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概论

意识障碍指表现为觉醒程度降低和/或意识内容减少/消失的脑功能障碍。其病因多种多样,目前病理机制不明。任何原因导致意识障碍状态持续达28d(含28d)以上即为慢性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无反应觉醒综合征)及不同程度的微意识状态。

慢性意识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行为学评估,其中修改版昏迷恢复量表为目前分类诊断的金标准,然而意识障碍患者较大比例存在行为理解与表达障碍,单纯使用行为学评估易导致意识障碍尤其是植物状态的过度诊断,而不依赖患者行为学能力的神经电生理及影像学检查的运用则是克服这一困难的重点研究方向,但因应用门槛较高且没有形成统一指导标准等原因尚未在临床普及。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主要为维持生命活动和帮助意识恢复,目前仍以对症、支持和康复训练为主,在国内又多辅以针灸等传统医学手段。促醒主要依靠醒脑药物和各类神经调控技术,近年来在临床研究中多有开展,但大多缺乏循证依据支持,尚无特效促醒方法。预后评估方面,目前明确影响预后的要素包括年龄、脑损伤病因、意识保留程度等,但个体差异较大,对于任意一名意识障碍患者能否清醒、何时清醒以及恢复到何种程度等问题,均没有精准的预测方法。

由于缺少有效促醒手段,大量意识障碍患者可持续这一状态达数年甚至数十年。而对残留意识和预后的评估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决策,包括是否长期维持低质量生存,以及是否接受试验性治疗尤其是有创性治疗等。因此,慢性意识障碍的分类诊断、促醒治疗与预后评估均为目前亟需突破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意识障碍患者多数无法表达,存在“易受伤害”的特点,因此在针对此类患者开展的临床研究中,医学伦理相关的考虑更为重要。本书主要针对以上内容铺展,重点介绍目前已在临床实践与研究中运用的评估与治疗手段,同时也以一定篇幅对动物模型研究和医学伦理相关内容进行讨论。 THe6afVUcPacVHrvgsRk/eyyVbAJdKwrU2oC9lqae4lYv+rmYmDRnuoapLFv2F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