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0~1岁婴儿智力发育干预

婴儿期是一生中奠定发展基础最为重要的时期,为了开发儿童认知潜能,我们根据婴儿心理发育规律设计了各月龄阶段婴幼儿早期干预的方法及游戏,婴儿时期训练的重点在于提供丰富的环境,促进感知觉的发展。本节重点介绍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和精细动作的干预方法。

一、视觉干预

(一)注视训练

1.准备

声光玩具、黑白卡片、彩色卡片。

2.目的

有效地促进婴儿的注视能力的发展。

3.方法

用物体训练婴儿注视能力。

(1)宝宝仰卧位,在他头上方,挂一些使之感兴趣的会动物体,训练宝宝注视物体。

(2)训练者可选用黑白卡片或彩色卡片让宝宝注视。

(3)物体和卡片可更换,每次几分钟,每日数次。

(二)追视训练

1.准备

声光玩具、黑白卡片。

2.目的

有效地促进婴儿追视能力的发展。

3.方法

利用人和物体训练婴儿的追视能力。

图3-1 婴儿追视能力训练

(1)训练者把宝宝抱起,让他观察眼前出现的人(或物)。

(2)待注视到人(或物)后,缓慢移动人(或物),让其视线随物体水平移动,尽量让宝宝追视到180°。

(3)如果不能完成,就辅助宝宝的头部随着人(或物)移动。

(三)注意转换训练(两点注视)

1.准备

两个一样的玩具。

2.目的

促进婴儿的视觉发展,训练注意力的分配能力。

3.方法
(1)物与物视觉注意力转换训练(图3-2):

①让宝宝看见一个玩具;②在视野范围内再出示另一个玩具,观察宝宝能否马上注意到第二个玩具;③如果宝宝不能马上看到,可以摇晃玩具,让宝宝看到;④先用大玩具训练,再换小玩具训练,直至宝宝可以很快的转换。

图3-2 注意力转换训练

(2)人与物视觉注意力转换训练:

①训练者用表情或拍打使宝宝注意训练者的脸;②在视野范围内再出示一个玩具,观察宝宝能否马上注意到,反之亦然。

(四)视线的连续性训练(注意力训练)

