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我常常在想,意识是什么?仅仅是如教科书中描述的觉醒与觉知两方面的简单组合吗?那么意识又是如何产生的?意识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此之多的未解之谜让意识至今还蒙着面纱。

意识的研究是跨大学科的世界难题,有多学科属性。哲学家关注意识的因果条件、意识的本质;科学家关注意识的物质基础:神经元活动、神经网络等。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通过“减法”研究意识,从意识障碍患者入手,比较差异来认识意识。我更希望从病人入手,同时将前沿的科技成果运用到病人身上,并将一个个先进的想法落到实处,使患者受益。2013年初,在吴朝晖院士、段树民院士和郑树森院士共同倡议下,我们意识障碍团队与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浙江省武警医院联合成立“浙江大学认知障碍计算联合实验室”,旨在共同深入探究意识障碍的奥秘。迄今为止,我们这个团队在意识障碍的路上已经摸索了近十年。为此,我想将近十年的收获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一起分享给各位热爱脑科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这也是编著此书的初衷。

本书涵盖范围较广,概论(第一章)、慢性意识障碍的行为学评估(第二章)及慢性意识障碍的医学伦理(第十一章)非常浅显易懂而又尤为重要。第三章“慢性意识障碍的血液炎症因子、蛋白质及代谢变化”、第四章“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电生理评估”、第五章“慢性意识障碍的影像学研究”,分别对慢性意识障碍患者的血浆代谢物的改变、神经电生理、神经影像学及多模态评估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多层次指标用于辅助临床决策。然而因为这类患者样本量较小,且个体间差异大,这些指标的临床推广还需要更多意识障碍诊疗中心协作探讨。

在治疗手段的探索之路上,除常规的药物治疗、高压氧疗法、康复治疗外,我们也尝试了针灸、神经电磁刺激、中医治疗等,参见本书的第六章“慢性意识障碍的药物治疗”、第七章“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治疗”、第八章“慢性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第九章“慢性意识障碍的中医治疗”。第十章“慢性意识障碍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的慢性意识障碍动物模型,也展望了新型的疾病动物模型。

慢性意识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脑网络和神经递质的改变?受损神经环路如何导致意识障碍?意识障碍患者的预后究竟与什么因素联系最为密切?关于这些研究热点的探讨也均可在本书中找到。

最后,我特别感谢三位院士:赵继宗院士、段树民院士、吴朝晖院士对这次著书工作的支持及帮助。期望广大医学生、青年研究者能在本书中找到未解之谜,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继续探讨;期望临床工作者能在本书中找到建议与规范;期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关注意识障碍群体;期望意识障碍群体的未来更美好!

由于时间关系及我们水平的限制,不妥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使用本书的同行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再版时修正。


2022年6月 CSL1NlEhM5Kmm7te6B0sq8pqPY1rqtSJG3WJnawcFGADLim9rxs1zQ5e+/Ezlhd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