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如果在古代,你拿什么拯救大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代对职业健康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以化学中毒为例,宋朝孔平仲在《孔氏谈苑》中曾记载:“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卖饼家窥炉,目皆早昏。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铸钱监卒无白首者,以辛苦故也。”说明古人已观察到镀金的工人被水银熏了后,头、手会颤抖;如果长时间盯着炼炉,眼睛也会过早看不清;采石人在采石时因吸入很多石末粉尘,会导致肺部损伤而死亡,这也是早期关于硅沉着病的记载,也反映出古时采矿和冶炼工人的工作环境非常艰苦,都是在冒着生命危险挣血汗钱。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对采矿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和有害气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铅生山穴石间,人挟油灯,入至数里,随矿脉上下曲折斫取之,其气毒人,若连月不出,则皮肤痿黄,腹胀不能食,多致疾而死。”说明当时人们对铅中毒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古人在预防职业危害,尤其是防止中毒和伤亡方面,在实践中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诸病源候论》中记载:“凡古井、冢及深坑阱中,多有毒瓦斯,不可辄入,五月、六月间最甚,以其郁气盛故也。若事辄必须入者,先下鸡、鸭毛试之,若毛旋转不下,即是有毒,便不可入。”

明朝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较早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书中对一些劳动者的职业性危害和防控有图文并茂的记载。例如在描述采煤工人下井取煤的过程时记载:“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

《天工开物》在第十八卷珠玉相关章节中对井下作业的防护也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故采宝之人,或结十数为群,入井者得其半,而井上众人共得其半也。下井人以长绳系腰,腰带叉口袋两条,及泉近宝石,随手疾拾入袋(宝井内不容蛇虫)。腰带一巨铃,宝气逼不得过,则急摇其铃,井上人引縆提上,其人即无恙,然已昏瞢。止与白滚汤入口解散,三日之内不得进食粮,然后调理平复。”

同一时期的孙廷铨则在《颜山杂记》中记载了防止井下中毒的判断和通风预防措施:“凡行隧者,前其手,必灯而后之。井则夜也,灯则日也。冬气既藏,灯则炎长,夏气强阳,灯则闭光。是故凿井必两,行隧必双,令气交通,以达其阳。”

在欧洲,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曾告诫他的同事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所患疾病的根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到了近现代,职业医学才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发展起来。意大利的拉马兹尼被誉为职业医学之父,他在《论手工业者的疾病》中回顾了中世纪各种行业存在的职业健康问题,描述了威尼斯制镜工人汞中毒导致的神经行为症状等多种职业健康问题,并提出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必须询问病人“从事什么职业”。

美国的汉密尔顿是第一位从事职业医学专业的美国医生,在1925年出版的《美国工业中毒》一书中,系统讲述了各种职业性中毒的原因及其对人体的损害。同一时期英国的亨特在《职业病》一书中也十分强调医生要去了解“环境”和“群体”的重要性。他建议职业病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应当加问一句“同一工种其他工人是否有类似疾病”,较早注意到职业病的“群发”特点,对职业病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可以看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总结了很多实用的职业健康知识。 2tNl9VmZ2z1Jtuc48HkuJ2PElerGb909XMyy5ntTh1JVEsc+xwaQZoY7W0RRJ2E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