1.准备

大小不等、颜色各异且鲜艳的直径约2~10cm的球。

2.目的

促进婴儿的视觉发展,训练注意力的持续性。

3.方法

选择不同大小的物体训练婴儿视线的连续性(图3-3)。

图3-3 视线的连续性训练

(1)先选择直径大的球训练,放在宝宝的视野内。

(2)待宝宝注意后,将球从宝宝面前的一端滚向另一端。

(3)如果宝宝不随滚动的球移动视线,可呼唤他的名字,使其注意。

(4)大球看好后,逐渐选择中等大小的球,直到2cm大小的滚珠都能连续看到。速度由慢到快。

(五)扩大视野范围的训练

1.准备

大的(8~10cm)且颜色鲜艳的球、彩色圈圈、纸巾。

2.目的

促进婴儿的视觉发展,扩大视野范围。

3.方法

让婴儿在视野范围内去寻找物体。

(1)家长抱宝宝坐在距桌子50~60cm的地方,将大的颜色鲜艳的球放在桌面上。

(2)当宝宝注意时,训练者将球从桌子上滚下去,观察宝宝是否有意识去寻找,每次训练4~5次。

(3)先选用大的,掉在地面上有声音的物体,待宝宝能寻找后,再选用彩色圈圈、纸巾等物体。

(六)观察与知觉能力的训练

1.准备

玩具、毛巾。

2.目的

促进婴儿的观察与知觉能力。

3.方法

单块毛巾盖物。

(1)一位训练者抱宝宝坐在桌前,另一位训练者坐在对面,将一个玩具小汽车给他玩约1分钟。

(2)然后将小汽车用一块大手绢盖住,观察他是否立即打开盖布去找,每次训练3~5次。

(七)共同关注

1.准备

玩具、气球、发光魔法棒。

2.目的

共同关注可以为婴儿理解物体打下基础。

3.方法

布置环境训练婴儿共同关注。

(1)在灯上挂一些气球、灯笼;每一面墙上挂一个宝宝喜欢的物体;把宝宝喜欢的玩具固定放在桌子上。

(2)训练者指着灯或墙上的物体(桌子上的玩具),观察宝宝能否与训练者共同关注所指的物体。

(3)如果不能,训练者可以用发光的魔法棒吸引孩子关注训练者所指的物体。

(八)视觉记忆训练

1.准备

玩具、两块毛巾。

2.目的

锻炼婴儿的初步视觉记忆。

3.方法

两块毛巾盖物(图3-4)。

图3-4 毛巾盖物训练

(1)家长抱宝宝坐在桌前,训练者坐在对面,桌子上平铺着两块白毛巾。

(2)训练者拿一个小玩具给宝宝看,当他要来拿的时候,把玩具放到一块毛巾下,5秒钟取出,放到第2块毛巾下,再把空手伸出来给宝宝看,观察他的反应。

(3)如果宝宝没有反应,可以给一些提示。

(九)视觉注意力训练

1.准备

篮子、积木、玩具汽车、杯子、梳子、手机、勺子、拨浪鼓。

2.目的

发展婴儿的注意力,注意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

3.方法
(1)倒进放出:

①训练者当着宝宝的面把积木倒出来,又装进去;②让宝宝和训练者一起玩;③宝宝学会后,可进行泛化训练。

(2)模仿动作(图3-5):

①训练者训练宝宝模仿一些动作,如打电话、自己拿水杯喝水、拿梳子梳头发、拿勺子在水中搅一搅、拿拨浪鼓摇一摇等;②每次可教一个动作,反复直至学会。

图3-5 模仿动作

(3)对镜训练(图3-6):

①训练者让宝宝照镜子,找到镜子里的自己,并对自己微笑或拍打镜子里的自己;②对于10个月以后的宝宝,训练者可以对着镜子拉起孩子的手,一边指一边教他认识自己的身体部位。

图3-6 对镜训练

二、听觉干预

(一)物体声音刺激

1.准备

各种摇铃、拨浪鼓、小琴。

2.目的

促进婴儿听觉的发展,训练转头寻找声源的能力。

3.方法

用不同的物体训练婴儿寻找声源。

(二)言语声

1.目的

促进婴儿听觉的发展、对言语声的反应和发音的欲望。

2.方法

面对面和婴儿说话(图3-7)。

图3-7 言语声训练

(1)用愉快、亲切、温柔的语调,面对面地和宝宝说话。

(2)家里每位成员改变对宝宝说话的声调训练宝宝分辨各种声音。

3.注意事项

不要突然使用过大的声音,以免宝宝受惊吓。

(三)唤名训练

1.目的

婴儿要学会家人在背后唤乳名时,其能回头寻找唤名的人。

2.方法

训练者固定乳名,让婴儿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图3-8)。

图3-8 唤名训练

(1)父母应该给宝宝起一个固定的乳名。

(2)家人统一叫宝宝的乳名,让宝宝慢慢的记住自己的乳名。

(3)在宝宝背后唤起乳名,观察宝宝是否能回头寻找唤名的人。

3.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对名字不敏感,要找原因,是否听力或交流有问题。

(四)听觉灵敏度训练

1.准备

各种摇铃、拨浪鼓、鼓、皮球、卡片、音乐琴。

2.目的

训练婴儿听觉的灵敏性。

3.方法
(1)区分语调训练:

根据不同的情景,用不同语调、表情跟宝宝说话,使宝宝能逐渐感受不同的表情,逐渐提高语言的识别能力。

(2)让婴儿直接接触各种声源:

