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诊,即医生对面部整体以及面部五官色泽和形态进行观察,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具体来说,面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颜面的异常“疵点”(包括骨骼和肌肉的形态、张力、弹性的变化,皱纹、瘢痕、皮肤色泽变化及皮温变化、局部充血、皮下小动脉、雀斑、粉刺、白斑、痣等)来诊断疾病。
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在脸上的相关区域表现出来,所以面诊属于中医望诊,面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早在2000年前,我国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病情变化,因此,面诊是有根据的。简而言之,就是“看五官,观气色,辨脏腑疾病”。这一方法在被用于疾病诊断时非常灵验,被称为“神明之术”。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可以反映人体各部位的生理信息,而且面部皮肤薄弱,处于人体的最高处,色泽变化易于外露,在望诊中较容易把握。
中医学经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体内脏腑的变化,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内部脏腑。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在局部(如头发、面部、眼睛、鼻部、唇部、耳部等)反映出来。因此,通过面部望诊人体各部位的形态、气色等变化,大致可以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是面诊的理论依据,其相对完善的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如《黄帝内经灵枢·本脏》记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身体的变化过程虽然多循序渐进,并且缓慢不易察觉,但是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所以,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五官,以发现其细微的变化,进而探知变化发生的原因,一方面可以预防疾病,另一方面可以避免疾病发生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