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居于全身的首要地位,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气耳……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十二经脉中之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脉,阴、阳跷脉,阴、阳维脉等,皆止于面部或循行于面部,与面部有直接关系,其余经脉也都通过各种途径上荣于面,如六阴经经别与阳经经别“相合”而入于阳经。而经络之中,颜面又与心、胃二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经之正脉直接上面至目,心主血脉,所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曰:“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表明心经与面部色泽的关系至大。再从足阳明胃经来看,胃经循面最广,在面部腧穴分布最多,所以,面部色泽与足阳明胃经的关系最大,故《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阳明脉衰,面始焦……”强调了胃经与面部的关系。
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部皮肤薄嫩,故色泽变化易显露于外。《望诊遵经·五色相应提纲》记载:“尝考《内经》望法,以为五色形于外,五脏应于内,犹根本之与枝叶也。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有病必有色,内外相袭,如影随形,如鼓应桴。”故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对气血之扰乱,都会在面部有所反映。从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确定其预后。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今医家对面诊法十分重视,不少医家对面部望诊有较深的造诣,如扁鹊望齐侯之色,张仲景为王仲宣望面色、验眉毛等,几千年来一直传为佳话。在中医经典著作中,对面诊法尤其是面部色诊的论述也很多,如《黄帝内经》中有“五生色”“五病色”的理论;《金匮要略》提出酒疸的面色是“目青面黑”,黄疸的面色是“面目悉黄”,阴毒的面色是“面目青”,狐惑病的面色是“乍赤、乍黑、乍白”。
另外,在《针灸甲乙经》《灵枢经合纂》《内经知要》《诊家正眼》《四诊抉微》和《形色外诊简摩》等历代文献中也有记述。
现代医家如湖南谭礼初等,对面部色诊有较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上诊治疾病时常不问不闻,只要一望面色即可知病之所在。在西医诊断学中,面部色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如二尖瓣疾病、肺心病、肺结核、肝硬化、贫血等,都具有特征性的面色和面容。故颜面诊法在诊断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姚国美所著《诊断治疗学》云:“色为气血所荣,面为气血所凑,气血变幻,色即应之,色之最著莫显于面,故望诊首重察色,而察色必重乎面部也。”
因此,目前对于面诊疗法的定位主要根据《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及《类经》的注解。近代人参考了古代文献,通过临床不断实践,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确定了面部诊断全身疾病的二十五个分区,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面诊从此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