让宝宝从周围环境中直接接触各种声音,可提高对不同频率、强度、音质、声音的识别能力。

(3)用听觉去寻找失落的物体。

1)训练者抱宝宝坐在地上,在他前面放一个大玩具以排除视觉代偿。

2)在宝宝看不到的情况下,另一位训练者把带声响的玩具掉到地上,观察宝宝是否寻找。

3)先用落地声音大的玩具,再用声音小的玩具,最后用声音微小的物体(如卡片)。

(4)环境干扰下训练

1)训练者抱宝宝坐在地上,在他前面放一个音乐琴,并打开播放音乐。

2)训练者使用不同频率、强度、音质的听觉训练用具,在宝宝的上、下、左、右发出声音,观察宝宝是否找声源(图3-9)。

图3-9 环境干扰下训练

3)声源距离先近后远。

(五)分辨自己的名字

1.目的

训练婴儿对自己的名字有反应。

2.方法

家人统一叫婴儿乳名(图3-10)。

(1)宝宝固定的乳名,家人统一叫。

(2)观察是否训练者每次唤宝宝名字时都有回应,而唤别的名字时无回应。

图3-10 分辨自己乳名训练

(六)敲敲打打

1.准备

鼓、摇铃、积木、音乐琴等。

2.目的

引导孩子注意分辨不同物体敲打出的不同声响,以提高他对声音的识别,发展对物体的认识能力。

3.方法

引导婴儿敲打(图3-11)。

(1)让宝宝敲打鼓、摇铃、积木、音乐琴等不易碎的物体。

(2)如果宝宝不敲打,训练者可敲给宝宝看或辅助宝宝敲打物体。

图3-11 引导敲打训练

(七)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1.准备

玩具汽车、仿真青蛙。

2.目的

培养婴儿的聆听习惯,为婴儿后期理解能力的发育打好基础。

3.方法

训练者要多让婴儿将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视觉形象与声音、名称、功能联系起来。

(1)多说与日常生活中相关的事情,把宝宝感兴趣的物品摆在他前面,训练者告诉宝宝物品的名称,并观察宝宝是否在聆听。

(2)这时宝宝能认真听训练者说话,那么聆听习惯就很好,后期的理解能力也会得到很好的发育。

(3)如果宝宝根本不听,那么训练者就要加大刺激强度,在说话时要加入夸张的动作和声音来吸引孩子聆听。

(八)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1.目的

让婴儿对人的声音敏感,知道有人在跟他说话。

2.方法

多和孩子说日常生活中相关的话题(图3-12)。

图3-12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1)妈妈的声音宝宝最敏感,在平时带养过程中妈妈要多和孩子说话,比如看到玩具狗时,跟宝宝说“这是小狗,它会‘汪汪’叫”。穿衣服时告诉宝宝要穿衣服了,抬抬手等。

(2)孩子不一定听得懂,但要对人的声音敏感,知道有人在跟他说话。

(九)听理解训练

1.目的

训练孩子能够听懂3~4个字组成的句子,执行指令,并对简单的问题用眼睛看,用手指出回答。

2.方法
(1)理解人的称呼

1)训练者对宝宝说出需要指认家人的称呼,如“妈妈在哪儿?”。

2)若找不到,就引导宝宝找到,让他理解家人的称呼。

(2)理解物品的名称

1)训练者问孩子家里固定位置的物品在哪里,如“灯在哪里?”。

2)若找不到,就引导孩子找到所问物品。

3)用同样的方法教宝宝理解其他物品。

(3)懂得禁止(图3-13)

1)当宝宝正在做一件不对的事(如去拿台灯),训练者要对孩子说:“不要拿”,或用手摆成“不”的样子,或用不高兴的表情看他。

2)如果宝宝看到训练者不会停下手中的动作,就要在生活中反复练习。

图3-13 懂得禁止训练

(4)少用儿语(图3-14)

1)宝宝每做一件事,训练者都要用准确的词语向宝宝表达,吐词清楚,用语规范。

2)如教宝宝认识“苹果”,训练者就说:“苹果”,不要用“果果”代替,以免宝宝混淆。

图3-14 非儿化语训练

(5)音乐和图片相结合:

