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使用的神经病学教材中,意识障碍所占篇幅短小,有关慢性意识障碍的内容滞后于学科发展。罗本燕、潘纲教授编著的《慢性意识障碍》介绍了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的临床实践和现阶段研究成果,本人对作者的刻苦钻研精神十分敬佩。
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慢性意识障碍(prolonged DoC,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在大众心目中则多将这类意识障碍状态的病人都归于“植物人”。脑外伤是慢性意识障碍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现代医学技术推进了重症医学、生命支持技术的长足进步,许多意识障碍病人在急性期经过积极救治得以康复,但仍有部分病人处于慢性意识障碍,是目前医学界尚未攻下的难题。
在过去数十年中,众多神经科学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为攻克慢性意识障碍贡献了才智与心力,针对慢性意识障碍程度和临床表现的区别,进一步衍生了昏迷、无反应觉醒综合征(或称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等概念;在诊断和预后方面,尝试了行为学、神经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学乃至蛋白质、代谢组学等种种手段;在促醒治疗中,则出现了药物、电磁调控等技术。但是,时至今日仍对慢性意识障碍的病理机制、疾病发展过程、诊断和治疗等均所知甚少,亦鲜少开发出循证医学支持的促醒手段。慢性意识障碍仍然如一尊磐石,伫立于医学大道的一支,等待人类攻克。我国与国际神经科学研究同步,开展了人类生命科学的终极命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其中“意识的神经机制”已列入2020年科技部的重大项目,这无疑是解码意识的崇高目标的强大推力。
本书适合于神经病学和康复医学领域青年医生,以及有志于从事本领域的研究者。因此,我很高兴能够接受主编罗本燕教授之邀,将本书推荐给各位读者。
2022年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