外系副作用
根据医嘱减少药物剂量或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对症处理。患者出现急性肌张力增高时要保护好患者,避免跌倒、受伤,并马上就医,肌内注射东莨菪碱可及时缓解。若有静坐不能,可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对症处理。迟发性运动障碍的治疗效果不显著,关键在于预防,不能使用苯海索等抗胆碱能药物,及早发现换用其他药物。
3.便秘
多吃粗纤维食物,多运动,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发生。一旦发生便秘要积极处理,及时食用一些通便的食物或使用开塞露等通便药物,避免发生麻痹性肠梗阻。
4.白细胞减少或缺乏
主要通过血常规检查,早期发现,尤其是使用氯氮平的患者一定要遵医嘱定期(最初3个月内应每周)检查血常规。一旦发现白细胞计数低于4×10 9 /L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发热等感染征象,避免去人多的地方,居住环境定时开窗通风等,保护患者不被感染。同时应立即就医,遵医嘱给予升白细胞药物,逐步换用其他抗精神病药。
5.肝功能损伤
一般无自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厌油、食欲缺乏等表现,主要靠定期血液检验监测肝功能,一旦有转氨酶升高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加用保肝药物或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恶性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危害较大的严重不良反应。抗精神病药更换过快、剂量过高或骤增骤减,不恰当的合并用药,患者发生脱水、营养不足、合并躯体疾病等都可增加恶性综合征发生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肌紧张增高、大汗、心动过速、血压不稳、高热、呼吸急促或缺氧、意识障碍,并可能伴随有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和肾功能衰竭等。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计数增高、肌酸激酶增高或肌红蛋白尿。发生率为0.2%~0.5%。
1.观察
引起恶性综合征的原因以抗精神病药最为常见,其他有碳酸锂、卡马西平、抗抑郁药等。抗精神病药中几乎所有的药物均可引起,尤其是高效价、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其中以氟哌啶醇、氯丙嗪、氟奋乃静等常见。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我们应该注意多观察,及时发现药物副作用。强调合理用药和规范治疗,防患于未然。
2.积极处理锥体外系反应
通常可减少药物剂量或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苯海索),进行对症处理,也可肌内注射东莨菪碱及时缓解急性肌张力障碍。若有静坐不能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进行对症处理。迟发性运动障碍,切忌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最好换用氯氮平或奥氮平等可获得改善,重点是早期发现及预防。
3.积极对症处理
在恶性综合征的治疗中,应及时停用原药物。早期应用硝苯呋海因及溴隐亭,恰当及时地进行输液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是治疗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四大关键因素。其中硝苯呋海因及溴隐亭被认为是治疗恶性综合征的特效药物。电休克治疗、血液净化等非药物治疗也可用于恶性综合征的治疗。
抗精神病药的常见不良反应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被早期识别和处理,大部分副作用经过一段时间后患者能很好地耐受,不会明显影响生活。对严重的副作用一定要及时发现,咨询医生,采取医疗措施。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关心,提高对药物的适应性。
1.抗精神病药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
2.如果你是小磊的妈妈,在日常的生活照顾上你将从哪些方面帮助他减轻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