给宝宝放音乐时,看对应的图片,如播放摇篮曲时看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图片。

三、触觉干预

(一)抚触

1.目的

婴儿依靠触觉得到自慰、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

2.方法

用手按一定的顺序抚摸孩子(图3-15)。

图3-15 抚触

(1)按照脸颊、耳朵、脖子、肩膀、肚子、大腿及脚部的顺序抚摸孩子。

(2)孩子清醒时,掰开宝宝紧握的拳头,用大拇指轻柔的抚触孩子的小手,以掌心为中央向四周轻推。

(二)物体触觉刺激

1.准备

柔软的毛刷,丝巾,硬毛刷,按摩球,算盘,粗、细河沙等。

2.目的

促进婴儿触觉发育。

3.方法

用不同材质的物体进行触觉刺激。

图3-16 物体触觉刺激训练

(1)用软毛刷、硬毛刷、按摩球、河沙分别轻柔快速地刺激孩子手臂(特别是手掌)每天两次,每次1~5分钟。

(2)根据孩子的触觉反应选择合适的流程:触觉敏感的孩子:细致→粗糙的流程;触觉迟钝的孩子:粗糙→细致的流程。

(三)手部感知练习

1.准备

镯子、红色手帕、铃铛。

2.目的

吸引婴儿对手部的感知,帮助他感知手的存在、体验手的动作。

3.方法

在婴儿手腕部系颜色鲜艳或能发出声音的物品(图3-17)。

图3-17 手部感知练习

(1)在宝宝手腕部系上铃铛或红色手帕、鲜艳的手镯。

(2)脱下手镯、红色手帕,让宝宝看看、摸摸。

(3)间隔一段时间变换一种系法,观察宝宝是否注意到这些变化。

(四)与大自然接触

1.目的

促进婴儿触觉发育,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方法

训练者要多带孩子与大自然接触,抱宝宝晒太阳或把宝宝放在草地上,让他感受一草一木。

四、嗅味觉干预

(一)嗅觉干预

1.准备

牛奶、榴莲。

2.目的

促进婴儿嗅觉发育。

3.方法
(1)给婴儿闻不同的气味

1)母乳喂养时先让孩子闻到乳味,再寻找乳头。

2)拿榴莲等有异味的食物给孩子闻,观察孩子是否会转头。

3)吃饭时,让孩子闻到饭菜的各种气味。

(2)通过气味寻找妈妈:

妈妈和一位训练者分别位于孩子两侧,观察孩子是否会闻到妈妈的气味,自动凑近妈妈。

(二)味觉干预

1.准备

糖水,咸、酸或苦的液体,玩具,辅食。

2.目的

促进婴儿味觉发育。

3.方法
(1)给婴儿品尝不同的味道(图3-18)

1)给宝宝喝较甜的糖水,观察宝宝是否表现为吸吮力强。

2)给宝宝喝咸、酸或苦的液体,观察宝宝是否表情不愉快。

3)吃饭时,适当蘸点菜汁让宝宝尝尝。

(2)添加辅食(图3-19)

1)宝宝5个月后能吃辅食,训练者可通过不同的辅食刺激宝宝的味觉和嗅觉。

2)也可让宝宝自己拿手指饼或磨牙棒吃,刺激宝宝的咀嚼能力。

图3-18 味觉干预

图3-19 添加辅食

4.注意事项

辅食是不需要加入任何调料的。

五、精细动作干预

精细动作即小肌肉动作,是由小肌肉群所组成的随意动作。孩子的小肌肉动作实际上是指孩子手的活动,主要包括眼手协调、手指屈伸和指尖动作等局部活动。儿童精细动作的培养,主要是依靠亲自动手操作来实现的。伴随手部动作的发展,孩子的身体及智力才能有长足的进步,手部动作无论是对身体功能的促进,还是对认识思维的影响,都能从孩子智力发展上体现出来。因此常说“儿童的智能在他的手指尖上”。

(一)抓握训练

1.留握训练
(1)训练目标:

