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男,28岁,双相情感障碍。4年前第一次发病,住院治疗2周,症状控制好,出院后能正常工作、生活。小军出院后几天就没再坚持服药,很快又出现兴奋话多、不睡觉等症状,服药几天后症状又得到控制,控制后又停药,如此反复,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家属就自行加大剂量,最后导致小军出现恶心、呕吐、双手颤抖、走路不稳、讲话吐词不清、意识模糊等表现。小军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家庭照顾者应该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1.了解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的常见误区。
2.掌握患者居家服药的注意事项。
小军就是因为不规律服药和自行增加药物剂量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如果处理不及时是非常危险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家庭照顾者对于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方面有哪些常见误区,如何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1.根据病情自行调节用药剂量
大家普遍会认为是药三分毒,所以要尽可能少吃药或不吃药。因此,往往有些患者在疾病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或者住院治疗好转后,出院回到家里就开始减少药物剂量,甚至停药,导致疾病症状很快复发。因为家庭照顾者或患者自认为有了用药的经验,又把原来吃的药再用上,用药后可能症状又会有所缓解,然后再停药,如此反复,多次复发后药物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差,家庭照顾者可能又会自作主张加大剂量。这样不规律用药或者突然停药和加药不但不能控制病情,反而会导致严重药物副作用发生,案例中的小军就是这种情况,这是很危险的行为,可能会因为严重药物副作用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
2.吃药会使人变傻
临床上确实会有些精神疾病患者吃药后变得两眼无神、目光呆滞、反应变慢,家庭照顾者就认为是药物让患者变傻了,很有可能会让患者停止服药。
其实,患者并不是变傻了,主要是因为抗精神病药对大脑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会使患者感到昏昏欲睡,反应速度跟不上,看起来比较呆,尤其是在服药初期。但随着患者对药物的逐渐适应以及症状的缓解,这种呆呆的感觉也会缓解。此外,某些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面具脸、行动迟缓等副作用也会让人觉得服药后人变傻了。患者可以遵医嘱联用对抗副作用的药物,如苯海索可有效缓解。这种反应也是完全可逆的,在疾病控制一定时间后,医生会根据情况逐渐减少药物剂量,这种大脑抑制症状就会缓解,逐渐恢复正常。
3.抗精神病药含有激素
大家之所以会误认为抗精神病药含有激素,主要是因为有一部分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治疗后体重明显增加。其实,这并不是因为药物含有激素导致患者肥胖,而是因为这些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米氮平等)会增加食欲;同时,又因疾病的原因或药物的抑制作用导致患者少动多睡而引起肥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饮食管理和适当运动来控制的(具体方法详见第三单元相关内容)。
4.抗精神病药会成瘾
目前对精神疾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治疗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而精神疾病存在高复发的特点,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一旦停药很容易复发,因此有些患者或家属就认为是药物成瘾,所以部分患者和家属有一种惧怕心理,总想借机停药,导致病情波动。
除了长期服用个别镇静催眠药(地西泮等苯二氮䓬类药物)会成瘾外,其他抗精神病药是没有成瘾性的。即使是有成瘾性的镇静催眠药,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而不是自己随意滥用,也是不会成瘾的。
不要私自为患者更改药物种类,自行增减药物剂量或者停药。若发现患者病情波动,或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应及时就诊,咨询医生,切勿自行为患者调整药物,以免延误治疗或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危害患者健康。临床上还经常会有患者家属看到其他有相似症状的患者服用某种药物治疗效果很好,就要求医生给自己家的患者换药或自行为患者更换药物,这都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做法,因为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对别人有效的药物不一定适合你的患者,所以一定要遵医嘱给患者服药,也不能按照药品说明书的介绍自行服药。
1.专人看管药物
抗精神病药需要专人保管,尤其在患者处于急性发病期时更加要小心保管,以防患者错服药或一次性大量吞服药物。家属或照顾者可将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品分开放置,存放于有锁的柜子、盒子里,保证患者无法自行获取药物。
2.避免在家存放大量药物
控制出院带药量,一般以1个月为宜,对于病情不稳定、症状波动较大的患者,或有过大量服药行为者,更应严格控制药物储备量,可减少至1~2周,快要吃完时及时找医生复诊和取药。
3.独居患者的药物保管
若患者独居,应将药物按每顿服用剂量分装储存,每次给患者1~2天的药量,并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及时督促或检查患者是否按时、按顿服药,有没有出现私自囤积药物的行为。
4.药物管理训练
对于症状管理好的患者,可以训练患者自己管理药物,每日自己摆药,按量服用,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因为药物对大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会使人的反应和判断能力下降;另外,患者服药后会有头晕、乏力、想睡觉等反应。这些反应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一些危险,例如开车、高处取物、高空作业等,所以患者在较大剂量服用药物时,要避免让其做这些危险工作。
