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是构建现代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一部分,也是解决医患之间关系紧张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还反映了从生物医学转变为社会医学的趋势,对培育现代健康理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医疗健康文化,塑造现代医疗环境和服务体系有重要作用。中国场景下的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健康照顾服务体系与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行动主体的行动逻辑有所不同,这反映了特定时空处境下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
政府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主要推手。政府出政策或购买服务是基本方式。从宏观层面讲,2009年,国家“新医改”方案中明确要求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契机;2018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局发布《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明确医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级考核指标,成为医院的标准配置,进一步推动大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可见,政府在政策、制度层面推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框架的建构,是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基本特征。
多元促进与合作是长期趋势。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多方力量的支持。在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社会组织等都参与到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中并形成互动。政府部门尤其是卫健委、民政部等相关部门,为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高等院校作为学术研究机构,与医院合作从研究的层面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推动了证据为本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开展。而社会工作机构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进入医疗卫生体系,成为医疗团队的一员,共同为患者家庭提供服务,为本土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做出积极探索。此外,许多慈善基金会、公司企业也是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资源。这种多元互动的支持网络,将长期共同助力医务社会工作的良性发展。