能抓住手中的玩具5秒钟以上,为以后把玩玩具做准备。

(2)准备:

拨浪鼓、带柄玩具。

(3)方法:

学会抓住放在手中玩具。

1)宝宝仰卧位,训练者用带手环的玩具或拨浪鼓吸引宝宝注意。

2)训练者把带手环的玩具或拨浪鼓触及宝宝手掌,让宝宝能握住手环5秒钟。

3)如果肌张力高双手紧握的宝宝,训练者先抚摸宝宝的手,待其手掌打开后再把玩具放入手掌(图3-20)。

图3-20 留握训练

2.促进双手打开训练
(1)训练目标:

双手能张开2~3次。

(2)准备:

软毛刷。

(3)方法:

训练者引导婴儿把手张开(图3-21)。

1)宝宝仰卧位,训练者站于宝宝旁边用手轻轻叩击婴儿手背,让其手张开、合拢,此动作重复3~4次。

2)如果宝宝肌张力高双手紧握,训练者可以软毛刷从手掌往手指方向刷,再重复上一步。

图3-21 促进双手打开训练

3.诱发主动抓握训练
(1)训练目标:

激起婴儿产生抓握玩耍玩具的兴趣。

(2)准备:

直径7~8cm的红色毛线球、颜色鲜艳的拨浪鼓。

(3)方法:

训练者用玩具诱发婴儿主动抓握意识(图3-22)。

图3-22 诱发主动抓握训练

1)宝宝仰卧位,训练者坐在宝宝旁边手里拿一件玩具,在宝宝胸部上方晃动来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鼓励宝宝来取玩具。

2)如果宝宝没有出现抓物意识,训练者可用玩具轻轻地触碰婴儿的手,引导宝宝去触摸、摆弄这些玩具,触发宝宝的抓物意识。

4.主动抓握训练
(1)训练目标:

婴儿能够有目的的准确抓取物品。

(2)准备:

直径7~8cm颜色鲜艳的小球、拨浪鼓、小汽车、彩色方木(边长2.5cm)几块或任何婴儿感兴趣的物品。

(3)方法:

训练者用合适的玩具引导婴儿主动抓握(图3-23)。

图3-23 主动抓握训练

1)宝宝由抚养人抱着坐于桌边,与训练者面对面,训练者用拨浪鼓在宝宝面前晃动吸引宝宝注意力,鼓励婴儿伸手抓取玩具。

2)宝宝近距离能抓到玩具后,再慢慢地将玩具移到远处,鼓励宝宝抓取。

3)训练者可在宝宝各个方向(上、下、左、右)逗引宝宝抓取,锻炼宝宝对物体的主动抓握能力。

(4)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未出现主动抓物意识或主动抓取意识不强,训练者可先用大玩具吸引宝宝注意,再用玩具轻轻地触碰宝宝的手,诱导宝宝主动抓取,抓取的玩具由大变小,玩具的质地也可以多种多样,反复练习。

5.毛巾盖脸训练
(1)训练目标;

婴儿能用手拿掉盖到脸上的毛巾。

(2)准备:

浅色毛巾。

(3)方法:

训练者引导婴儿拿掉脸上的毛巾(图3-24,图3-25)。

1)宝宝取仰卧位或坐位,训练者先用浅色毛巾与宝宝玩躲猫猫游戏,引起宝宝的兴趣,然后把毛巾盖在宝宝脸上,鼓励他用手拿掉。仰卧位双手能完成后,可以加大训练难度,让宝宝在坐位训练。

2)如果宝宝不能完成,训练者可以帮助宝宝把手放到毛巾上,引导宝宝把毛巾抓下来,反复练习几次,再鼓励宝宝自己去抓取毛巾。

图3-24 毛巾盖脸训练

图3-25 引导下毛巾盖脸训练

(4)注意事项:

如果宝宝9个月还不能拿掉脸上的布或只能一只手完成,家长要警惕宝宝有无肌张力的改变,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

