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耳诊的发展

耳廓医学的真正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的外科医生诺吉尔博士在拜访一位民间医生时了解到,有一位患有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同侧耳廓被烧灼后症状完全消失。自此他受到启发,便自制了铁质有洞的“耳型”,用以固定耳区,以火筷烧灼对耳轮下脚处的坐骨神经特效点,结果治好了数例同样的患者。他用针刺代替烧灼,也获得了同样的效果。之后诺吉尔进行了长达6年的系统研究,并于1957年在《德国针术杂志》上发表了他的论文和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疗法传入西德,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我国对现代耳针疗法的认识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诺吉尔的文章和耳穴分布图谱,自叶肖麟摘译发表于1958年12月的《上海中医杂志》后,才引起了我国医务人员的重视。此后,耳针疗法又在日本、苏联、英国、西班牙、韩国等许多国家传播开来。耳穴及耳针疗法不仅被列入了许多国家的针灸教科书,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还出版了耳针疗法方面的专著和解剖定位挂图。1975年,诺吉尔博士和他的学生又出版了更为详细的耳穴分布图谱,他们将全身的肌肉、骨骼、神经、血管、内脏等分别投射于耳廓之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个人经验的不同,耳穴还在不断地增加。目前,世界各国对耳穴的定位、命名颇不一致,即使在法国国内也不尽一致。1971年法国的Jarricot H就曾发表过据说是通过探测仪测定出来的与诺吉尔博士的定位图谱有较大差异的耳穴定位图。

在我国,由于保留了部分古代的耳穴,在耳穴的定位、命名方面与诺吉尔博士等人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加之受传统医学理论的影响,在临床应用的理论指导方面也出现了较大分歧,于是就出现了国际上的两大派系:中国模式的耳针、法国模式的耳针。中国模式耳针的特点主要是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以经络、藏象学说为指导,对耳穴的功效、作用及选穴、配穴原则偏重从脏腑、经络角度去理解。如治疗眼病常配用肝穴,因肝开窍于目;治疗耳疾常配用肾穴,因肾开窍于耳;皮肤病选用肺穴,因肺主皮毛;心律不齐选配小肠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法国模式耳针的特点是以解剖学、生理学为基础的,对耳穴的功效、作用及选穴、配穴原则主要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去认识。但是中国模式的耳针和法国模式的耳针在耳部的诊断上却是意见一致的,因为穴位的定位是基本一致的,而且疾病在耳穴上的反应也是一致的。

耳穴定位、命名方面的混乱及临床运用的差异,说明了耳穴的定位尚缺乏过硬的生理学或病理学依据,也说明了这一领域尚未建立起规范的概念体系,这就对耳针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与耳针的基础研究相比较,其临床应用发展较快。由于该疗法具有适应证广、起效快、简便、经济等优点,已在世界范围内被人们日趋广泛地使用。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耳针疗法已用于200多种疾病的治疗,并有数本相关专著出版。为了促进和协调耳廓医学的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成立了耳穴诊治专业委员会,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相应的研究实体。

相比临床中的治疗,耳部诊断的应用却很少,此类书籍也甚少见于市场,究其原因为研究者太少,从最初产生耳穴开始,就基本上是围绕着临床治疗,殊不知耳部诊断也有巨大的价值,不仅能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甚至可以定量,因此,开展耳部诊断是一件很有意义和医学价值的事情。 80vZa18/EEBxJ9860Wy6Uf6b0YZPvG9JSrTCbp9EHPHsGeFO2O3U2X6tzJnmBps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