药物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反应,但是我们要看药物治疗的利和弊,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不能因为害怕药物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不按医嘱坚持服药。一方面药物的不良反应在用药的初期会比较明显,患者会觉得比较难受,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患者会逐渐适应,会耐受头晕、乏力等一般的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可以预防和处理的,只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监测下,不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具体每一类药物会导致哪些不良反应,如何预防和处理,在本章接下来的几个单元会逐一介绍。
每天坚持服药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作为家庭照顾者要理解患者的难处,尽可能帮助他们避免漏服药。
1.定时提醒
可通过设定闹铃或在家里的墙上、柜子上等位置粘贴标识来提醒照护者和患者及时用药。将药品外包装盒上醒目的标记出每日服药的剂量和时间,以免错服。也可按患者每顿药物的服用量,依早、中、晚将其放入不同颜色的分装盒中,这样一旦出现漏服药的情况,可以及时准确知道遗漏的是哪个时间的药物。
2.漏服药的处理方法
患者出现漏服药,是否需要马上补服?如何补服?要根据漏服药的时间来确定。一般来讲发现漏服药的时间若在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一半以内的,应当按量补服;若时间已超过用药间隔时间的一半以上,则不必补服,下次服药按原间隔时间。例如,应在早晨8点和下午4点服用药品。如果是早晨8点的药物漏服,可在当天中午12点以前按原剂量服用。反之,则不补服,下午4点服药时间和剂量不变。发生漏服药品后,切不可在下次服药时加倍剂量服用,以免引起药物中毒。
3.连续多次漏服药的处理
如果患者忘记服药一天,当天不用补服药,可以第二天同一时间继续服药。如果连续多次或几天都漏服药物,应按停药处理,及时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服用。
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精神疾病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治疗越早,疗效越好。如果反复发作或者治疗不规律,则疗效会变差。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药被研发出来,药效越来越好,不良反应越来越小,服用越来越方便,为患者的康复与回归社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为了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抗精神病药治疗复杂多变,治疗时间长,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影响比较明显,如果稍有不慎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会影响患者的安全,因此,遵循患者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原则很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选择个体化
个体对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为患者制订治疗方案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体型、工作性质,是否合并有食欲、睡眠问题,是否合并其他躯体疾病或使用其他药物,是首发还是复发,以往对药物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制订治疗方案后,还要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随时调整药物和剂量。因此,患者就诊时要详细告知医生这些方面的情况。
2.药物剂量个体化
抗精神病药不像常用的感冒药,可以直接足量使用或按说明书使用,需要专科医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边加量、边观察、边调整,加到治疗量后维持用药。医生会根据治疗效果和副作用进行调整,不能随便增减剂量或停药。
3.用药途径个体化
目前大多数抗精神病药的剂型为口服常释剂型,吞服即可,对于自愿治疗的患者既方便又经济。还有一种缓释剂型,在体内缓慢释放保持血液中药物浓度稳定,一天服用一次,副作用也相对较小。对于兴奋躁动、疗不合作的患者、吞咽困难的儿童以及老年患者,可口服水剂、口腔崩解片、贴片或注射针剂,为治疗提供了较大的方便。
抗精神病药是从最小剂量开始使用的,逐渐加到治疗量才能看到明显治疗效果,一般需要1~2周。患者的急性症状在有效剂量治疗2~4周后可开始改善,一般4~8周患者症状可得到充分缓解。在症状缓解的基础上,仍然要维持足够的剂量治疗至少6个月。然后可以缓慢减少剂量,减量速度要慢,一般为原来药量的三分之一,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实行个体化用药。维持期治疗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以年计算。足量足疗程治疗对减少患者复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诸如药物成瘾、药物中含有激素、长期吃药会让人变傻等错误认识。家庭照顾者在照顾患者时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药物,避免让患者进行开车、高空作业或高处取物等危险行为,照顾患者严格遵医嘱服药,尽可能避免漏服药等情况发生。
1.案例中小军在治疗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恶心、呕吐、手发抖、意识模糊等情况?
2.小军的家庭照顾者如何避免小军再次发生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