6.全掌抓握训练
(1)训练目标:

能用掌心抓握物品。

(2)准备:

各种彩色的小积木。

(3)方法:

引导婴儿用掌心抓握玩具(图3-26)。

1)宝宝坐在地上,前面放一些彩色积木,训练者用积木吸引宝宝注意后,鼓励婴儿用掌心去抓握玩具。

2)如果宝宝未出现掌心掌握,训练者可引导宝宝用全掌抓握物品,抓握的物品应从大到小。

7.桡侧掌心抓握训练
(1)训练目标:

能用桡侧掌心抓握物品。

(2)准备:

木钉板。

(3)方法:

引导婴儿用桡侧掌心抓握玩具(图3-27)。

1)宝宝由抚养人抱坐于桌边,与训练者面对面,训练者将一组插入稀松的木钉板放在宝宝面前左右移动,引起宝宝的注意后放在其面前,对宝宝说:“拿木钉”。

2)如果宝宝抓握木钉的方式错误,训练者可以用手引导宝宝用桡侧掌心抓取,反复练习几次,再鼓励宝宝自己抓取。

图3-26 全掌抓握训练

图3-27 桡侧掌心抓握训练

8.前三指(拇指、示指、中指)捏训练
(1)训练目标:

能用前三指拿取物品。

(2)准备:

大、中、小号的蘑菇钉,2cm大小的积木。

(3)方法:

引导婴儿用前三指拿取玩具(图3-28)。

1)宝宝取坐位,训练者将两粒稍大的蘑菇钉或小积木放在他面前移动引起注意,然后放在宝宝能伸手抓到的地方,鼓励宝宝用拇指、示指去捏。

2)如果宝宝没有做到,训练者用手控制宝宝的尾三指,让其用拇指、示指去捏取小物品,训练的物品由大到小。

(4)注意事项:

训练者要注意婴儿不要将小物品放入口、鼻,避免发生呛噎危险。

9.拇指、示指对捏训练
(1)训练目标:

能用拇指与示指对捏物品。

(2)准备:

大小不同的珠子。

(3)方法:

引导婴儿用拇指和示指对捏玩具(图3-29)。

1)训练者在宝宝面前放一些小积木,鼓励宝宝用前三指捏起。待宝宝能完成后逐步加大难度,抓取的物品由大到小。

2)如果婴儿不能完成,训练者可以控制尾两指,引导婴儿用前三指抓取小积木,待能熟练再单独完成。加大难度,抓取的物品由大到小。

图3-28 前三指(拇指、示指、中指)捏训练

图3-29 拇指、示指对捏训练

(二)放物训练

1.放下一物,拿起另一物训练
(1)训练目标:

能放下手中玩具,用同一只手抓取另一个玩具。

(2)准备:

小沙锤一对、小摇铃一对。

(3)方法:

引导婴儿放下一物再拿另一物。

1)宝宝由抚养人抱坐于桌边,与训练者面对面,训练者将一件小玩具让婴儿拿住,再向婴儿同一只手出示另外一件玩具,并用语言鼓励宝宝放下手中玩具后抓取新玩具。

2)如果宝宝不会放下手中玩具,训练者可以辅助完成,反复练习,直至宝宝能独立完成。

2.固定投放训练
(1)训练目标:

能将玩具投入大容器里。

(2)准备:

方块积木、小动物玩具、高矮不超过5.5cm的积木盒子。

(3)方法:

引导婴儿把玩具放入固定的地方(图3-30)。

图3-30 固定投放训练

1)宝宝取坐位,训练者将容器放在他面前,玩具或食物(糖)放在宝宝容易抓取位置,并用语言提示宝宝“把糖放入盒子里”,宝宝不会可以给予示范,训练者拿起糖放入容器内,让其模仿。

2)如果宝宝不会放入,训练者可用手引导宝宝抓起物体的手,将物体放入容器中,训练时可以减低难度,开始选用大口容器,待放入熟练后再选用相对小口容器。

(三)双手协调训练

1.两手相互抚摸
(1)训练目标:

两手相互抚摸5秒钟以上。

(2)准备:

治疗床。

(3)方法:

引导婴儿双手相互抚摸(图3-31)。

1)宝宝仰卧位,训练者将宝宝两手逐渐移至中线,帮助宝宝将两手碰在一起。

2)如果肩关节紧张的宝宝,训练者可以帮助宝宝做中线活动后,再将两手碰在一起。

2.双手同时拿一件物品训练
(1)训练目标:

双手能同时拿或捧一件物品。

(2)准备:

颜色鲜艳的球(直径10cm左右)、婴儿奶瓶。

(3)方法:

引导婴儿双手同时拿一件玩具(图3-32)。

1)宝宝仰卧位,训练者用球在他面前左右移动吸引其注意,鼓励宝宝双手同时拿球。

2)如果宝宝不能双手同时拿球,训练者可以用球轻轻触碰宝宝双手来引导,也可以嘱咐妈妈在宝宝喝奶时双手抓奶瓶。

图3-31 两手相互抚摸训练

图3-32 双手同时拿一件物品训练

3.双手同时拿两物训练
(1)训练目标:

双手能同时拿住两件玩具。

(2)准备:

小沙锤一对、小摇铃一对、积木4~5个。

(3)方法:

引导婴儿双手同时拿两件玩具。

1)宝宝由训练者抱着,先让宝宝一只手抓住小摇铃,再向宝宝没有抓玩具的手放另一个摇铃,并鼓励宝宝双手同时留握玩具或把玩玩具。

2)如果宝宝一只手必须先放下抓到的玩具,另一只手才能再次抓起玩具时,训练者可先握住其先抓玩具的手,然后鼓励宝宝用另一只手抓其他玩具,并引导宝宝双手同时把玩玩具并体会乐趣。

4.以物对敲训练
(1)训练目标:

能双手同时拿两物敲出两三声。

(2)准备:

小沙锤1对、小摇铃1对、积木4~5个。

(3)方法:

引导婴儿双手拿玩具对敲(图3-33)。

1)宝宝取坐位,训练者给宝宝两件玩具,让他双手同时抓住,鼓励宝宝对敲。

2)如果宝宝不会操作,训练者可以演示宝宝看,并让其模仿。

3)宝宝双手不能同时留握玩具时,训练者可用双手抓住宝宝拿物的双手,引导宝宝对敲。

5.撕破纸训练
(1)训练目标:

能用双手的力量把一张纸撕破。

(2)准备:

方形手帕纸几张、花纸(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2张。

(3)方法:

引导婴儿把纸撕破。

1)宝宝与训练者面对面坐,训练者拿一张手帕纸,在宝宝面前搓揉、撕拉,另外再给宝宝一张同样的纸,用语言鼓励或手势示意宝宝撕纸。宝宝能顺利完成可加大难度,用硬一点的花纸,鼓励宝宝去撕。

2)如果宝宝撕不动,训练者可用手引导宝宝在纸上撕一个小口子,然后再学用两手的力量把一张纸撕破。

(四)基本操作能力

基本操作能力主要是以物敲击另一物训练。

1.训练目标

在1~2分钟内敲击玩具两三声。

2.准备

小沙锤1对、小摇铃1对、手鼓1个。

3.方法

引导婴儿拿玩具敲击桌面(图3-34)。

(1)宝宝与训练者面对面坐着,训练者先拿小沙锤敲手鼓示范给宝宝看,再给宝宝1个沙锤,并用语言示意宝宝用沙锤敲手鼓。

图3-33 以物对敲训练

图3-34 以物敲击另一物训练

(2)如果宝宝不会敲击,训练者可以用手辅助引导宝宝用沙锤敲手鼓,反复练习几次,再鼓励宝宝自己敲击。 AvGmAkbP4jDJ4As8VgccgCjceypJqSW1GNilGRH+ZVVjy4AqBwnUk6zUaJRj9nA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